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打造嶺南文藝新高地 ——廣東五部作品入選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
更新時間:2020-01-03 來源:廣東文壇
近日,第十五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獲獎名單在北京正式公布,共73部作品獲獎。其中,廣東省委宣傳部報送的五部作品榜上有名,獲獎數量在全國省區市中排名第三,僅次于北京、上海;廣東省委宣傳部獲組織工作獎。
五部獲獎作品中,由廣東省委宣傳部選送的圖書《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獲特別獎,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歌曲《再一次出發》《信仰》、廣播劇《大愛人間》獲得優秀作品獎。
廣東獲獎作品主題鮮明、藝術精湛,展現了廣東打造新時代嶺南文藝新高地,推動文學藝術事業全面繁榮的努力和成果,顯示了廣東在電影、音樂、廣播劇、圖書等創作上的底氣和實力,充分彰顯了廣東文藝界立足時代所需,聚焦現實題材創作的風采。
以拾穗者的鞠躬還原大橋建設過程
長篇紀實文學《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描述了從20世紀80年代初發軔到2018年夢想成真,港珠澳大橋緣起、立項、論證、環評、施工的過程,對這座涉及一個經濟特區和兩個特別行政區的超級工程進行了全方位記錄。該書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廣東作家曾平標創作,是一本聚焦廣東重大題材的力作。
創作過程可謂十年磨一劍。曾平標花費3年跟蹤收集資料,5年采訪創作,2年修改補充完善。足跡踏遍全國各地,走訪國內行業頂尖專家,期間聯系不下250人,采訪了100多人,包括方案構想者、項目管理者、大橋建設者等多位親歷的關鍵人物,極為真實且細膩地還原了大橋建設過程。
曾平標認為,港珠澳大橋不僅是一座物理意義上的大橋,更以物理聯通的形式體現了一座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橋”。“這本書不僅是其寫作以來最大的一次挑戰,更是在寫作道路上收獲的最寶貴的財富。”曾平標希望深深地彎下腰,以拾穗者的鞠躬,捧起伶仃洋上那些大橋普通建設者的一個個精彩故事,留給我們自己以及我們的后人。
立足時代 跟拍8年致敬勞動者
2018年10月24日,歷經6年調研、9年施工的港珠澳大橋正式通車,全國振奮,全球矚目。長達8年的跟蹤拍攝,篩選出近1000小時的原始素材……凝聚著建設者汗水的故事,都被記錄在電影《港珠澳大橋》中。
“中國目前有近4億一線建設職工,我想以這部影片致敬那些建設者們,還有那些在各自崗位默默付出的勞動者們。”《港珠澳大橋》總制片人、總導演閆東告訴記者,早在電視紀錄片版本策劃之初,閆東就要求所有素材均按照電影的標準4K拍攝,這背后藏著他和團隊一個小小的“野心”:完成一部能進院線的紀錄電影。
2017年8月,臺風“天鴿”“帕卡”相繼登陸廣東沿海,颶風拍擊海岸掀起巨浪,雨過天晴后,剛剛貫通50天的港珠澳大橋巍然屹立在伶仃洋上。這成為了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的故事開端。
閆東與團隊多次討論后,決定把島隧項目總工程師林鳴帶領團隊安放最后一節沉管E30的壓軸大戲定為電影版的核心故事。在電影版創作伊始,閆東就要求重新對素材進行地毯式拉網,徹底推翻電視版的框架,從海量素材中挖掘“還有哪些能表達我們內心情感的東西”。
閆東說,電影版中還穿插了一小段史料,講述的是淞滬抗戰爆發后,茅以升不得不親手炸毀僅通車89天的錢塘江大橋的經過。“造橋是愛國,炸橋也是愛國,積貧積弱的中國,讓茅以升留不住凝聚他心血的錢塘江大橋;國人也因此清醒:只有強大繁榮的中國,才有港珠澳大橋長虹臥波,聯通世界。”
今年4月,紀錄電影《港珠澳大橋》開始在全國各地點映。在北京語言大學的點映場,閆東請到了林鳴現場觀看。閆東留意到,整個觀影的過程,林鳴表面平靜,中途卻幾次紅了眼眶。回顧自己9年的心血,林鳴感慨萬千地說:“一定要帶家人去看。”
在閆東看來,拍攝這部紀錄片,不僅為了致敬,更希望把這種精神傳遞給青少年。“他們在哪里流淚、哪里歡喜,可能就是共鳴所在。我希望他們能在這些故事里獲得感動和鼓舞。”?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