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以文學豐潤自我,溫暖他人
更新時間:2019-12-19 作者:王文利來源:廣東文壇
在參加2019年廣東省文學創作專業繼續教育培訓班學習的幾天時間里,收獲頗豐,并思考了一些平時未曾留意未曾關注的問題。
中國文化一直更多的是內觀,是重視文人的自我修養。寫作于我,一直也當然地作為是個人的事,一直認為,除非你將之作為謀生途徑,否則,你寫什么、怎樣寫、寫了后是什么結果,都是作者自己負責的事吧,未必要向他人作什么交待。而蔣述卓老師的課,卻從高處來,又從平處說開,以貼近生活、貼近寫作者的方式,解說了“文字是鑄造靈魂的高尚事業。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需要優秀的文學作品”,“文學是時代的產物”,“藝術本身的繼承與創造,各民族文藝之間的交流,特別是社會生活的變化,都會對文學藝術發生推動促進或者阻礙的作用。”因此,我開始理解了,一部優秀的作品,有可能是由于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強大的表現力自然造就,但若作者有意識地觀察時代、緊扣時代脈搏思考,必然會更大概率地寫出視覺更開闊、思維更深入、表現更精到的佳作。“與時代同步伐”,是優秀的寫作者必然的追求與自覺。
好的藝術作品能令讀者、觀眾產生共情、移情,令人動心,令人內心柔軟。不同的時代里,文化的力量,總是能“潤物細無聲”地融入社會力量中,“成為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導航燈’、社會和諧的‘粘合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中所說,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屬于培根鑄魂的工作。這就要求寫作者們在觀察、記錄時代的同時,不斷提高自身修養,養成更全面的素質,對生活有豐富的積淀與思考,對文化有更多的了解理解,對責任有更深的認識與更高的擔當,創作出更有時代責任的、引領時代的文藝佳品、精品。
“一個民族需要民族精神,一個城市同樣需要城市精神。”一個寫作者,同樣需要找到自身的文化自信點、興奮點,從而打磨出既屬于時代前列、又充滿個性光彩的優秀作品。謝有順老師在“寫作的常道”中提醒了寫作者們,我們常常在回望故鄉、故土,總是在寫鄉村、寫鄉愁,寫北方的種種回憶,甚至是搜腸刮肚地寫不出來了還是在窮盡枯筆地描述早已離開的生活。而我們許多寫作者已在南方、在廣東,打拼了許多年。有些人在廣東生活的時間已遠遠超過了其在北方家鄉的生活時間。我們中的許多人,見證了中國歷史上又一次的人群大遷徙,見證了廣東四十年的發展。我們為什么沒有選擇切身的、感受更深的當下廣東生活來描述、來創作?是因為我們體會不夠多、不夠深?是因為我們沒有能力描寫真實的當下生活?南下十年、二十年,甚至有的是三四十年的廣東生活經歷,不是我們個人獨特的經驗與寫作財富?“一切有意義、有價值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關照現實,都應該有利于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問題。”改革開放四十多年、建國七十周年,我們有幸作為見證者、經歷者,擁有了一個時代的豐富的創作源泉。我們既有了北方的成長經歷,又有廣東的生活閱歷,更見證了廣東三十多年的滄桑巨變。作為寫作者,我們有能力感知,有責任書寫,這一時代的故事,這是我們獨特的寫作的財富寶藏。
“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對于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作為寫作者,我們在努力用作品奏出飽含個人特色與獨特審美的文字的樂章時,在希冀讀者能對我們作品產生共鳴前,先得培養出自身的懂音樂的“耳朵”,植根個人經歷,緊扣時代脈搏,把握廣東改革開放的變遷,梳理在廣東生活工作的點滴,展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既尊重文藝創作規律,又不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責任使命,不負自我,不負時代,不忘初心,希望我們的作品,在豐潤自身生命的同時,亦能溫暖同行的或身后的一代代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