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原鄉精神”的優雅書寫
——評黃國欽的散文創作
更新時間:2019-12-17 作者:陳劍暉來源:廣東文壇
文學需要一種“原鄉精神”,去沉淀歷史的記憶,去探尋自己精神的來路。所謂“原鄉”,就是故鄉最本色的生活,它是被歷史文化浸潤過的人、事、景物、氛圍和情調。“原鄉”是文學的根,也是文學的魂。文學尤其是散文創作如果擁有一種“原鄉精神”,便不僅具有地域的獨特性,而且更有“根性”和普遍性,更容易引起人們閱讀的興趣并被記住。讀黃國欽的散文,我對此深以為然。
黃國欽的散文,絕大部分都是寫潮州。《煙雨潮州》《情系潮州》《韓江,默默流淌的母親河》《韓水長流》《千古風流潮州城》等等,這一個個打著“潮州”印記的標題,便已透露出黃國欽的審美取向和對潮州故土的眷戀與熱愛。他寫故鄉與童年的記憶,寫潮州的歷史人文與風俗民情——從工夫茶、潮州小吃、潮繡、陶藝等飲食工藝,到湘子橋、古井、韓公祠、潮州民居、潮劇,再到潮州母親河韓江……黃國欽總是以一個潮州人的獨特視角,以一種帶著生命溫度的個體經歷和感受,寫出潮州的生活和人情,挖掘出潮州的文化與歷史,以及與之相生相長的優雅情致、細膩綿長,又富于悟性與靈性的生命氣質。在這里,與其說是黃國欽在述說潮州,感知潮州,不如說是潮州以及韓江流域獨特的生存方式和文化氛圍,使黃國欽的散文創作獲得了一種獨特的美學格調、生命形態與表現方式。
黃國欽的散文,雖是特定地域和文化氛圍氤氳而成的產物,但黃國欽的散文并不沉溺于“小擺設”的精巧,也不流連于一方鄉土而自我陶醉。黃國欽顯然不同于某些偏安于一隅,取得一點小成就便沾沾自喜的散文寫作者。他立根潮州,致力于挖掘“原鄉精神”,而他的創作視野,卻連接著人類的普遍經驗和變動著的嶺南精神。《向南的河流》正是這樣一篇體現了黃國欽試圖向更廣闊的天地探測的散文。作者集中筆力寫了一條充滿神秘氣息和靈氣的向南流動的大河——韓江。作品一開篇便寫出了韓江的神韻和氣勢:“生長在潮州這塊土地,每天每夜,總有一種異樣的神韻在吸引著我,昭示著我,那是一種遙遠歷史的回聲,那是一條豐沛大河在澎湃,那是冥冥中遠古的先民在吟哦。”黃國欽沉浸于韓江流域的特定文化氛圍里,他一方面向歷史和文化的深處漫溯,敘說了大河的歷史故事和古老的民間傳說;一方面又追尋大河的源頭,描寫了大河的形態、水流、兩岸的風光和人文景觀,以及生于斯長于斯的潮州人的生存狀況和精神風貌。作品靈動中見清澈,溫婉中有剛健,精致描敘中寓歷史的滄桑。在我看來,寫一座深蘊文化與歷史的古城,寫一塊盛產人杰的靈地,以及寫一條神秘豐沛的大河和它的精神,這是黃國欽散文創作中最有價值的部分。略為遺憾的是,在黃國欽過去的寫作中,像《向南的河流》這樣豐沛大氣,既有歷史深度,又有人文情懷和現代視野的作品相對少了一些。可喜的是,他新近創作的《九江焚稿》《廣濟橋記》《風雨中的燈樓角》等散文,在題材取向和精神維度上,有朝著《向南的河流》的寫作方向發展的趨勢,這是否預示著黃國欽的散文創作正在發生轉變?
王國維在《人間詩話》中云:“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黃國欽的散文是有境界的。這個境界,首先來自于他筆下的人事風物,總是浸潤于濃厚的歷史人文之中。其次,來自于他作為粵東文人特有的那種古典之風和儒雅之氣,以及恬淡閑適、優雅精致的生活方式。特別要指出的是,黃國欽散文中的境界,還與他善于營造意境有關。這里不妨看看《潮州煙雨》這一篇。在作品中,飄飄渺渺的煙雨,熏陶了潮州清清淡淡的文化,也涵養了潮州一方的山水和恬淡閑適的生活:
撐一把折骨雨傘,仄起腳后跟兒,走在文星路相思樹掩映的碧綠里,聽淋淋瀝瀝的雨聲,從路旁的相思葉濺落下來。一邊是孔廟學宮檐水滴嗒的花窗紅墻,一邊是宋家園勒石作匾的烏漆大門。幽深幽深的柏油小路,慢慢兒走到盡處,水淋淋中,卻赫然一座清新儒雅的大宅——卓府。
這不是戴望舒式的“雨巷”,也不是余光中筆下的“冷雨”。黃國欽要尋覓的不是像丁香一樣憂郁哀怨的姑娘,他也沒有余光中“冷雨”中的那種鄉愁。黃國欽帶著一份閑適與恬淡,在煙雨潮州中穿行,他要尋找的是穿著木屐的潮州女子,是心靈手巧、十指纖纖的繡女,是流傳千載的韓公祠、湘子橋,以及潮州的古井。《煙雨潮州》這篇散文,一如煙雨中的潮州,也如作者本人,其境界空蒙水靈,其感情溫婉綿柔,其氣韻恬淡而悠長。從《煙雨潮州》以及相類似的一批散文中,我們深切感受到一種獨特的地域文化,是如何地滋養一個作家的寫作,并賦予他的寫作以獨特的情調、氣氛和境界。
黃國欽是一個有比較自覺的文體意識的作家。他不但追求散文語言的簡潔、洗練、精致和明快,還追求散文語言的音樂感和語調語境。于是,在他的散文中,我們隨處可讀到這樣的句子:“春雨來了,紛紛灑灑,迷迷蒙蒙,霧一樣裊裊,嵐一樣盈盈。灑到鐵牛的身上,鐵牛愈黑愈亮;灑到橋上行人的頭上,毛發便沾上一層銀光;灑到女兒的花衣裳上,衣裳就顯得更綠更紅。”(《登山微雨中》)。再如:
“潮州,有多少歷朝歷代的大宅,掩映在你斜斜的雨簾里;有多少綢傘布傘,踏著你淺淺的雨水和淺淺的綠意。”(《煙雨潮州》)黃國欽的文字,多以短句成文,既注重遣詞造句,善于融文字于情緒、氛圍與境界之中,同時還喜歡用疊詞。這樣,黃國欽的散文語言,便具有簡潔精致,朗朗上口,優美典雅的特點。這樣的散文語言,再加上真實的寫作態度,至善至美的情感追求,的確能給人以一種細雨潤物暖人心的審美感受。
從黃國欽的散文創作,我們可以獲得這樣的啟示:一是一個地域的“地氣”和“原鄉精神”,必然會滋養一個地方的寫作,并選擇出最能代表這種地域文化精神的作家。二是地域性作家只有跳出“狹隘”的“鄉土文學”條條框框的束縛,將個體的經驗、本土文化同變動中的歷史和現實,同人類共有的經驗和價值觀相結合,這樣才有可能寫出既有獨特性和原鄉精神,又具有普遍意義的作品。我以為,黃國欽已經意識到這一點并正朝著這樣的方向走下去,因此他的寫作值得我們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