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為國家和民族鑄魂
更新時間:2019-12-19 作者:曾海津來源:廣東文壇
習近平總書記發表在《求是》雜志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這篇文章值得認真反復閱讀,深入領會。“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靈魂是人的思想之“根”,修身處世的底色之“源”。正本清源、守正創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作為精神事業,文化文藝、哲學社會科學當然就是一個靈魂的創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次參加培訓班的學習,本人深感受益匪淺。周曉楓老師深入地談了散文創作的經驗,她閱歷豐富、見識廣博,最重要的是她有一顆關懷社會和人民的心。周曉楓老師的經驗告訴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聲音,承擔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的使命,勇于回答時代課題,從當代中國發展進程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描繪我們這個時代的精神圖譜,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蔣述卓老師結合馬克思主義談文學創作。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人民是創作的源頭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創作才能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陳繼明老師講了小說中的語言問題,使人受益良多。謝有順老師的授課還給我們指出了“文學的常道”,聽了猶如醍糊灌頂。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大師、大家,不是說有大派頭,而是說要有大作品。”我們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經》、《論語》、《孟子》;提起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想到的是他們《靜夜思》、《望岳》、《赤壁賦》、《紅樓夢》等千古名篇;說到柏拉圖、莎士比亞、馬爾克斯,想到的也是他們的《理想國》、《哈姆雷特》、《百年孤獨》。如果不把心思和精力放在創作精品上,只想著走捷徑、搞速成,是成不了大師、成不了大家的。作為作家,必須有大境界、大視野、大胸懷和大格局,在全球化語境中書寫中國經驗,發出中國聲音。
劉偉老師講了《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文化內涵與文化產業的協同發展》使我們進一步開拓了眼界。曾平標老師從《中國橋》的采訪寫作談報告文學的選題和創作,也給我們很大啟發。報告文學創作,最重要的是選題和深入的采訪。他十年磨一劍,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中國橋》成為今年廣東最出彩的報告文學作品,被譽為港珠澳大橋的一部百科全書。結合創作實際,我深深體會到,作為新時代的文化文藝工作者,我們必須有信仰、有情懷、有擔當,樹立高遠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國情懷,把個人的藝術追求、學術理想同國家前途、民族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同人民福祉緊緊結合在一起,努力做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有貢獻的作家。我們應該肩負時代使命,努力創作有影響力的作品,為粵港澳大灣區積累新的文學經驗。
如果說,當下時代是一個文化“全球化”的時代,那么,“書寫中國經驗”最根本的意義和價值,就在于以一種形式層面上的本土化努力來構成對于“全球化”態勢和西方話語權的積極對話,中國作家更需要在“書寫中國經驗”上作出努力。但“書寫中國經驗”不僅僅是簡單的對抗,更是一種積極參與競爭的本土化實踐。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當今中國在國際經濟、政治舞臺上都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大國崛起不能僅僅是物質層面的崛起,只有不斷為國家和民族鑄魂,只有在文化、精神上有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中華才有可能長盛不衰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