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守護客家人的精神家園
——喜讀翰儒長篇小說力作《歸宿》
更新時間:2019-12-17 作者:郝中實來源:廣東文壇
“客家圍,客家人的精神家園。”廣東梅州作家翰儒在長篇小說《歸宿》題記中,精彩概括出客家圍在客家人心目中的特殊位置,也開宗明義,道出了他選擇描寫客家圍的拳拳初衷與深情寄托。以長篇小說的形式展示文化底蘊深厚的客家圍屋故事,在當代文學園地中尚不多見,《歸宿》無疑為讀者打開了一扇了解客家歷史文化的窗戶,客家圍屋的精美構造、歷史脈絡、風土人情,以及由圍屋引發、演繹的動人故事,都可以透過這扇窗戶,做一次多角度、多方位的瀏覽,其收獲也自然融在愉快的閱讀之中了。
客家圍屋是中國四大民居建筑之一,其美學追求與文化內涵獨樹一幟,博大精深。去年歲首,借著北京作協組織到梅州交流采風的機會,筆者曾有機會實地尋訪客家圍屋,一下子就被多姿多彩的圍屋建筑所傾倒。承德樓、泰安樓、種玊上圍……讓人眼花繚亂,同行的作家朋友議論紛紛,都稱以圍屋為背景創作文學作品一定看點多多。也就是在這一次交流采風中,結識了梅州豐順的作家朋友翰儒,他和梅州的其他作家們熱情地將反映梅州地域文化的作品集惠贈我們,為北京作家們創作梅州行作品助一臂之力。我也不揣淺陋,將走馬觀花的散文《梅州圍屋凝鄉愁》《客潮古寨種玊上圍》等作為“作業”相繼完成,并用微信和翰儒交流。當得知《歸宿》正式由花城出版社出版并迅速熱賣,我便急切地從網上購得一本,先睹為快。
毫不夸張地說,翰儒的確是講故事的高手。小說以一個頗具代表性的客家圍屋——溫家圍,由破敗、荒蕪、人氣失落,到重新調理、挖掘文脈、重振老圍,最后成功申報為國家級古村落為故事背景,為讀者演示了一部頗為生動的客家老圍全景生活圖畫而獨具韻味。作為出生在梅州豐順土生土長的客家人,翰儒擁有得天獨厚的在圍屋生活過的親身經歷,在寫作《歸宿》之前,他曾嘗試多側面深入挖掘客家文化,出版了中篇小說集《家園》和散文集《遠去的風景》《歲月有情》等六部作品集。今天看來,實際上這些都可以看作翰儒為駕馭撰寫反映客家人生活長篇小說的練筆和鋪墊。翰儒將長時間積累的客家生活素材濃縮呈現,使得《歸宿》有眾多別人作品中沒有的看點,值得細細品味,細細賞讀。
小說從已經離家二十多年的溫尚文興致勃勃“衣錦還鄉”回老家探訪寫起,他拍打滿是滄桑的門板,卻被冰冷的鐵鎖、緊閉的大門阻擋。建于明朝的溫家圍曾經有八橫四圍,四百多間房屋,人氣最旺的時候住了兩千多人,但如今徹底空了。溫尚文不由愣在那里,像被迎面潑了盆冷水,心底泛起傷感和凄涼。“老圍徹底空了”,當年的發小溫順生的一句話好像把溫尚文敲醒了,也由此引出了老圍的故事、溫尚文和老圍父老鄉親難以割舍的情感記憶……這樣的開頭頗具匠心,溫尚文與溫家圍是什么關系,溫尚文當年為什么搬離老圍,溫尚文離開老圍多年后為什么又這般難以割舍?這一切,都調動著讀者的閱讀興趣想一探究竟。翰儒非常善于留“扣子”,并不急于一下子全都打開,而是鋪平墊穩,好像層層剝筍,一步步讓讀者領略溫家老圍屋蘊藏的家族秘密、撥動心靈琴弦的情愫……
溫尚文是搭上農民進城這趟車改變命運的。從搬到縣城到搬到省城,從不得已撤離到家業過億,溫尚文無疑是所有從溫家圍走出的老鄉中最成功的人。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溫尚文越來越感到對故鄉老圍的眷戀。他想把家業的擔子交給兒子,自己專心為家鄉做件實事——拿出一筆錢作為啟動資金,把老圍先保護起來。以免早年“過番”一去不返的父親回來時再也找不到家。用他的話說,是找回自己的“根”。因家人并不十分理解他的舉措,大年初五他只能獨自一人踏上回鄉之路。然而就是這一次回鄉,作者巧妙地將小說中的一個重要人物——省城《民俗》雜志編輯嚴梅紅適時推出,由此,小說的故事敘述和細節挖掘增加了文化學者視角,很自然地由嚴梅紅從文化角度對客家文化做闡述和點評。這幾乎是在嚴梅紅出場開始就體現出來。譬如,嚴梅紅將老圍的鑰匙說成是“這把鑰匙是讓你們記住鄉愁的鑰匙,也是打開記憶的鑰匙。”便有點睛之妙。由她來分析溫家圍構造特點,建筑中所體現的天圓地方、陰陽和諧、天人合一等傳統文化等,這種寫法比作者直接和盤托出更有感染力。
翰儒在設計人物時也“頗有心計”,顯然早就稔熟于心,主角溫尚文自不必說,其父親溫平和新婚后便偷偷“過番”,其母吳盼秋大半生守活寡卻從不思“前行一步”,其妻徐冬娘沒文化只知柴米油鹽,發小村主任溫順生根紅苗正娶了溫尚文的暗戀對象溫碧玉……這些家人和最親近的發小等,都融入了故事里。而女主角嚴梅紅則寄托了作者對女性形象的多種期許,長相、職業、學識、性格,甚至家庭生活的不甚如意、夫妻貌合神離等,實際上也為故事鋪展埋下更有利的伏筆。
溫尚文和嚴梅紅的關系無疑是全書的核心線索。電話深夜長談,古鎮陪同考察,美江河畔漫步,都好像要發生點什么故事,但翰儒筆端把握非常有節制,只是巧妙地將兩人的關系不斷熟悉、升溫,卻絲毫沒有勉強地揠苗助長,將生米煮成熟飯的急迫。相反,借助這幾次的交流,還把客家“過番”“等郎妹”的難言往事、“火船”碼頭淚別親人的肝腸欲斷、客僑移民展覽館中集納的僑批信函,都一一順理成章地展示到讀者面前。借著兩人吃飯的機會,不失時機地將帶有鮮明客家特色的餐飲名吃三及第湯、腌面、鹽焗雞、梅菜扣肉……介紹一番,閱讀中可以了解客家飲食文化一斑。而美江河畔對歌則將客家山歌之鄉的情歌文化精彩推出,是本書的又一處妙筆。且難能可貴的是,這一切與故事演進非常貼切、有機融合,絲毫沒有硬貼上去的感覺。
寫溫家圍申報國家級古村落的過程,非常容易寫得呆板、生澀,翰儒卻處理得不疾不徐、游刃有余。翰儒善于寫人,善于刻畫有不同生活閱歷的人,其中,又以刻畫文化人見長。溫尚文雖然是個成功的商人,但其對文化的鐘情、對文學的愛好,始終未變,談吐之間,自然包含著一定的文化味、文藝腔。由嚴梅紅代表的民俗文化專家,則更多的是力圖將客家文化做深度挖掘,其概括和渲染的客家圍深厚文化內涵,大大提升了一般讀者所難以達到的認知水準。借著嚴梅紅、廖主編以及一眾民俗專家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當今文化領域的眾生相。隨著故事的推進,包括溫尚文的妻子徐冬娘和子女、好友陳西東等商人、若隱若現的嚴梅紅老公李名望、交際花付春風、口齒伶俐的女服務員“九號”等等,都有生動表現,可以說,在老圍申報國家級古村落過程中,演繹了一出跌宕起伏的活劇。情節的出乎意料、細節的獨有逼真,涉及社會生活的寬度和廣度,使人感到作者社會知識豐富獨到,觀察生活細致入微,顯示出扎實的創作功底。
經過層層鋪墊,溫家圍最后成功申報成“中國古村落”,已經是水到渠成。“金字招牌”有了,溫家圍的保護開發被擺上議事日程。一百張桌子的喜宴,為掛牌慶賀,卻不想成為一連串悲劇情節的開始。翰儒沒有將《歸宿》處理成好萊塢式的大團圓結局,相反,他用全書約五分之一的篇幅,濃墨重彩書寫了溫尚文和他周圍親友之后令人扼腕的經歷,幾乎目不暇接。先是溫尚文編謊話打圓場卻一語成讖,妻子徐冬娘肝癌晚期一病不起,臨終前告訴他,他阿媽囑咐“如果過番的阿爸在外面再娶了老婆,就永遠不要把阿媽的骨灰送回老圍!”;接著溫尚文帶著嚴梅紅踏上到泰國尋父親的路,幾經周折,終于得到終生未再娶的父親音訊,卻早已在多年前于礦區孤獨病逝;溫尚文值得慶幸的是他渴望已久的感情瓜熟蒂落——收獲與嚴梅紅的愛情,卻好景不長,一場車禍讓他游走生死線上,康復后只度過短暫蜜月就因心臟病突發走了……說心里話,當沉浸在書中營造的氛圍之中,閱讀時內心充滿壓抑,為書中的主人公命運多舛、歷盡坎坷慨嘆,也不得不欽佩翰儒對小說演進、人物沉浮的拿捏恰到好處,具有感人的力量。這種感覺一直到溫尚文的兒子溫雷子承父業、應允擔起開發老圍重任,嚴梅紅應聘擔任項目顧問,全心全意投身溫家圍保護利用事業,心中才稍稍平靜下來,這是全書帶給讀者的暖意和亮色。
用二十多萬字的篇幅,書寫客家老圍——溫家圍的前世今生,書寫一個客家家庭的悲歡離合,故事引人入勝,人物栩栩如生,情節絲絲入扣,掩卷凝思,《歸宿》確實是多年以來反映客家生活的一部佳作。客家老圍申報“中國古民居”有現實依據,圍繞這個過程將客家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人文情懷穿插其中,我們從書中很自然地看到了客家的諸多有特色的文化,包括婚戀文化、飲食文化、節慶文化、居住文化、歌舞文化、祭祀文化等等,有點客家文化“小百科”的意思。這是一種很高明的文化傳播和知識普及,于不知不覺中對客家文化中的精華做了展示,這是翰儒的奉獻。
《歸宿》是翰儒創作的第一部反映客家生活的長篇小說,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客家文化內涵,《歸宿》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歸宿”,實際上恰恰是蘊含著客家優秀文化傳統的薪火相傳、發揚光大。從這點上說,《歸宿》應該是翰儒新的起跑線,我們期待他創作出更多更好反映客家生活的長篇力作,我們翹首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