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獨角獸》 龐貝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
更新時間:2019-12-18 來源:廣東作家網
“《獨角獸》站在時代前沿,扎進生活深處,是以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為背景,以人工智能為內涵,創作出來的一部重要作品,這是廣東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踐行‘四力’主題教育實踐的重要成果。”
5月11日,在京舉行的龐貝長篇小說《獨角獸》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高度肯定深圳作家龐貝的新作《獨角獸》,紛紛認為這部具有某種科幻色彩的現實題材長篇小說,是一部思想性、藝術性與可讀性高度結合的精品力作。
此次研討會由中國作協、廣東省作協、深圳市文聯和花城出版社聯合主辦。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廣東作協文學院院長熊育群、深圳市文聯副主席張忠亮、花城出版社副總編輯張懿、《科幻世界》雜志主編姚海軍、中宣部文藝局調研員胡友筍、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會長白燁、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王宏圖,以及著名文學評論家胡平、張志忠等20多位專家學者出席,研討會由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彭學明主持。
《獨角獸》是中國作協重大現實題材創作扶持項目,也是廣東省作家協會重大現實與歷史題材簽約項目。小說主人公故事基于粵港澳大灣區多位原型人物的傳奇經歷。蒸汽機的發明開啟了人類工業革命,人工智能革命又將會為人類帶來怎樣的前景?《獨角獸》便是對正在改變人類生活的人工智能技術的獨特呈現和深度思考。這是一場比現實更奇幻、比科幻更現實的機器人“自主行動”,一場人機交互的有關人性的“超臨界實驗”。這部作品直面現實課題,探討人工智能的技術倫理和未來圖景。這不是天馬行空的浪漫科幻,而是一種基于最新科技進展的適度前瞻。換句話說,某些科幻小說的遐想也許永遠不會實現,而《獨角獸》的這種預言或許三五年后即成現實。這也是《獨角獸》這部作品所擁有的特別的技術含量。這或許是比某些科幻小說更有難度的一種寫作。未來已來,現實就是未來,而在作者對人工智能演變的想象和預測中,未來世界依然有莎士比亞人文主義的遙遠回聲:“愛所有人,信任少數人,不負任何人。”
特別的技術含量使得《獨角獸》在中國年產八九千部小說中具有難以遮蔽的獨特價值。這部作品今年1月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后旋即成為現實題材熱門小說,并榮登“文學之光”“文學好書榜”“百道好書榜”等多個專業榜單。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楊慶祥等人從文學與科技交融、人與機器的角力等維度對這部作品予以特別闡析,認為這是一種從精神性而非物質性、從屬人的角度而非從屬機器的角度討論人工智能的思想實驗,這是一種與一般科幻小說不同的“科技現實主義”創作新范式。作為60后實力派作家,龐貝的上一部歷史題材長篇小說《無盡藏》被譽為先鋒文學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也是第九屆茅盾文學獎決選入圍作品。從歷史回到現實,《獨角獸》延續《無盡藏》的“知識懸疑小說”風格,而在技術、哲思和詩意等方面又有諸多新探索。《無盡藏》的‘知識’是歷史,而《獨角獸》的‘知識’是科技。《獨角獸》也是一部懸疑色彩很濃的作品,因此也可視為龐貝的‘知識懸疑小說’新作。”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評價說,“ 從《無盡藏》到《獨角獸》,作為中國當代一流作家,龐貝總能以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優雅文筆實現作品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這是他獨步文壇的實力。”
在本次研討會上,來自北上廣深及“科幻文學之都”成都的文學大咖們就《獨角獸》的敘事形式、科幻創意、人文哲思和詩意美學進行了全面分析。與會者特別指出,《獨角獸》的主人公具有特別的文學價值和現實啟示。基于當下生活和真實人物原型而創作的這部作品在深刻揭示創富時代道德重建這個嚴峻的現實課題的同時,著力塑造了人工智能專家艾軻這樣一個有智慧、有情懷、有夢想、有境界的高科技創業者形象,這個人物不同于以往文學作品的科學家形象。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許就是我們時代所需要的“新人”。這個人物有望成為當代文學畫廊的一個極具魅力的新形象。
《獨角獸》作者龐貝既是小說家,也是戲劇和電影編劇。參加研討會的電影專家對這部作品的影視改編空間也進行了饒有興味的探討,認為這部小說有望改編成為一部與《流浪地球》之類宏大制作不一樣的“小而美”的科幻電影,而這種故事性與文學性兼顧的作品正是中國科幻電影所需要的新類型。據悉,這部小說的電影改編正在籌備中,已有數家影視公司與作者接洽改編事宜。 (讀創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