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丘克軍 | 湛江看海記
更新時間:2019-11-19 作者:丘克軍來源:南方日報
湛江看海記(上)
?一
小時候父母對我說,長大后帶你去湛江看海。但這個愿望一直到我上大學都沒有實現。因為從家里到湛江雖然才一百多公里,坐汽車也要顛簸三四個小時才能抵達,那時真是“路難行”。
大海沒看成,電影《城南舊事》課堂里“我們看海去!”那一片童聲卻一直回響在我耳邊。改革開放以后,湛江陸續開通了三茂鐵路、沈海高速,近年又通了動車,從廣州南到湛江西450多公里距離,也只需3小時10分鐘。因此參加工作后,到湛江看海的機會多了。但其實說是到湛江看海,由于來去匆匆,除了工作,也就是晚飯后到金沙灣的海灘和觀海長廊,沐浴一下海風,感受一下海灣城市的魅力。湛江究竟是一片怎樣的海?我一直不甚了解。
直到今年7月,我參加湛江市委宣傳部、湛江市文聯組織的“我和我的祖國——名家寫湛江”采風活動,才有機會深情地擁抱湛江這片海。
湛江,是一片什么樣的海啊?
二
采風前夕,我曾查看最新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還上網搜過資料。入住湛江海濱賓館后,我發現房間里有兩本書:一本是中國旅游出版社的《圖說湛江》,另一本是海濱賓館自印的《海濱往事》。翻閱后,在地理概念上,我心中已經有了湛江的一片海。
湛江主要區域屬于雷州半島,因此百度詞條里“湛江”和“雷州半島”有80%內容是相似的。雖說名曰“湛江”,除了不屬于雷州半島的吳川有條源自茂名市化州和信宜的鑒江,和一條源自廣西陸川和博白的九洲江,可以說在雷州半島上沒有真正的江。但由于地下水資源豐富,雷州半島上反而擁有南渡河、遂溪河等40多條流量不一的河流。
湛江沒有一條叫做“湛江”的江也就罷了,湛江主要區域甚至整個雷州半島沒有一條真正的江,又取其名叫“湛江”,這讓我有點奇怪。畢竟,在人們印象中,黑龍江省有黑龍江,牡丹江市有牡丹江,浙江省也有錢塘江。為了解開心中的謎團,我只有往史料里鉆了。原來在雷州半島有人類居住的4000多年歷史里,漢代屬交趾部,唐代至明清歷屬雷州、廣州、羅州、化州、高州,1899年被法國強占為租界,稱“廣州灣”,直至1945年9月中國收回,設湛江市。因歷史上湛江曾屬椹川縣,古椹川也有稱為湛川的,椹川境內曾設椹川巡檢司,因而得名。
湛江不看江,那就看海。
湛江所處的雷州半島,與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并稱為我國的三大半島。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均地處我國北方,共享渤海和黃海。雷州半島則獨處我國南方,獨享南海和北部灣,隔著瓊州海峽與海南島隔海相望。湛江市所屬的市縣區均臨海而設,不論是東北面的吳川,還是中北面的廉江、遂溪,還是南端的雷州、徐聞,在這1.32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擁有2萬多平方公里的海域、1555公里美麗的海岸線(包括400多公里海島海岸線)和140個美麗的島嶼。湛江三面環海,你可以在東海岸的東海島、特呈島、金沙灣、觀海長廊上看海上日出,也可以去西海岸雷州烏石鎮的天成臺海灘欣賞海上落日。
到湛江看海,你還得看看它那與眾不同的天文潮汐。你在渤海、東海、黃海的大沽、青島、廈門聽到的濤聲,看到的是半日潮,你在渤海的秦皇島、南海的汕頭看到的波浪,卻是全日潮。而在湛江,你在面臨北部灣的西海岸看到的是一天一次規則的全日潮(約相隔12小時一次漲落潮),在面臨南海的東海岸,看到的卻是一天漲落兩次(約相隔6小時)的半日潮。
我們在雷州烏石的天成臺小住了一晚。當晚迎接我的是在落日余暉映照下的驚濤拍岸,濤聲震蕩。出于對天成臺海灘的眷戀,我決定離開之前再和海浪來個親密接觸。凌晨5點多,當我穿上泳衣奔向海灘時,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海水已經后退了二三百米,海面變得一片平靜,完全沒有湯顯祖《徐聞留別貴生書院》中“海波終日鼓”的景象。這與昨天晚上的驚濤拍岸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兩個場景。此時與昨天晚上剛好相距12小時——原來潮水12小時的一漲一落,就是典型的規則全日潮。
在一個半島上能夠看到不同的潮汐,這體驗美好而獨特。
這難道就是我所看到的湛江的海嗎?
?三
在湛江,作家采風團看到了一片多彩的海!
7月的湛江,白天的平均氣溫高達33攝氏度。這個中國大陸最南端的半島以其巨大的熱情迎接來自北京、遼寧、甘肅、安徽、廣東等全國各地的作家們。盡管熱情的主人為作家們準備了充足的飲水、遮陽帽和雨傘,但在太陽底下大家還是大汗淋漓。作家們詼諧地說:這雷州半島的天氣和湛江人民一樣的熱情。
在這里,既有熱帶土地特征的赤紅壤、磚紅壤,也有濱海土壤特征的濱海沙土、濱海鹽漬沼澤土、潮汐沙泥土,以及火山灰土。由于赤紅壤和磚紅壤居多,所以雷州半島也被稱為“紅土地”,由此在雷州文化的基礎上產生了許多紅土地文化。在釆風中,我遇上了著名作家、詩人洪三泰,他是這片紅土地孕育出來的廣東省作協副主席。雖然早已旅居廣州,但他仍然不忘為湛江這片紅土地文學事業不遺余力。我們一見如故,在湛江海濱觀海長廊,他給我講了許多關于紅土地的故事。
回到海濱賓館,我推開窗戶,海腥味的海風吹拂臉頰,我望著海上星星點點閃爍的燈火展開想像:這一片紅土地孕育了什么呢?
據史料記載,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雷州半島已經有人類居住;春秋戰國時期,這里已經居住著勤勞的百越民族;一路走來,形成了自成一體的雷州文化;延綿至今,積淀成今天的雷州方言、雷州音樂、雷歌、雷劇、醒獅、人龍舞、儺舞、雷州石狗等元素豐富的雷州文化,與廣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并稱為廣東代表性的“四大文化”。在雷州,作家們十分驚嘆一個縣級市能看到一座頗具規模的雷州博物館,這里把雷州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在翻閱湛江的歷史沿革時,我特別注意湛江的歷史交匯點,湛江由古到今,轄管范圍多次變更,直至1958年11月,今天湛江市的前身湛江地區管轄西至廣西的北海、合浦、靈山、防城、東興、欽北,北至廣東陽江、陽春,多地域多民族的交融,又地處粵、桂、瓊三省區交匯之處,由此而形成的是既獨特又多元的雷州半島歷史文化。
這不是雷州半島一片色彩斑斕的文化海洋嗎?
湛江看海記(下)
一
在湛江的日子,我一直惦記著另一片海——著名的“菠蘿的海”。
清晨,我們從特呈島乘輪渡抵達漁人碼頭,上車后大巴就沿著湛徐高速直奔祖國大陸最南端的徐聞縣。
徐聞縣的地理位置十分獨特,三面環海,與海南省的海口市隔海相望,還擁有中國第一大汽車輪渡(海安港)和亞洲第一大火車輪渡(粵海鐵路輪渡碼頭),難怪蘇東坡說,“四州之人以徐聞為咽喉”。徐聞于西漢元鼎(公元前111年)就設縣,因“其地迫海,濤聲震蕩,徐徐而聞”而得名,這里還有中國大陸架淺海面積最大的珊瑚礁群。
一個多小時汽車就下了高速,走上一條紅土路。烈日之下,車的尾部在顛簸之后揚起一路撩人遐思的紅色塵土,難怪這條公路被譽為“廣東十大最美旅游公路”——“菠蘿的海”就在這片廣袤無垠的紅土地上。
一百年前,徐聞并無菠蘿。“菠蘿的海”的主人向我們講述了菠蘿的故事:上世紀初,徐聞縣龍塘鄉北平村民倪國良逃難到了南洋新馬,成了當地種植菠蘿的“菠蘿王”。1926年,他帶了200多枝其在南洋精心培育的菠蘿種苗回到家鄉,成為“中國菠蘿第一人”。
在“菠蘿的海”最佳觀景點田陽,徐聞縣許副縣長介紹說,徐聞的連片菠蘿種植面積達26萬畝,年產量50萬噸,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強,是中國菠蘿生產第一縣。
我們放眼望去,一望無垠的菠蘿猶如大海的波浪般起伏變化,紅色的土壤,綠色的菠蘿葉子,金黃色的菠蘿果實,白色的風電風車,與碧藍天空、白色云朵相映成趣,好一幅生態農業的壯美畫卷!
這一景觀令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脫口而出贊嘆為“菠蘿的海”,也受到了《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的青睞,譽稱“徐聞以菠蘿制造了中國罕有的壯美景觀”。我也心生感慨:中國人不遠萬里跑到荷蘭阿姆斯特丹去看郁金香風車村,跑到法國普羅旺斯去看薰衣草,其實我們更應該到徐聞來看“菠蘿的海”。
許副縣長還告訴我,徐聞的熱帶農產品很豐富,還有十幾萬畝香蕉、七八萬畝良姜以及一大片北運蔬菜基地。在汽車上,我們真的還看到成片的香蕉的海、良姜的海、茶葉的海……
二
在湛江東海島,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一塊兩米見寬的鋼板——這些鋼板,去年為東海島寶鋼基地帶來400億元產值。
東海島是我國第五大島,廣東第一大島。它地處湛江市區東南面,既擁有四面環海、距湛江市才20多公里的優越地理位置,又擁有龍水嶺、28公里的海灘和湛江港東海島港區。
東海島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還是個離島。1958年湛江市動員近萬名農民、工人、學生、機關干部日夜奮戰22個月,建成6.8公里長的東海島大橋,讓天塹變通途;60年后的今天,正在建設的東海島特大橋和通明海特大橋,也將東海島推向了高速發展的坦途。
2009年8月和2012年5月,中科煉化和寶鋼基地項目落戶東海島,緊接著即將成型的是投資100億美元的巴斯夫。一個鋼鐵、一個石油、一個化工,怎么就落戶到同一個海島上了?在公眾的心目中,那里就是東海島旅游度假區,那里有28公里長,寬度為150至300米的可以與意大利“黃金海灘”媲美的“中國第一長灘”,卻不知道這個寶島還有湛江港東海島港區等諸多深水良港,有著天然的工業基礎;更不知道,在市場經濟初期的1992年7月,廣東省人民政府已批準設立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2009年10月,東海島經濟開發試驗區與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合并組建新的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
到達東海島我們才發現,這里是一片工業的海!
寶鋼湛江基地總投資500億元人民幣,年產鋼材1000多萬噸,所產的熱軋卷板、冷軋薄板等銷往華南和東南亞,滿足高端碳鋼板的目標市場需求。
我們參觀了2250熱軋生產線,看到了一塊鋼板從模塊到成品的全過程。這是一條全自動生產線,在巨大廠房幾百米的長廊里,看不見一個工人,只見一塊原材料鋼板經過除鱗、側壓、粗軋、再除鱗、精軋、層流冷卻、取樣、卷取……一卷寬度800-2100毫米、厚度1.2-25.4毫米、長度幾百米至4000米的鋼板就直接出廠送往港口碼頭了。據介紹,這鋼板可以按照客戶需求軋到0.23毫米的厚度,就是一張A4紙那么薄!這些鋼板將用在汽車、船體、高強度集裝箱、家用電器上。
中科煉化是一個在建項目,總投資430億元人民幣。建成將年煉油1000萬噸,年產乙烯80萬噸,配套建設30萬噸原油碼頭,將于今年年底投產。
我們的汽車在中科煉化的建設工地中穿行。在這片8.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1.7萬名工人和技術人員正在日以繼夜地建設著我國南方最大的煉化基地。我們看到徐工集團生產的全球最大履帶式吊機正在安裝,這位“巨人”能夠把4000噸設備吊裝到規定位置。廠區里正在建設的還有一片圓形或平頂的原油和成品油存儲罐區,海邊就是有8個泊位的中科煉化碼頭。陪同我參觀的小伙子姓井,去年12月從天津中石化公司調到東海島中科煉化負責安全生產工作,整天在幾平方公里廠區奔跑,南方酷熱的天氣把這位北方的小伙子全身皮膚煉成了古銅色。為了趕工期,他今年春節就在工地上過。我們報以熱烈的掌聲向他們這些建設者致敬。
湛江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負責人向我們介紹,寶鋼、中科煉化、巴斯夫三大重點項目就是依海而生,靠海發展。
首先它們依托東海島的深水良港:鋼鐵、煤、氣、油的原料和成品基本上都是依靠廠區里的碼頭從海上進出;其次依靠東海島鐵路專線;再有就是充分利用湛江港石化碼頭和管道運輸網絡:湛江至茂名111公里原油管道,湛江至西南1740公里成品油管道,湛江至珠三角成品油管道。
東海島主島總面積近300平方公里,寶鋼基地占地12.98平方公里,中科煉化一體化項目占地8.5平方公里(其中向海要地填海2.5平方公里),只占全島臨港區域很小一部分。因此就算三年后三大項目全部投產,東海島上也不會到處是油罐車、貨柜車奔突,屆時人們將聽到的是海上貨輪、油輪拉起長笛的嘟嘟聲,美妙得很。
這位負責人還說,這三大項目全部投產后,產值將達到6000億元人民幣,湛江市將增加2000億GDP,相當于再造一個湛江。
離開湛江時,我又讀了一遍冰心的《湛江十日》。我在為上世紀六十年代勤勞的湛江人民取得的成就激動的同時,更為湛江深化改革開放的明天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