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林崗 | 平凡處見不平凡——《劉國松和他的戰友們》讀后
更新時間:2019-11-27 來源:廣東作家網
這部近二十萬字的長篇報告文學從策劃構思、組織落實到寫作出版,前后剛好一年,趕得上“戰地速度”。這是好的,報告文學要求的及時性是做到了,但從另一面講可能是過于倉促,篇章的安排、語言的錘煉、不同執筆者部分的銜接都有可以再改進的地方。這可能也與三人采訪執筆寫成有關。除了這些小處的弱項,這本報告文學也有很明顯的強項,作者寫英雄幾乎沒有高調的筆墨,用平凡、樸實的細節和語言把感人的故事傳遞給讀者。作者筆下的英雄,不再是與眾不同的人,劉國松和他的戰友就是和平凡人一樣的人,接地氣,生活在人民群眾之中。這是主旋律寫作中的新突破,也是有意義的探索。
從左翼革命文學史的角度看,自從1942年毛澤東《講話》提出“歌頌和暴露”以來,它在作家的寫作實踐中凝聚為寫“新人”的問題。隨著人民革命的勝利,如何寫新人以及新時代,越來越成為作家需要探索的前所未遇的問題。胡風有一本隨筆集《和新人物在一起》,1952年出版。是他解放初到最早解放的東北地區實地考察新時代的速記,他的腦子里已經懸著這個創作頭等重要的問題了,但也沒有得出一套比較成熟的看法。人是恒古如此的,新在哪里?如何突出“新”呢?這問題橫在了作家面前。廣東作家黃谷柳《蝦球傳》寫一個香港地“混世界”的孩子逐漸成長為游擊隊戰士。黃谷柳的構思本來未完成,解放后的蝦球又怎樣變呢?作者也沒有答案,作者的做法和胡風差不多,實地考察,深入生活。他主動請纓,到抗美援朝第一線去,但是他也沒有走出成功的路子。作者的成功是體現在作品里的,他1966年把《和平哨兵》燒掉了。當然他的故事有另外的因素,這里不論??傊v觀解放后的作品,在寫新人和新時代這個大題目前面,能站得住的作品實在不能說多。倒是在這個題目的引導下,眾所周知,走上了一條一味唱高調的路子。作家寫人物,把他們從地上拔起來,托入高高的云端。英雄固然是英雄,但因其太過完美而失去可信度。文革中的“三突出”是其登峰造極的階段。那時候的作品,對于宣傳是有貢獻的,但是大浪淘沙,留得下來的不多。根本的問題可能在于把新人看成是不食或少食人間煙火的人物。寫新人這個問題,看起來是個老題目,但卻老而彌新,依然有待于新時代作家的努力。
在如何寫新人這個老題目上,《劉國松和他的戰友們》交出了一份深具探索意義的答卷。有意思的是報告文學的作者對這個問題似乎有所思考,他們以平凡之筆去寫這些站在第一線護衛平安生活的最可愛的人,不是無意中巧合而成的,而是經歷過思考和探索的。《后記》寫到作者的采訪經歷,透露出些許信息。作者動筆之前的采訪中遇到一位“事跡足可感動任何人”的老民警,她對作者的提問“只是默默搖頭”。作者沒有告訴我們老民警搖頭的意思,是不同意的搖頭還是沒有回答的搖頭,讀者不得而知。但采訪者告訴我們,她是退了休又返聘回來的。無論她搖頭的原因是什么,她認同并熱愛她的崗位,這是肯定的。她是一位有行動而無言辭的老民警。采訪者由此想到“楚囚”鐘儀品德高尚思念故國的故事。這聯想得當與否是另一個問題,這個細節其實傳遞出作者要寫的人物的共同特征。他們不以動聽的語言,反而以默默的行動表示一切。也許因為作者認識到這一點,他們筆下的英雄不再是充滿豪言壯語的英雄,不再是被刻畫得“高大全”的英雄,而是講著樸實的語言,盡忠職守,視職守高于生命的人。
作者描寫刻畫劉國松和他的戰友們,盡在平凡處見閃光點,樸實的言辭里透出震撼人心的力量。報告文學的第17章,應該就是故事的高潮了。劉國松被歹徒刺胸,險些喪命,而未能置身搏斗的劉國松的助手陳仲寶事后充滿愧疚,到醫院探望劉國松。這個場景可以有很多寫法。按以前的慣例,抒情筆調是免不了的,點出劉國松臨危不懼、視死如生和大義凜然,是必然的。但作者沒有選擇這種寫法,卻讓劉國松說了一段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話。他對來探訪的陳仲寶說,“當被送到這里的路上,我感覺血快流光了,褲腿襪子全濕了,身體特別虛弱,心想自己很可能會死掉。當時想了很多很多,一些早已忘記的畫面忽然從自己腦海中閃過,特別是從警的工作和生活。那場景就像是總結,也像告別,人要死的時候是不是這樣,我不知道,只知道有很多事沒來得及做,很多人沒來得及打招呼?!眲蓜耜愔賹毑灰獮樽约贺搨⒕危驗椤皼]有人能未卜先知,也沒有人能保證每次出警都可以平安無事,這就是警察工作的特性?!眲傻脑挘雀腥酥辽?,又特別吻合當時的情景。沒有豪言壯語,但又勝過豪言壯語。它將劉國松樸實而無畏,盡忠職守的品格刻畫出來。我覺得,這是全書的點睛之筆,全文之眼。
和平建設的年代與戰爭年代不同,很少見到驚天動地之事,每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與千百萬人相差無幾地做事。有驚天動地之事,才配合驚天動地之筆??梢哉f,過往的文藝傳統是從戰爭年代過來的,所以才在寫法上用驚天動地之筆。用驚天動地之筆來寫和平建設,需要做出新的探索?!秳珊退膽鹩褌儭吩谶@方面是做出了成績的,這部報告文學的探索值得肯定。
??????????????? (作者為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