
標題

標題
內容
粵東詩民間生態觀察
更新時間:2020-01-10 作者:黃春龍來源:廣東文壇
1.
2015年初夏,粵東青年詩人群聚汕頭濠江南山灣一間海邊小屋,黃春龍與老搭檔程增壽借詩酒氣氛,提起隱忍于心的《粵東文萃》辦刊困惑,失落將近一年的十年文學綜合民刊《粵東文萃》依稀有了轉機。也正是那一年,在雪克、馬同成、黃潮龍等詩人的誠摯關心與實際支持下,《粵東詩歌光年2013-2014》悄然出版,“粵東城際詩會”隨之拉開序幕。書名關鍵詞取自程增壽給《粵東文萃》重要欄目“粵東之光”的命名。黃春龍將“光年”選本定位為“粵東詩志”,并根據后續開展的粵東詩歌發展與促進系列活動,提出“詩民間”與“粵東城際詩會”概念。由此形成一個民間自由體——“粵東詩歌發展促進中心”,其策劃出品的《粵東詩歌光年》、“粵東城際詩會”系列詩冊及詩歌研討交流活動在粵東詩民間隨之全面鋪開。
“粵東詩歌發展促進中心”本著“民間、原創、本質”的宗旨,基于漢語現代詩歌語境,立足粵東本土原創品質,展示現代詩歌思潮的前瞻性,引領地域詩歌發展的持續性,推介粵東地區卓有成就的名家新作,挖掘粵東地區嶄露頭角的新銳力作,邀請關注粵東詩歌發展的知名詩人、評論家溫遠輝、黃景忠、世賓、林馥娜等人擔任顧問,他們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到新時期粵東詩歌發展與促進活動中來,為粵東詩民間詩歌創作美學帶來獨特的見解,開拓粵東詩歌的整體視野,無疑是粵東詩歌發展的極大助力。
2013年以來,汕頭大學文學院特聘著名詩人駐校,開設詩歌班、舉辦詩歌節等活動,“楊門詩歌”(汕頭大學楊煉詩歌班)、汕大詩歌節(每年一屆)讓普通詩寫者得以近距離接觸楊煉、北島、顧彬、歐陽江河、舒婷等著名詩人;韓山師范學院詩歌創研中心以《九月詩刊》為平臺,整合“韓山詩群”詩人資源,形成詩歌高地。無疑,學院詩歌氛圍的營造對地域詩歌的發展起到了引航性作用。粵東詩民間詩歌運動的持續開展,則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此外一大片領域的詩歌文化自覺的空白,與其相輔相成,筑起近年來粵東地區優質的詩歌生態圈。
粵東詩民間的推動者皆為在地比較有創作實力的青年詩人,他們較好地攝取詩學前沿思想,客觀評價文本,打開批評風窗,突破小圈子,挖掘潛力詩寫者,不余遺力推介詩歌新人。自2015年以來,粵東詩民間促進團隊整合各方面資源,通過詩歌選集、詩冊、公眾號平臺等,重點推介粵東詩人超70人次,其中《粵東詩歌光年》1-4卷共推介個人專輯超40例,共推出年度詩歌精選超600首;公眾號平臺評介個人專題超30例,推介名家黃禮孩、湯養宗、藍藍、李元勝等近20人次,開展“同題詩”“同圖詩”“砸詩會”“粵東詩歌周紀”等系列創評活動……以此激活汕頭、汕尾、潮州、揭陽、梅州、河源等地一大批詩歌創作沉潛者。2016年以來,先后設立并頒發“詩民間·粵東詩人獎”“粵東詩民間·2017年度創作突破獎”,以年度“粵東詩會”的形式從虛擬空間走入現實交流。粵東詩民間自覺沿著挖掘新人、推介名家,促學習交流與創作、真批評的思路,竭力營造良好的地域詩歌生態。
自2015年開始,以《粵東詩歌光年》地域詩志的刊行為標志,粵東民間詩歌開啟了“志”的元年。《粵東詩歌光年》一開始就定位為詩歌“年志”,突出其學術性與資料性——學術性表現在年度詩歌精選文本以及地域詩學的探究方面,綜合自由來稿與編輯選稿的每年一卷詩歌大選,基本涵蓋了該年度粵東地區知名詩人、潛力作者、詩歌新手的代表性作品,編審團隊本身來自粵東各地市,各自有著廣泛的民間詩歌視野。資料性則表現在對每個年度粵東地區詩人創作、發表、出版、獲獎、研討交流等事件的提綱式記錄,保存地域該年度詩歌發展生態面貌。因此,《粵東詩歌光年》系列的相繼出版(已刊行四卷),是粵東詩歌年度全景式連續性的文本展示,提煉并保存了該年度粵東現代詩歌的重要詩人、重要作品、詩學理論等資料,是研究粵東現代詩歌的重要依據。
2.
粵東詩民間對地域詩歌發展的促進動力源自一群詩歌青年,他們本身就是具有相當實力的詩人、詩評人,視野廣闊,出發點單純、積極,且活動能力較強。在此前提下,一系列微信公眾平臺、詩歌創作交流活動、詩歌獎等得以正向發展,其中“粵東詩歌發展促進中心”“壹道出品”“路上的歌謠”“博風文學”“巷口村”“詩維空間”等微信公眾號全力推介粵東詩歌,并時常引導詩歌創作方向、提出詩學命題等,形成名家不斷出新、新人不斷出頭的大好局面;“粵東城際詩會”系列活動的現場交流則促進各層次詩寫者線下當面交流,激活沉潛詩思,該活動先后在汕頭濠島、澄海、汕尾陸豐、揭陽揭東、潮州等地開展,目前已成為粵東乃至廣東、全國范圍內頗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價值的詩歌創作交流品牌活動。
“詩民間·粵東詩人獎”“粵東詩民間·年度突出創作獎”的設立筑造了粵東詩歌榮譽光環,一定程度上激發了粵東詩人創作的原動力,在粵東詩壇引起巨大反響,從實質意義上推動了粵東地區更好地形成自由、客觀的創作探索氛圍。
個人的深入探索精神、良好的域詩歌氛圍,在這片土地上不斷浸潤、發酵,詩歌理想不斷向實踐者靠近,形成近四五年來粵東詩人集體大放異彩的佳境。
2016年1月,潮州女詩人陸燕姜(丫丫)的作品《木匠》獲得由江蘇省作協《揚子江》詩刊舉辦的“一首好詩獎”優秀獎,其詩集《靜物在舞蹈》由現代出版社出版;3月12至13日,韓山師范學院詩歌創作研究中心、汕頭大學文學院和汕頭市潮南區作家協會合作舉辦了“第三屆粵東詩歌發展論壇”,活動的主要策劃、執行人均為粵東詩民間促進團體的重要成員,著名詩評家溫遠輝、暨南大學副教授龍揚志等應邀出席了活動;7月5日,汕尾詩人莊海君主編、出版汕尾市首部詩評合集《鏡》,12月出版其個人詩集《十個太陽》;8月,黃春龍、程增壽、姚則強、余史炎等人發起、策劃推動的首屆“詩民間·粵東詩人獎”在廣州評定,終評委為著名詩人、詩評家溫遠輝、黃禮孩、鄭小瓊,粵東詩民間同仁雪克獲“粵東詩人獎”主獎,林澤浩、阮雪芳、林國鵬獲“粵東詩人獎·新銳獎”主獎,另有粵東詩民間多名同仁獲提名獎,這是粵東詩壇近年來的一次創作成果匯總。
2016年,粵東詩民間同仁陳仁凱、余史炎、陳思楷、黃春龍、程增壽、李杰彬、姚則強、梁彬、莊海君、谷寧、辛夷、蔡贊生、杜偉民等,在“韓江詩歌節”“善美之城”等詩歌活動、大賽中獲得多個獎項;全年多名同仁榮獲國內各類詩歌獎。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迄今為止粵東詩民間的“航標”——雪克聯手北京“攝影與詩歌”微信公眾號打造“雪克薦詩”欄目,截至目前已推出100多期,推介全國女詩人數百名,總閱讀量超100萬次,有效打開了粵東詩民間與全國詩歌界的聯系通道。
2017年5月20日,粵東首個女子詩社——“揭東女子詩社”成立,《粵東詩歌光年》重要成員、知名詩人蔡小敏擔任第一任社長,形成一道詩壇靚麗風景線——以林馥娜、蔡小敏、古草、楊略、林程娜、蔡仕芳等為代表的揭陽籍女詩人群;2017年12月31日至2018年1月1日,粵東詩民間頒發“粵東詩民間·2017年度創作突破獎”,陳培浩、陸燕姜(丫丫)、辛夷、蔡小敏、林映輝等5人獲獎,老斯、林程娜、余史炎、黃文華等4人被評為“粵東詩民間·2017年度優秀志愿者”。此獎的誕生有利于提升粵東詩人的榮譽感,促進詩人創作激情與探新;同時豐富粵東詩民間運動的內涵。
2015年至2018年,粵東詩人群體發力,辛夷、林國鵬、林映輝、陸燕姜(丫丫)、雪克、蔡小敏、蔡贊生、陳仁凱、程增壽、黃春龍、林非夜、余史炎等人的作品陸續登上《詩刊》《草堂》《星星詩刊》《詩潮》《詩選刊》《作品》《中西詩歌》等刊物并獲得各類詩歌獎項;陳仁凱的《敘述者》《光明引》、梁彬的《浦云吟草》、阮雪芳的《鐘擺與門》、黃春龍的《在南方設計一場雪》、蔡贊生的《鷹飛過的原因》、陳史爍和林偉煥合著的《側身而過》、雪克和陣風等主編的《潮汕女子詩選》《泛粵東短詩經典》等個人詩集、合集陸續出版,給中國詩壇呈現一個文本上的實力詩歌粵東,整體呈現出粵東詩歌創作數量與質量的“雙勁”勢頭。
3.
必須尊重一個事實,學院詩歌持續發展,汕頭大學每年一度的詩歌節、韓山師范學院詩歌創研中心主辦的“九月詩歌獎”,以及“韓愈文學獎”等對地區詩歌具有影響深遠;而粵東詩民間運動則與之相互滲透,影響一批又一批詩寫者走向創作高地,粵東詩民間的平臺為地域詩人個人的突破創設了諸多可能。
2015年年底,潮州詩人余史炎整理出一輯厚厚的詩稿,并感嘆道:濠島同題與城際詩會這半年,創作了一千多行詩句。那一年,各種原因詩歌創作幾乎處于停滯狀態的余史炎重回詩寫狀態,并且一發不可收拾,創作了一批極具質感的佳作。2015年以來,揭陽詩人蔡小敏進入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蔡小敏是一名勤奮而敏思的詩人,其前期作品具有一定的探索性,但鋒芒未露、角度不夠刁鉆,其《梵·高》如是;其后逐漸開闊視野,詩歌視角開闊度加大,專營于女性角度觀察,在絲微里尋獲詩歌世界,逐漸獲得廣泛關注;2015年,其在微信公眾號詩歌平臺出現頻率之高,在粵東詩壇,堪稱“蔡小敏年”;其作品除發表于網刊,還在國內各種詩歌選本、詩刊上展現粵東詩人實力。同一年,汕尾詩人林澤浩理智認知的“七行詩”開始風行粵東,引起關注;非在地潮州籍詩人阮雪芳循著自己的詩歌之路行走,在城市視野中觀照具物,愈顯明凈與深厚;汕頭詩人蘇素也差不多是從2015年開始進入粵東詩民間視野,多年來她與外地詩人群體形成良好的交流渠道,是“反克詩歌”的重要詩人,其作品為粵東詩歌帶來思潮沖擊。與之相類似有著女詩人的高度敏捷思維的揭陽詩人古草(揭陽籍,居深圳)、楊澤芳(揭陽籍,居北京)、謝小靈(揭陽籍,居珠海)等人的詩同樣展現出女詩人作品的靈氣:她們的作品存在一種精靈細微之氣,既有獨特的女性角度特征,又突破于單一性別的觀察,超越乎人性細微、隱蔽之處,構筑為自我的、同時也是大眾的鮮奇世界。
可以說2015年是一個紀元年,這一年前后,微信詩歌盛行天下,借助便捷的推送平臺,許多實力詩人也紛紛展現出創作新活力。這個時期,汕頭詩人陳仁凱的詩歌創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繼2005和2006年陸續出版詩集《河流的夢想》《靈魂之門被誰打開》后,2015至2017年間陳仁凱先后出版詩集《敘述者》和《光明引》,從《敘述者》《死亡肖像》《光明引》等有分量的組詩呈現陳仁凱的現代思考以及詩學的“頓悟”,展示出詩人在詩歌主題與表現形式雙方面的現代探索性,又奠定了他“組詩之王”的地位;2016年陳仁凱的新作陸續發表于國內各大詩歌微信公眾號和刊物,粵東詩歌的這一年幾可譽為“陳仁凱年”,陳仁凱的詩歌創作探索之路是粵東成名詩人不斷出新的典型代表。2016年,辛夷、林國鵬、梁彬等青年詩人的創作突飛猛進。辛夷的詩質盈實,富有彈性與張力,詩思詭譎,抒情手段新穎多樣,語言天賦凸顯,作品很快被包括《詩刊》在內的許多國內詩歌刊物認可;汕尾詩人林國鵬、揭陽詩人梁彬亦不斷突破自我模式,獲得廣闊的詩歌視野;實力知名詩人陣風(揭陽)、吳乙一(梅州)等也拿出不斷探新的作品,先后被選入《粵東詩歌光年》“推介詩人”名錄。
2016至2017年間,汕頭籍香港詩人林映輝重新出現在粵東詩壇的視野里,這位實際參與粵東詩民間平臺交流并被“發現”的詩人一鳴驚人。他是一個偏愛在拙樸的詞句中觀照鄉土的詩寫者,其“返鄉辭”具有鮮明的反思意識,具有厚重感,受到較為廣泛的關注。以個人豐富的生活閱歷為背景的揭陽籍非在地詩人林旭埜在這幾年里新作井噴式出現,透過日常觀內在本質,又超越于現實探尋詩學理想,在本質中對照自我,道出自我生命的高貴與拙劣,往往只言片語而意境開闊深邃。在多年的創作經驗中受困于慣常模式的汕尾詩人蔡贊生,在一輪又一輪思潮交鋒中激發創作潛能,化解瑣碎的日常,以詩者的角色超越了日常生活的自我角色,在透視事物的本質中看清了自己以及自己所能把握的世界,獲得全新的詩歌境界。
揭陽籍非在地詩人林馥娜有著細膩的女詩人理思,還廣泛地觀照山水、關注自然詩意部分與人世方面的錯落并引發思考。作為一名具有較強詩歌理論功力的詩寫者,林馥娜的創作體現了一般性的理知與女性的獨特視角,她竭力推行的微信公眾號“曠馥齋”對“粵東詩人”的推介意義重大,從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粵東詩歌與國內詩歌的大融合。潮州籍非在地詩人世賓的詩呈現出主觀以外的諸多可能,追逐理性之光,用以穿透現實并在各種披露與諷刺中構筑完整的世界,正如其在“完整性寫作”理論中所說:“每一個詩人也抱著一顆對人類文明無比熱愛的熾熱之心,依靠個人的體驗力、天賦,從各個角度、用詩歌去探索、發現我們置身其中的世界所遭遇的光明和黑暗,以豐富文明時代的內心。”道出詩者之心往往之所向,實際上詩人的詩寫就是在不斷構筑自我完整世界的過程。他與著名詩評家溫遠輝一樣,長期關注粵東詩歌發展,以個人的詩歌作品與詩學審美影響粵東詩歌的發展方向,促使青年詩人的創作突破傳統與地域。林程娜則是一位對自己的作品寄望較高、著重于詩思的詩人,這也是她區別并獨立于其他詩人的可貴之處;她的詩歌既體現女性的細膩與別致特征,總體思想內涵上又淡化了性別,呈現出凝聚、沉穩與厚實的詩歌風格;林程娜作為詩人的意義還在于很好地聯通了粵東與省外詩壇的關系,將卓有實力的粵東詩人推介到中國詩壇前沿去。
近年來,程增壽的新鄉土詩寫愈見厚度、汕頭籍詩人吳子璇成長成為國內頗有名氣的女詩人、林非夜詩歌的質變是創作典范;揭陽籍詩人蔡仕芳以其獨特的語言風格和構思嶄露頭角;汕頭的林耀東、陸澤濤、葉春生、陳伊琳、陳植旺、方佩蘭、黃文華、黃鎮源、黃幼芝、洪梅,潮州的姚則強、洪健生、方曉、陳舜貞、林立升,揭陽的孟夏、陳江濤、90后何璟、汕尾的楊碧綠、王曉忠、王詩彬、龍曉初、孫周滿、憂樂、洪潮,梅州的朝歌(梅州籍,居東莞)、周華襄、紫蘭,河源的朱安娜等,惠州的游天杰、鄒雄彬等,他們的陸續閃爍、彼此輝映,凝匯成大粵東群體詩歌創作的燦爛星海。
4.
在粵東詩民間詩歌運動促進的這四年里,幾個突顯的個例必須重筆墨染:粵東詩民間的“航標”雪克、粵東詩壇崛起于國內詩壇的代表性詩人陸燕姜(丫丫)、堅持以創作交流為本的“同題詩創作”、自覺的詩歌批評“圓桌”系列以及粵東各地官方文學團體的參與等。
作為粵東知名詩人,雪克首先以其冷峻的目光、別致的書寫方式征服粵東詩壇、走向國內外詩壇,在中國現代詩歌界占有重要的一席,迄今為止他的作品入選過各種詩歌選集、被翻譯為多國文字。自2015年微信平臺全面“接手”詩歌的自由推廣任務后,雪克的作品出現在幾乎所有詩歌平臺,許多平臺以發表雪克的作品為榮。在粵東本域,一些青年詩人開始學習雪克的詩歌書寫方式,而更多詩歌愛好者、青年詩人得到雪克不同程度的點撥而獲得詩寫的突變。雪克的詩歌思維不常在常規之內,在廣闊的人生視界里,他的詩展示了一個豐富經驗者的智慧與獨特的書寫視角,甚至像一個從現實抽身出來反觀現實生存狀態的勇士,以其厚實的生活閱歷與敏捷的思維透視這個紛繁世界與無常的人生。詩人對現代物質生活以及精神狀況的敏銳視角顯得獨一無二,調侃、批評、自由,其獨特的詩歌視角并非學詩者可以學來,然而雪克向來樂于以各種方式挖掘、推介青年詩人。古草、楊略、莊海君、林國鵬、辛夷、何璟等一批年輕實力詩人都在不同層面和程度上得到過雪克的推介與點評。一個無私地著力于培養詩歌新生力量的知名詩人的出場,無疑是地域詩歌之幸。2015年,雪克聯手北京“攝影與詩歌”公眾號打造“雪克薦詩”欄目,為粵東詩歌推出一道新鮮菜——“雪克薦/評詩”,一開始粵東詩民間卓有潛力、實力的青年詩人是薦評的主要對象,爾后穿插國內著名詩人新作與粵東詩人作品,促進粵東詩歌與國內詩壇的融合,在近年粵東詩歌的發展中留下重重的一筆。
潮州詩人陸燕姜(丫丫)的詩歌創作則是凸顯粵東在地詩人個人探索的成功案例。大約十年前,陸燕姜(丫丫)開始參與到“韓山詩群”中,并作為創作思想上“走出去”的一批詩人中的沉潛行進者在與珠三角詩歌群體、內地詩歌群體的詩潮碰撞中不斷突破自我,善于在把握事物的精細度中尋找到了詩歌創作往自我絲微縱深度的出路,讓詩意在物界上舞蹈;她從語詞的“變奏”到詩意地“舞蹈”,不斷播撒個人獨特的狂野、甚至撕裂的快感;她跋涉到對事物的詩意解讀與把握點上來;她的詩寫化解抽象為具實、走向普遍物界,詩思胸懷顯然更加開闊,對世界的把握已不止于語詞;認識物界、及物理思、詩意觀照,而在更加開闊的詩歌世界舞蹈,作品書寫以及內涵的獨特性得到廣泛的肯定。在連續出版自己的個人新詩集《靜物在舞蹈》《空日歷》后,2018年,陸燕姜(丫丫)入選第34屆青春詩會。在粵東詩壇,這無疑是一件大事,其重大意義在于大大刺激了在地詩人詩歌創作抱負和活力,為粵東地域詩歌創作的突破和提升帶來更多導向性意義。
而作為創作交流平臺的“濠島同題”的持續開展,則為粵東詩人創設了話題性寫作的可能。迄今“濠島同題”已經舉辦50場,所有“同題”皆來自推動者的導向性設計,參與同題創作超1000人次,出版刊行年度同題詩選《這里(2015)》與《出發地(2016)》,編印同題詩冊13本,大部分作品都附點評。“濠島同題”及其相關交流活動無疑是粵東詩民間創作的爭鳴前沿陣地。與之遙遙相望的汕尾陸豐“博風文學”公眾號,老斯(孫周滿)、憂樂等人竭力推介粵東詩人新近作品,為粵東詩歌創設了又一重要民間陣地。
四年來,粵東詩歌理論探索亦頗顯得力。世賓、林馥娜、陳培浩、姚則強、黃春龍等具有相當理論素養和參與熱情的作者紛紛傾力于粵東詩人以及詩學問題的評論中。世賓的《境界美學在當代的意義》(《粵東詩歌光年2013-2014》)、林馥娜的《詩人的文化自覺與詩歌的可能——揭陽詩群略論》(《粵東詩歌光年2013-2014》)、陳培浩的《何謂現代詩的“現代”》(《粵東詩歌光年2017》)、姚則強的《論網絡詩歌的審美》(《粵東詩歌光年2017》)、黃春龍的《粵東現代詩歌生態觀察》(《粵東詩歌光年2013-2014》);陳培浩、姚則強、黃春龍合著的《從邊緣出發——粵東詩歌觀察》更是選取粵東30名代表性詩人進行不同角度評論,一定程度上展示粵東詩歌評論實力;著名詩評家溫遠輝在2016年3月舉行的粵東詩歌發展論壇上作《在粵東詩歌發展論壇上的講話》發言,從理論高度對粵東詩歌發展提出看法:發現、建構與提純;文學評論家黃景忠教授寫下了《這個時代,我們為什么需要詩歌》(2016年《韓山詩歌文叢·第四輯》總序),勉勵、引導粵東詩人追求詩歌理想;廣州詩人黛琪在2016年10月舉行的粵東詩歌研討會上發表《粵東詩歌光年及“詩民間”的意義》,以一名局外人的身份閱讀粵東詩歌生態,對粵東詩歌的理論建構提出肯定與寄望。
“詩歌圓桌”是粵東詩民間推動的一個自由論壇,先后開展了“在詩民間,發現樸素的詩意”“詩歌進校園、微信詩歌、以及本土詩歌批評的軟肋”“同質化、平面化以及詩江湖”“民間如何詩歌,詩歌如何民間”等主題討論,雪克、林澤浩、侯龍柱、黃文華、程增壽、陳培浩、陳仁凱、陳思楷、李杰彬、姚則強、莊海君、陸燕姜(丫丫)等詩人參與了討論。這個承載著粵東詩民間運動主要推動者們理念和見解的論壇,展示了粵東詩歌自覺探索的意識。
在各項詩歌運動中,粵東官方團體、文學團體與個人積極參與共同推動,揭陽市作家協會、汕尾市作家協會、潮州市作家協會、汕頭市作家協會、《揭陽日報》的楊協亮(孟夏)、王萬然、黃景忠、林偉光、陳坤達、陣風(鄭培亮)等,以及汕尾市詩歌學會、汕頭市濠江區文學協會、潮州市湘橋區文學協會、陸豐作家協會等團體,為營造良好發展的粵東詩民間詩歌生態付出了各種努力,也同樣值得我們致謝和銘恩。
最后不得不說,粵東詩民間還有一個關鍵詞叫“壹道”——從開始的“壹道文化”“壹道出品”到現在的“壹道四方”。毫無疑問,大部分詩民間促進平臺的搭建與活動的創辦,幕后都有“壹道”的身影;換而言之,作為系列促進活動的發起、策劃方,這是一個植入粵東詩民間深處的公益團體。
終究,粵東詩民間力量作為近幾年來粵東詩歌最重要的促進力量,顯然從詩人、詩歌作品以及詩歌理論探索上都展現出來了,這是粵東詩歌“最美的時光”。《粵東詩歌光年》在完成第四卷的出版刊行后,逐漸向詩史的方向靠近。作為一部地域性詩歌年度選本,《粵東詩歌光年》涵蓋了近幾年粵東詩歌整體面貌的基本元素。在這四年中,縱然一些小插曲不可避免地發生,但它們終究也被粵東詩民間主流力量扭至正向,詩酒江湖本不以英雄論,粵東詩歌的“現代”進程必然會在積極的探索和促進中推向更深、更遠……
作者簡介:
黃春龍,茂名市電白人,現居汕頭;寫詩、文學評論、文化散文,曾在《星星詩刊》《作品》《羊城晚報》等刊物發表作品,《粵東文萃》《粵東詩歌光年》創辦人之一、主編,粵東詩民間發起、策劃人;出版作品集多部;廣東省作協會員、汕頭作協理事、濠江區文學協會會長。
出版作品:《詩歌創作與接受審美學》、《無疆舞者》、《從邊緣出發——粵東詩歌觀察》(合著)、《詩詞里的人文密碼》(合著)、《在南方設計一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