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詩者的織物——林馥娜作品研討會”在省作協嶺南文學空間召開
更新時間:2019-12-03 來源:南方+
近日,由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詩者的織物——林馥娜作品研討會”在廣東省作協嶺南文學空間召開,此會屬于廣東省作家協會為進一步探尋廣東實力作家的創作特色、擴大文學粵軍的影響而舉辦的一系列文學推介及研討活動之一。
據了解,林馥娜是一位長期活躍于創作一線的詩人、評論家。其以詩歌創作、詩學理論與詩歌研究相結合的獨特方式為文學界所關注,被稱為“70后”女詩人中的佼佼者。
她的理論集《曠野淘馥—詩論卷》是在全國視野下,對廣東新時期詩歌生態進行整體梳理的第一部專著,已被廣泛引用。在進行個人創作的同時,她持續為廣東詩歌界撰寫了具有宏觀視野的詩歌現場綜述和年度掃描、廣東詩歌四十年觀察等,為推動廣東詩歌的發展作出貢獻。
會議由廣東省作協創研部副主任、作家周西籬擔任主持,學術主持由文學院專業作家、詩人世賓擔任。來自各高校的專家教授及詩人作家艾云、黃禮孩、楊湯琛、伍方斐、龍揚志、李俏梅、陳芝國、歐陽露、黃金明、馮娜、阮雪芳、安石榴、汪治華、林旭埜、謝小靈、汪能平、孫建華等20多人參加了會議。
與會專家學者認為,林馥娜作為一個寫作者和評論者,有著非常強的體驗力和思辨力,她的寫作能夠自覺地站在與漢語詩歌寫作互相觀照的層面上,把個體寫作都放在一個大的背景里面去參照、去選擇。她的創作具有題材多樣化的特點,并具有根據主題而變化的詩歌形式。既有隱秘的熱情,又有冷靜的省思;她在呈現世界的同時,也呈現了她思想的細致紋理。視野超越個體性別、時代的局限。大家對她的創作特質做了優點分析,也指出了不足之處。對于她寫作中的古典與現代性、評論家與詩人角色之間的轉換與博弈做了深入的探討。
省作協原組聯部主任、一級作家艾云評價:“林馥娜的詩是及物的,可以從生命的細節寫出命運的深度,從個體經驗出發寫出普遍性認識。”她說,寫詩的實操經驗讓林馥娜在評說他者時更知輕重,且讓她把自己“當成一本書來讀”。
“在一種社會語境里,在逝去的日常里,詩人林馥娜感受到越來越精細的技術帶來了面目全非的生活。”省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主任黃禮孩舉例分析,通過“寫信”這件事,林馥娜勇于探索社會題材與語言之間更好地磨合,不斷強化作品的深刻性與復雜性,超越自身的局限。
概念化地把握情感和理念、襲用傳統意境與慣用詞來呈現古典性,則是華南農業大學人文學院中文系教授楊湯琛指出的、在林馥娜詩歌中存在的局限。另一方面,楊湯琛談道,林馥娜的詩歌也保持了優雅與自覺的克制、理性的冷靜,“在她堅硬又溫潤、通透又散發暖意的詩歌中,我望見了她對破敗生活的溫柔抵制與體恤的愛”。
對于林馥娜詩歌中的古典性,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副教授陳芝國提出,“應該從流動的、多變的現代性視野出發,看到古典的多義性。”陳芝國認為,林馥娜詩歌的古典性應當從“意”與“境”中尋找,而她的詩境是遼闊的,觸及到了人生與社會的方方面面。
暨南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龍揚志以林馥娜的個人形象切入,認為這是她作為女性入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對當代詩歌的豐富與擴張:“林馥娜很多詩歌中都體現了女性不斷思考自我的維度,她的提煉是具體而非空虛的。”龍揚志認為,在林馥娜的作品中,她不僅是在寫自己,還是在寫一類人。
廣州大學副教授李俏梅則表示,她非常看重寫詩給寫作者帶來的生命成長,以及給讀者帶來的生命感動和啟示。“新詩的生命價值和生命意義,是非常可貴的。”李俏梅認為,在真意的辨認和語言尋找之間所形成的東西,可能就是詩歌寫作本身。(文/黃楚旋)
詩人鏈接
林馥娜,中國作協會員、廣東作協詩歌創作委員會委員。作品發表出現于《世界文學》《人民文學》《詩刊》《中國作家》《星星》《作家》《山花》《文學自由談》《THE PAPER NAUTILUS》等國內外刊物、高考模擬試卷及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部分作品被譯成英、俄、韓、蒙等語言推介。出版有《我帶著遼闊的悲喜》《曠野淘馥》等詩歌、理論、散文集7部,主編詩集2部。曾獲國際潮人文學獎、人民文學獎、廣東省有為文學獎、廣東省大沙田詩歌獎等。多次被《星星》等省級以上刊物作為頭條詩人推介,論文被重點期刊選用并作為封面人物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