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王金芝 | 科幻:人類所能抵達的極遠之地
更新時間:2019-12-31 來源:中國文藝評論網
中國科幻小說肇始于1900-1903年梁啟超、魯迅等人翻譯的科幻作品。1902年,梁啟超在《新小說》雜志上發(fā)表了《新中國未來記》,改寫自美國作家愛德華·貝拉米在19世紀末寫的《回頭看紀略》。1903年,當時還在日本留學的魯迅先后翻譯了兩本科幻小說《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這是法國科幻作家凡爾納分別于1864年和1895年發(fā)表的。可見科幻小說在中國落地生根之初,是以梁啟超、魯迅等為代表的知識分子以文藝建設社會和國家的方式之一。至劉慈欣憑借《三體》三部曲(又名“地球往事“三部曲,是2006年至2010年連載、出版的硬科幻小說系列,由《三體》《黑暗森林》《死神永生》三部小說組成)獲得第73屆世界科幻大會頒發(fā)的雨果獎最佳長篇小說獎,則標志著新中國科幻小說在世界科幻小說領域取得了重要地位。從1929年引進國外科幻電影到1939年第一部國產科幻電影《六十年后的上海灘》上映,再到2019年《流浪地球》引發(fā)重大反響,中國科幻電影在曲折中前進,終于迎來發(fā)展黃金機遇期。“科幻”無疑是2019年度電影和文學的重要關鍵詞。
科幻和古代神話同質,是人類面對強大力量、未知世界和人類自身之謎而編制的故事。科幻小說源自西方,是一種想象文學,中國古代神話也是一種想象文學。二者存在相同的邏輯關系:在物質貧乏科學技術不發(fā)達的古代,人類對世界充滿敬畏、恐懼和疑惑,于是利用想象中的巨人、利斧、各種點石成金的技術手段為世界祛魅。而現(xiàn)代社會,人類已經真的掌握了各種點石成金的技術手段,日新月異的科技讓我們看清世界,但是關于世界和人類自身的知識越豐富,就越明白地球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顆星星,在無邊無際的宇宙中,人類越發(fā)孤獨。但是二者同中有異,中國古代神話主要指向世界和人類的起源,是以想象中的創(chuàng)造發(fā)明來提升生活質量的技術理想;而科幻主要指向浩瀚無垠的宇宙,是對理想生活的想象,對未知世界的探究。
科幻是人類對“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不斷進行探索和反思的文藝形式,是人類對自身和時間空間及其關系的哲學思考。時間和空間是哲學上的恒久話題,但中國古代重視時間甚于重視空間。把空間概念帶給人類的是伽利略等一批科學家。他們告訴世界,包括地球在內,人類生活在一個無限寬廣的空間內,除了時間無窮無盡,空間也是無窮無盡的。到了互聯(lián)網時代,數(shù)字技術正在改變世界和人類的存在方式。在數(shù)字技術和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加持下,人們在現(xiàn)實和虛擬空間穿越往返,虛實不分,平行空間得到了進一步強調。網絡架空小說干脆開辟一個獨立于世的空間,對時間語焉不詳,而在對空間的開拓中實現(xiàn)自身的文學價值。科幻小說,是重視空間甚于時間的文學類型。康德說過,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科幻小說就是對“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不斷進行探索、追問和重新定義的一種文學類型,它將眼光投向浩瀚無垠的宇宙和燦爛星空,思索和定位人類區(qū)別于外生物的本質特征,探索人類的理想生活形態(tài)。
中國科幻小說和電影里的理想空間是人類所能抵達的極遠之地。中國近現(xiàn)代科幻小說主要建構了一個群治理想的烏托邦。這是知識分子被晚清以后的腐敗政治和頹敗國勢激發(fā)出來的對現(xiàn)實的失望和建構理想的國與民的向往。在中國近現(xiàn)代科幻小說里,外患內憂、貧弱交加的中國或是變成了科技文明昌盛的世界(《生生袋》(支明)《元素大會》《鳥類之化妝》《中秋月》),或是進化為政治清明、繁榮昌盛之邦(《新年夢》《烏托邦游記》《新中國》),或是展現(xiàn)科學時代新女性的形象(《女媧石》《女博士》《中國之女飛行家》)。這些文本營造的理想(烏托邦)空間,基本上都指向了科學救國、啟蒙民眾、政治寄托、女權思想等。“導中國人群以行進,必自科學小說始”,魯迅的這句話,反映了19世紀初譯介、創(chuàng)作科幻小說的用意。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思想進一步解放,科幻作家們試圖通過小說構建的世界反省現(xiàn)實,表達對社會創(chuàng)新理念的思考,探尋人類現(xiàn)在和未來發(fā)展的可能。韓松的《地鐵》、劉慈欣的《三體》以及貓膩的《間客》都是其中的優(yōu)秀代表。
科幻小說的想象緊密關聯(lián)人類的生存發(fā)展現(xiàn)狀和前景,它是對人之存在和世界之存在的思考,是人類能夠抵達的極遠之地,具有深刻的哲學意義。這樣的文藝形式,值得尊敬、品讀和評論。關注科幻的人越多,說明人們對生存環(huán)境和人類存在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探究,這是一個好現(xiàn)象。“五四運動”后,科幻在中國逐漸式微,變成了一個非常小的文類。可喜的是,最近幾年科幻小說迎來了非常好的發(fā)展時期。《三體》等多部科幻小說獲得國際大獎,重工業(yè)科幻電影《流浪地球》在2019年春節(jié)檔引發(fā)了一個觀影狂潮,甚至有人說2019年是“中國重工業(yè)科幻元年”。種種文化現(xiàn)象說明,中國科幻小說、電影,大有可為。
(作者:王金芝,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會員,第二屆全國文藝評論新媒體骨干培訓班學員,供職于廣東省作家協(xi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