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文學粵軍之李國偉
更新時間:2020-01-03 來源:廣東文壇
作家簡介:
李國偉,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原副巡視員、國家一級作家、編審。
1975以狠抓生產為主題,在《廣東文藝》(現《作品》)發表第一篇小說《加速》。1976年應征入伍,后參加對越自衛還擊戰,先后立兩次三等功,并以自己的戰場親身經歷,在《解放軍報》發表報告文學《智多星與關門計》。
1982年李國偉調入廣東省作家協會,在黃慶云、郁茹兩位老前輩感召下,加入兒童文學創作隊伍,至今已分別在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等出版長篇小說《秘密山洞》、自助探險小說《幽靈船上的狗呔》、系列童話故事《發高燒的外星人》、報告文學集《他們這樣設計人生》、自傳體散文集《戰場上,我對媽媽撒了謊》、連環畫《小國王呼呼》叢書、繪本童話《酸辣溶雪湯》等30多部,發表作品500多萬字。自助探險小說《遭遇野人》、《最后的黑足雪貂》、《窗臺上的紅玫瑰》分別獲2008年度、2009年度冰心兒童圖書獎。繪本童話《鑰匙失蹤的秘密》獲2014年度冰心兒童圖書獎;《撒瑪女巫的魔咒》、《窗臺上的紅玫瑰》分別獲廣東第八、第九屆魯迅文學藝術獎。曾獲全國青年報刊十佳記者、全國優秀兒童工作者、廣東省勞動模范稱號。
導思 ?染情 ?益智 ?添趣
——讀李國偉的自助探險小說
□陳子典
曾有人認為李國偉的自助探險小說不屬于文學范疇,只是一種文字智力游戲。這是我決不能認同的。
第一,自助探險小說廣泛流傳,把兒童積極性調動起來,正說明了它是一種大受歡迎的文學形式。
李國偉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進行自助探險小說的探索性創新嘗試。時值開放改革初期,兒童文學作者和兒童讀物少得可憐,中國有兩億兒童就像嗷嗷待哺的雛鳥,“啾啾”地叫喚精神食糧。思想敏銳的、年輕有為,且有擔當的李國偉,放下了軍事題材和工業題材寫作計劃,借助自己自小喜歡歷險,也有一些歷險經歷優勢,以“舍我其誰”的寫作姿態,開始為孩子寫作,并利用自助探險小說這種形式,探索中國兒童文學發展的新路子。
李國偉的自助探險小說一經出版受到孩子們熱烈歡迎,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他寫了十多部具有中國特色的自助探險小說,每部都或重印、或再版多次,印數都突破10萬冊以上。由此可見,這決不是文字游戲所能做到的。任何文學形式的產生,都是出于讀者的需要。可以說,李國偉的自助探險小說在中國兒童文學園地里已經開花結果,為中國兒童讀物增添了一抹艷麗的色彩。
自助探險小說“既可以當作驚險故事來閱讀,也可以當作趣味游戲來玩,由一個人、幾個人、甚至幾組人,一齊來決定主人公的歷險途徑”,這是自助探險小說最大的特點。這種游戲式的結構和讀者直接參與情節發展的舉動,正體現了兒童文學的特殊性。在李國偉的自助探險小說里,只要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保持冷靜、沉著、勇敢、合作的心態,總會達到比較成功的結果;如果心胸狹窄、脾氣暴躁、粗心大意、知識面窄、思維遲鈍,則往往會在第一選擇的時候,就走上了“不歸途”。
讀者,也就是受體,在完成作品的創作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作家寫出的作品放在書架上沒人閱讀,是毫無意義的。創作的整個過程包括“客體(生活)─主體(作者)─成品(作品)─受體(讀者)”這四個環節,其中的受體是完成創作最后的一個環節。只有讀者閱讀并進行再創造,才能完成作品的創作全過程。
可以說,這種嶄新的兒童文學形式,真正體現了創作的全過程,實現了寫作的目的。自助探險小說的讀者參與性,其他小說是難以相比的。
第二,李國偉的自助探險小說具有少年兒童情趣,符合少年兒童貪新奇、愛冒險的特性,滿足了少年兒童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李國偉的自助探險小說之所以受到少年兒童的歡迎,就是因為他的自助探險小說適應了社會的需求,滿足了兒童的興趣和愛好。在我國很長的一段時期以來,學生以考試分數決定命運。學生作業多,學習負擔重,升學壓力大,造成了他們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沉重負擔。他們希望有自己的天地,去渲泄苦惱,去馳騁幻想,以獲得心理的滿足。他們對內容平淡的作品不滿意,對許多評論家以成人的心理與眼光去為它叫好的作品也不買賬,孩子們的本性就是喜歡新奇,喜歡冒險,追求強烈的感官剌激。
而李國偉的自助探險小說正符合了他們的需要。小說大膽的幻想,離奇的故事,并采用了第二人稱的寫法,令小讀者積極投入作品的環境之中,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
在《遭遇野人》中,卷首頁上這樣寫道:“為了揭開諾西森林野人的秘密,你隨探險隊進入了森林尋找野人。一次偶然的事故,使你和探險隊失去了聯系。在恐怖而危機四伏的原始森林里,你可能會遭到毒蛇、猛虎的襲擊……”
當你翻開書頁讀下去,在情節發展的每個緊要關頭,書頁末尾都設置了兩種以上的選擇。《遭遇野人》全書有幾十種不同的選擇。你如果來到三岔路口,下一步該怎樣走?靠你的聰明才智、勇氣和毅力去分析、判斷、推理,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使你安全地脫離危險,走上坦途。
一次又一次的冒險經歷,使讀者忘記了眼前的緊張與煩惱,心理得到調節。
第三,李國偉的自助探險小說,又一次證明了兒童文學具有導思、染情、益智、添趣的功能,能夠多方面發揮教益兒童的作用。
李國偉早年寫過工業題材,也寫過軍旅題材,后來擔任《少年文藝》報和《少男少女》雜志編輯,加入了兒童文學作家的隊伍。他在寫傳統兒童小說、報告文學、童話之余,開始嘗試探索自助探險小說這種新文本。李國偉在其童話集《發高燒的外星人·后記》里說:“事實上,我給孩子寫作的目的性很強,也很功利”,“首先我必須讓孩子感到快樂”,“其次,我還得讓孩子在我的故事中,得到一些教益。”很明顯,他在創作中把兒童文學的娛樂作用、益智作用、熏陶作用和教育作用結合起來。這樣的作家,無疑是具有強烈社會責任心的作家,而不是在玩文字游戲。
李國偉的自助探險小說實踐了自己的諾言。兒童喜歡游戲與玩耍,他的自助探險小說首先是針對兒童這一特點來安排情節。作品不按傳統的頁碼順序來讀,而是讓讀者依據自己的心情、態度、判斷去抉擇,使自己在整個閱讀過程中,去感受不同的環境、去經歷不同的遭遇,去品嘗不同的滋味,去享受不同的人生樂趣。這種游戲式的閱讀為孩子提供了一個智力、道德以及個人氣質的綜合訓練場,是促進孩子健康成長的有效手段。
比如,在《雙頭蛇神仗》中,暑假,“你”隨同學到H國中國考古隊的營地找父親,無意中發現了一個隱含重大秘密的雙頭蛇神仗。不料“你”卻把神杖丟失了。龍部落正為三天內交不出神杖面臨滅頂之災。但他們問明原因后,友善地放過了“你”。在回考古隊的路上,“你”發現神杖落在正在路邊休息的恐怖份子手里。這時,“你”面臨三個選擇:一是回龍部落報告;二是冒險偷回神杖;三是按原計劃,在沙漠中行走兩天回考古隊報告。三個選擇最后出現三個不同結局:或最后找回神杖,龍部落反危為安;或冒險失敗,“你”死于非命;或你安全回到考古隊,神杖卻下落不明,龍部落的人也慘遭毀滅。
生活是嚴酷的,生活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復雜的環境中善于應變的人必然是生活的強者。而自助探險小說的重要意義之一,就在于它能夠引導少年兒童讀者,從小認識生活、學會生活、鍛煉自己的應變能力和意志品德。?
李國偉在創作的過程中也不斷地進行反思,不斷地學習和探究,其作品不單單追求孩子的審美、閱讀的愉悅性,同時還讓孩子在歷險過程中,鍛煉自己的人格、道德、理想、情操、能力等綜合素質。前期的作品,設計的選擇主要是考驗讀者勇敢、應變能力以及生活常識,而后期的作品,如《最后一只黑足雪貂》、《窗臺上的紅玫瑰》等,除了保持前期作品的特點外,還有意識地加入了同學少年之間的友善、誠信,以及熱愛和平、守護地球等價值觀。
第四,自助探險小說是兒童文學的一種探索與創新,對新生事物應給予滿腔的熱情和鼓勵。
自助探險小說在我國兒童文學園地里是—個新的品種,李國偉是我國寫自助探險小說的第一人。這種小說敘述的視角,是用第二人稱的“你”,讀者在閱讀的時候,直接代入作品,成為書中的主人公。小說情節的發展也必須由“你”來參與、推動,而歷險生活很自然地似乎發生在自己的周圍。
這種小說,不像傳統的兒童小說那樣,要刻意追求生活的真實性以及主題思想的深度等,而是力求適應少年兒童喜歡幻想、冒險和充滿游戲精神的特點,用游戲的手法去編織一些充滿幻想,充滿考驗和離奇情節的故事,并用第二人稱和其他手段來調動少年兒童讀者的參與意識。書的每一段落的結尾處設置不同的選擇方案,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去選定下一步情節發展的路徑。而不同的抉擇又會把你的命運引向不同的結局。
如此反復曲折,孩子們不僅獲得一種游戲的樂趣,而且還從中得到了啟發,鍛煉了思維,發展了智力。同時,個人氣質和道德修養等,也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可以說,這是其他任何一類作品都難以達到的。在這方面李國偉給中國兒童文學填補了空白。
自助探險小說結構的隨機性與靈活性,一改傳統小說結構的固定性與完整性。讀者可以根據自我的喜好、能力、勇氣進行主動閱讀,選擇情節的發展方向。每當出現緊急情況的時候,讀者總會面臨多種選擇,“明智的抉擇,將把你帶向勝利之門;錯誤的判斷,則會把你引向死亡之路”。這種結構的創新,也是對讀者的—種尊重,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尊重。這是傳統兒童小說辦不到的。
這種“標新立異”的藝術探索,為兒童文學的發展開辟了新路。
知者隨事而制
——關于自助探險小說
□李國偉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塑造少年兒童的精神世界和人格,不能光講大道理。堅守并不意味著保守,“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 兒童文學作家必須根據時代的變化,充分利用當今科技、經濟和社會文明發展的成果,借鑒動漫、電游、網絡等聲、光、視、聽現代化科學手段,不斷探索,不斷創新觀念,創新手段,提高作品的質量,才能寫出孩子喜聞樂見的好作品。
這些年來,我在堅持傳統兒童文學創作的基礎上,一直進行“少年自助探險小說”的藝術探索和創新。
自助探險小說又稱自我歷險小說。我的自助探險小說除了保留了傳統文學的所有元素,人物、性格、細節、描寫等外,還以游戲精神為主導,嘗試探索性地發展新的兒童文學表現形式。?
首先,自助探險小說用的是第二人稱“你”。所以,當打開自助探險小說時,讀者“你”便已成為書中主人公了。“你”直接參與到小說的情節中。小說情節的發展,必須由“你”來推動。少年人的歷險渴望,便在這種直接的參與中得到了最大的滿足。于是,讀者和作者、書中主人公之間的樊籬便不存在了。
這就是自助探險小說與傳統小說最大不同的地方,也就是為什么叫做“自助探險小說”的緣由。
其次是每一個故事都有許多不同的結局。我們現在看到的小說,都是只有一個結局,而自助探險小說,每個故事都因為作者的參與,會出現許多個不同的結局。
游戲精神,是兒童文學的“母題”之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總是通過創設幻化歡樂的情境、編織有趣生動的情節、運用幽默風趣的語言等方面來體現游戲的精神,為兒童創造出有聲有色、有情有趣的嶄新世界。凡是當了父母的人都知道,孩子幼時的許多教育,往往是從游戲中獲得的。所以,兒童文學界有一種理論,就是要用游戲手法來為孩子寫作。
我的自助探險小說充分體現了這種游戲精神。翻開自助探險小說的第一頁,便有這么一句話:“警告,千萬不要按頁碼順序一口氣讀完!”
因為,在每一頁的結尾都如來到岔路口,為“你”設置了數個不同的抉擇,“你”必須根據情節的發展,選定下一步的情節路徑。不同的抉擇,將會把“你”引向不同的結局:或成功,或失敗,或柳暗花明,或陷入絕境。于是,孩子便從故事中獲得了樂趣。看了一本書,也就等于看了許多本情節不同、結局不同的書。
自助探險小說為孩子提供了廣闊的驚險場景:沙漠尋寶、太空遇險、原始森林里遭遇野人……但是,自助探險小說并不僅僅滿足孩子喜歡歷險的心理要求。它是文學試驗田中的一個新品種,不但可以為孩子帶來藝術的愉悅,更重要的是,還為孩子提供一個智力、道德、技能和個人氣質的綜合訓練場,同時又讓他們接受目前中國孩子最最缺乏的散發性思維能力、想象力、探險精神的薰陶。
我是在1988年開始嘗試創作自助探險小說,是中國第一個寫這種兒童文學文本的作家。這種藝術探索和創新嘗試,得到了大家的肯定。1993年5月21日,由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北京青少年報社聯合在北京舉辦了“李國偉自助探險小說研討會”,高洪波、束沛德等著名兒童文學作家出席了這次研討會。
自助探險小說也受到小讀者和市場熱捧,如我的第一本自助探險小說《少年警隊》在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后,第一次就印了18萬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四川少兒出版社、貴州人民出版社、南方日報出版社、香港一出版社都曾出版過我的自助探險小說叢書。而且,我的自助探險小說每一本都曾經多次重印和再版。許多還出版過三種以上的版本,如完整版、縮寫版、境外(香港)版。《窗臺上的紅玫瑰》、《幽靈船上的狗吠》就曾以紅版、藍版等版本多次再版、加印,被列入“廣東青少年爭當‘閱讀之星’活動”和“廣東省千萬少年快樂閱讀 ”推薦書目,以及被廣州市教育局列入羊城書香校園推薦書目。《幽靈船上的狗吠》《太空俘虜》還被改編為連載漫畫。
身臨其境的小說游戲
——讀《撒瑪女巫的魔咒》 ?
殷健靈 ?
在眾多兒童小說樣式中,李國偉的自助探險小說開辟了一種嶄新的形式。他讓文學放下架子,讓小讀者不知不覺地參與作家的寫作,從被動閱讀轉變為主動閱讀。這種輕松但不媚俗的寫作方式,對激發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閱讀興趣,大有裨益。
在李國偉自助探險小說《撒瑪女巫的魔咒》中,“你”和同學小雅因一個偶然的機緣來到位于非洲的Y國。湊巧的是,小雅的爸爸,正在Y國進行醫療援助的陳平醫生在半個月前音訊全無。于是,“你”和小雅無意中在Y國走上了一條驚險、詭異的探案和尋親之旅。“你”和小雅最終能否找到失蹤的陳平醫生?一路上“你們”又將遭遇怎樣的危險和考驗?在答案揭曉的時候,相信作為讀者的“你”會有諸多意外收獲。
對孩子來說,能引發閱讀興趣的小說往往有一個吸引人的故事。擁有一個好故事,是寫好一個兒童小說的前提。《撒瑪女巫的魔咒》講述的是一個探險、流浪的故事,發生地是在頗具神秘色彩的非洲某國。故事敘述的過程猶如剝筍一般,層層疊疊,嚴絲合縫,張弛有度,一步一步接近真相。這樣的歷險故事,在中外兒童文學作品中比較多見。孩子們在閱讀的過程中,去接近他們頭腦中假想的歷險之夢,從而獲得好奇心和探究欲的滿足。這也是歷險小說往往受孩子歡迎的原因之一。
但《撒瑪女巫的魔咒》擁有的還不僅僅是一個吸引人的故事,在敘述和結構的設計上,作者匠心獨具。你會發現,和其他歷險小說往往以“我”或者第三人稱“他”為小說主人公不同,這本書的主人公是“你”,也就是正在閱讀這本小說的讀者本人。
這使得小說從一開場就設置了一個特殊的閱讀語境,作為讀者的你,不是與小說無關的他人,而是眼前這個正在發生的故事的參與者。這樣一種設計,對剛剛養成閱讀習慣的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而言,特別合適。
于是,你走入了原始叢林,來到了原始部落中,和另一個主人公小雅一起,以智慧、勇敢,當然還有運氣為鑰匙,去解開埋在重重霧嶂下的謎底。
你參與了一場小說游戲。可以這樣說,這部小說充分體現了一種兒童的游戲精神。游戲,是兒童文學的“母題”之一。在這里,你不用去追究小說故事發生的現實合理性,在這個依托于幻想的故事里,兒童的游戲天性被激發。作者在敘述中,為你留出多條故事的枝蔓,由你去選擇,不同的線索,引向不同的云譎波詭的故事情節。
到這里,我不得不說一說,你在收獲了緊張、愉悅、感動的情緒之外,你的另一種獲得,那就是在閱讀中,逐漸明白“選擇”對于生活和人生的意義。
在《撒瑪女巫的魔咒》中,你憑借著自己的知識儲備、興趣愛好、意志情感等,為故事中的主人公做著選擇。這些選擇看似偶然,但又是必然。作者不動聲色地向小讀者們暗示著,不同的選擇將直接指向不同的結局,這是在這個故事里講述的小道理,而引申到故事之外,則是人生路上的大道理。
當我們成長著,一路向前的時候,你會發現,每個人實際上都在為自己的人生做著選擇。而所有的選擇看似命運的造化,但實際上都是這個人本身具備的素質、學識、眼光、胸懷等方面所決定了的。從某種程度上說,命運的確是掌握在每個人手中的。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撒瑪女巫的魔咒》提供給我們的,不單是一個有著通俗小說面貌的兒童文學試驗文本,它給予讀者的,還有閱讀之外的很多東西。
小讀者或許更感興趣的是懸念迭起的故事和別出心裁的敘述模式,從故事中,不但可以培養善良、友愛、包容等品德,還可以收獲縝密的邏輯推理能力,以及想象力、散發性思維的運用等等,特別是可以獲得一些有趣的科普知識和野外求生等知識。
作為家長和老師,還可以在故事的閱讀之外,給孩子講講故事本身所隱含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智慧,比如上文所提到的人生的“選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