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西 籬 | 兒童文學創作的幾個問題
——以吳依薇小說為例
更新時間:2019-12-17 作者:西 籬來源:廣東作家網
兒童文學專為少年兒童而創作,創作者的責任感必須得到強調。早在17世紀中葉,歐洲的教育家就提出:“兒童讀物應屬于一個特殊的級別,因為兒童不是縮小了的成人。”兒童文學的最大功能,也應該是體現在幫助孩子成長的方面。
依薇已經出版了《升旗手》、《第二十二張匯款單》等作品,在兒童文學創作方面積累了經驗。在我看來,她的責任感是多方面的。首先,作為教師,她對自己的學生有強烈的責任感,她關注孩子,樂于傾聽他們的心聲,關心他們的情緒、他們的夢想、他們的遭遇,這是她的職業素養和情懷;作為作家,她的作品是有情懷有溫度的。她在作品中講述了一個又一個好孩子的故事,通過講述某個孩子的故事,帶給更多的孩子溫暖,帶給他們思考,幫助他們成長。這是她寫作的態度和出發點,是很可貴的。
兒童文學作品體現對孩子的態度,作家有了強烈的責任感和正確的、進步的兒童觀,還應該在作品中體現文學的價值。
巴金說,青春是美麗的。
青春的美麗不僅僅是花花綠綠的色彩和陽光,青春會經歷成長和蛻變。它可能是一個艱難的過程,會有疼痛,甚至會流血、流淚,在心靈上留下深刻記憶。但這卻是一生中最美麗的體驗,經歷了它,就能走向成熟和完善,與社會融洽,找到自我,找到生命的價值和意義。
所以,成長包涵了人生中很多美麗的元素,也必然地成為文學關注對象。成長就是要找到自我和內在的力量,成長的最高境界是成熟和完善,是找到快樂,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從《升旗手》到《二十二張匯款單》,我們可以看到,依薇力求在人們普遍認為是單純的兒童文學創作實踐中,表現生活的復雜性、人物內心的豐富性和成長的艱難。《升旗手》主人公唐小鹿隨父母由鄉下移居都市,環境變遷使他遭遇考試失敗,接著又是父母離異。這部關于夢想的作品,在展現成長的困惑與煩惱的同時,傳達出積極向上的奮斗精神。
任何藝術創作都離不開藝術技巧,依薇的寫作有著不著痕跡的技巧。
文學一定是有技巧的,即使是一清如水的兒童文學,背后也有作家的舉重若輕。《升旗手》從日記進入、以“我”講述,《二十二張匯款單》則直接用第一人稱寫作,以當事者的口吻來敘述。
很多成長小說往往都是紀實性和自傳性質的,用自傳體或半自傳體敘述,把成長經歷和體驗告訴別人。第一人稱的講述方式往往是直白和傾訴式的,可以充分展現人物內心活動,帶給讀者自然親切的感受,達到真實感人的目的。比如《麥田里的守望者》,比如《深夜小狗神秘事件》,等等。
說到底,塑造人物才是故事的重點。美國作家理查德·普利斯頓說:“作家的工作就是在寫一個人,講一個關于人的故事。”
人物之所以重要,因為他是作家的思想和價值觀的體現。依薇寫的都是好孩子,好孩子卻不一定都是幸運兒,他們甚至會面臨命運的襲擊和考驗。他們經歷了,掙扎了,最后走向勇敢和堅強,確立了自我,有了理解和寬容的能力。
由吳依薇的創作,可以擴展到對整個兒童文學創作走向的思考。傳統的兒童文學,比如冰心作品,創作主題可以總結為一個“愛”字:愛母親、愛孩子、愛大自然。所以,冰心的名言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她的創作就是在不斷書寫這句名言。
同樣,安徒生童話作品的主題,也包括真善美和愛。安徒生的許多童話都是寫他自己,比如說《丑小鴨》。他還有一個比較長的童話《幸運的貝兒》,基本上就是他的傳記。
時代在發展,文學的樣態也在不斷演變,在今天,僅僅寫真善美愛,容易讓我們的兒童文學“糖化”。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個人是很留戀童年和少年的。我認為,童年是一種超級狀態,自由、純真,甚至充滿神性。我們喜歡的很多童話、小說、動漫等等,都體現出一種努力:把童年盡可能延長。像安徒生這樣的作家,從心理上說就是一生都生活在童年世界里的,他的寫作永遠以大自然為溫暖背景,以普通人的生活和美德為歌頌對象。
從這一點來說,我對依薇的創作持有別樣的期待。
(西籬,本名周西籬,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團成員,一級作家,廣東網絡作家協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