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陳俊年 | 蘆葦蕩漾詩意生
——小序《棲居的蘆葦》
更新時間:2019-12-16 作者:陳俊年 來源:廣東作家網
1
接通微信,常常第一時間,就收到治中新寫的詩作,滾燙熾熱,讀來好不驚喜。
讀多了,便催他結集出版,并主動申請為之寫序。
治中復我:不急,再寫再說。
再寫,正如治中所言,“耳順至古稀的分行書寫”,十年間竟寫成600題。
精選180題,終成這一冊《棲居的蘆葦》。
細讀了三遍。
詩人心境之悠遠,書寫題材之紛繁,睿智哲思之奇特,及其才情井噴、意象密集、詩眼靈動、道法嫻熟……真叫人不禁擊節。
棲居的蘆葦!活生生是不老的青春,不羈的靈魂,不停息的思想。
這是一株老蘆葦,孤獨而不甘。而今,萬般思緒集結成詩的方陣,搖曳如一望無際的蘆葦蕩,撼動茫茫秋野,蕩漾漫天詩意。
面對思想著的蘆葦蕩,還想說什么呢?
2
書中有一則治中自創的詩體簡歷。
概言之,治中離鄉從學從教從文數十載,但他骨子里還是一根地道的土蘆葦。
上有老父親,下有兒孫輩。治中退休后,從一線移居二線,只為有了孫子做孫子,當了公公成“公仆”,撲下身段,甘愿被孫孫當馬騎。
這還不算。治中將百歲老父親接來城里,幾年后因腿腳不靈,老人老想回老家,耄耋更有老鄉愁。治中只好讓老父親如愿回鄉下,自己長年奔忙于城鄉兩頭家,成了幼兒園兼敬老院的“兩院院士”,為祖孫輪值呵護。
很難想象,個中的煩難忙累與甜酸苦辣,卻居然成了治中感念生命、體味人生的嶄新生活,成為構思新作、沉靜為詩的獨特磁場。你看——
女兒推動童車
車上坐著她一歲半的寶貝
我推動老輪椅
輪椅里坐著過百歲的父親
四代同行于春日綠道
眼前卻閃過百年風雨
一老一少的體重
與各自年齡相近
推動起來并不吃力
卻也有一份沉重感
女兒推動著旭日
我推動的是夕陽
直道與彎道
上坡與下坡
平地與坎坷
推動只為前進
我推動著歷史
女兒推向未來
……
這首題為《推動》的小詩,應是治中退休生活的真實縮影,更是詩人心境的真切寫照。
看得出,治中達觀,幽思,酷愛生活,尤其樂善于細微之處,尋思人生的詩情畫意,在人生之旅推進之中,化心境為詩境。
此情此境,多見于文本,詩人所見所聞所思的真切、獨到與精彩,常常讀得你應接不暇。
退休十年,玩詩十年,玩的并非常見的那種“老干體”,而是匠心獨運的“老想體”。
詩由心生。
心境決定詩境。
3
但凡詩文佳作,都講究取材、立意及技法。恰恰是這三道硬功夫,治中有其過人之處。
這批詩作的取材,嚴格說來,難于精確分類,其屬性也非同通常說的“主旋律”。寫“活著的細節”:枕頭、牙齒、染發、失眠……寫“眷念感念心語”:父親的左腳拇指、母親與荔枝、致我生命中有緣人W、Y、L、P、H、D……寫心境位置中的城與鄉:山泉、江河、外逃的魚及城門、塔吊、兩種蛙聲、天臺農莊……還寫遇見的昨天與今日:活檢病了的地球、山村的傷口、遠古的鄉愁及蟾蜍與蚊子、禾花雀的信念……最后一組“因詩而詩”,寫及作者與古今詩人的奇緣與神交,傾訴著對中國詩學的迷戀與憂患。甚至還寫《馬桶上的隱私》《戒煙》《狐尾椰樹》《蝸牛與螞蟻》《大自然的噴嚏與呼嚕》《有一頭豬》……這些取材,貌似漫不經心,信手拈來,實則是“有預謀,有策劃,有膽識”的單刀奇襲。
取材,源自生活,關乎眼力、視野,實質上取決于悟性與心態。正所謂“情人眼里出西施”。治中這批詩作的取材,之所以雜而有味,以小見大,平中見奇,關鍵是他始終懷抱著一顆詩心,加上退休后得閑靜觀靜悟,更有追憶與品味,老蘆葦萌生出新詩意。
立意是詩的靈魂。治中營造的詩意,或鮮活靈動,或沉思遐想,或幽默風趣。叩問人生仰天長嘆,追溯歷史窮作探究。瑣碎的記事藏著思想的珍珠,平實的敘述閃動晶亮的詩眼。理性地把控激情,提升意境又預留空間,引你深思,逗你想象,讓讀者天馬行空,一任詩意縱深馳騁向遼遠……
試舉三首小詩為例:
丟三落四
1 2 5 6 7
兩歲半的外孫女
指著花朵
數,或唱
3 4去哪了
捉迷藏去了
找出來呀
她倆,丟三落四的
都掉褲子了
哪敢出來
修剪
栽種數年的非洲茉莉
環繞著老家門前的路
長得很粗野
弟弟說,修剪一下
讓它成為齊整的綠墻
給山村添點城市元素
看著生銹的大剪
我想到了制度和規則
想到了那剪輯的歲月
比如我的教學與編輯生涯
最終阻止了
這次生命整容
詩戀
年少時,煙花三月
揚州,讓我深深暗戀
此刻,碧空霜月
我搖動孤帆,載著揚州
在天際漂游
最終發現
苦戀了半輩子的她
只是李白的遺產
難于親吻的遠影
上述的取材、立意,無疑是關鍵的為詩之道。除此,還看得出,治中很在乎的作詩技法是,苦心于詩句的錘煉,匠心于字眼的精準。平常心,口語化,不炫耀,夾敘夾議,有情有趣,激活動詞,節制形容詞,以比興、聯想、暗喻等手法,或提純,或濃縮,或泛動,將詩意自自然然浸潤在字里行間,一如滿江瀲滟,深水無痕。
技法鑄造風格。
治中的詩風,別具一格。
行文至此,忽然醒悟,書末有治中自撰的《跋:耳順至古稀的分行書寫》。文中真實簡明地記錄著這十年間,治中玩詩的緣由甘苦,經驗得失,及其對中國詩學和當今詩壇的認知與感嘆。這是一篇古稀玩詩者玩出來的真知灼見,也堪稱是中國當代詩學的一篇富有個性的學術性表達。
為此,溫馨提示讀者,讀此詩集,還是請先讀治中的《跋》為妙。拙序僅作補充吧。
2019.12.10夜
? 草于珠江南岸結網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