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深讀詩會 | 主題詩人蔣志武:寫作是我們的棲息地
更新時間:2019-09-30 來源:深讀詩會
蔣志武,男,湖南冷水江市人,80后青年詩人,中國作協(xié)會員。有詩歌刊發(fā)于《詩刊》《人民文學》《中國作家》《青年文學》《鐘山》《天涯》《山花》《芙蓉》《大家》《清明》《作品》《西部》等多種期刊。入選《揚子江評論》2018年度文學排行榜及多個詩歌選本。曾獲《鹿鳴》年度詩歌獎,深圳青年文學獎,廣東有為文學獎等多種獎項,曾參加江蘇作協(xié)《鐘山》第三屆全國青年作家筆會,出版詩集《萬物皆有秘密的背影》等三部。
2019年9月29日,“深讀詩會”第十一期活動在深圳《特區(qū)文學》雜志社文學會客廳舉行。本期活動通過朗誦與點評的方式,對主題詩人蔣志武的詩歌創(chuàng)作展開生動的探討。
我們在落日的余暉中尋覓一種氣息
蔣志武的詩歌對精神境界的關注近乎執(zhí)著。有評論說他的詩歌中樹木、河流、火焰、黎明、桃花等意象出現(xiàn)太多次了,但他仍像一個熟練的工匠,反復順手寫下這些相似的主題。蔣志武的執(zhí)著似乎令人難以理解,但其實是他對精神世界的堅守。他將人生分為三個門,前門、中門、后門。他認為前門是物質表面的門,中門是欲望的門,而后門是精神層面的、肉體和靈魂之間的門。詩人應該去打開自己的后門。他相信詩人是精神境界的書寫者,是探索人們內在世界、深入靈魂深處的獨行者。
孫夜指出,蔣志武的詩是自己思想情感過濾之后的產物,他將自己對現(xiàn)實的關注轉移到詩里,并通過加工、改造,使之產生詩意。這是一種高級的敘事藝術,比單純地描繪現(xiàn)實要有力得多。鄭德宏認為,蔣志武向內心挖掘出詩意,在安靜中完成自己與靈魂的對話。而呂布布則直接表示,蔣志武是一個注重精神的詩人。
在蔣志武詩歌創(chuàng)作的十年里,他有時也會感到沮喪、失望、迷惘,這些時候,是詩歌幫他找到了內心的平靜。從2009年開始,蔣志武踏上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道路,那個時候他的創(chuàng)作幾乎到了癲狂的狀態(tài)。這樣持續(xù)了兩三年,他仍未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那時他沉浸于自己的情感狀態(tài)、對故鄉(xiāng)的思念和打工處境的反思。他需要一次契機,或者轉變。到了2013年,他迎來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轉型。他意識到詩歌創(chuàng)作的題材范圍不能太窄,一個詩人必須同時也是一個宏大、仁愛的寫作者。于是他開始思考更多的問題,包括對時間的思索、對社會的審視等。
在這十年里,他一直在強調人的精神境界。他表示,在深圳奮斗了十來年,他已經不太在乎物質上的需求,更在意的是能否在精神上獲得突破,創(chuàng)作出更優(yōu)秀的作品。在他的詩作《虛無與藝術》中,“我們在落日的余暉中尋覓一種氣息”,即是他這種精神追求的隱形注解。從小生活并不富裕的蔣志武并沒有讓自己沉浸于物質享樂中,他更把這種想法當作一種警醒,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對精神境界的關注。
一直沒有找到它們的邊界
蔣志武在80后詩人中是一個特殊的存在。他的寫作既帶有鄉(xiāng)土氣息,又不乏對城市文明的反映,對精神世界的關注和探索等。他的詩風是充滿矛盾的,不能簡單地歸到某一類。評論家廖令鵬稱他是“在中間地帶構建整體精神世界”。
廖令鵬從四個維度解釋了蔣志武的這種“中間處境”,分別是現(xiàn)實生活維度、物理空間維度、精神價值維度、時代維度。
現(xiàn)實生活維度是指從人生階段來說,蔣志武剛好處于朝氣蓬勃的青年階段;物理空間維度是指他在鄉(xiāng)村、城市都生活過,同時擁有鄉(xiāng)村和城市的經驗,他不是一個純粹的鄉(xiāng)村人,也不是一個純粹的城市人;精神價值維度是指他“在歷史變革與現(xiàn)實變化中未能確切地建構一種適宜的不變的精神體系”,所以只好“采取迂回的中間立場”;時代維度是指他生活在新舊時代的交替中,同時接受著兩個時代的浸染、揉捏。
蔣志武在詩中說:“一直沒有找到它們的邊界/這是我勞心的事情。”不過,身處中間處境的蔣志武并沒有放棄尋找出路,他始終想做一個“誠懇的詩人”。廖令鵬表示蔣志武試圖通過傳達善良和正直來解決困境,他雖然身處暗處,卻喜歡在光處生存。
范明認為蔣志武擁有一顆純凈的詩心,他的詩也走著純詩的路子,向往率真、質樸、追問、尋找的詩歌品質。在蔣志武的詩中,她很少讀到晦澀的詞語或故弄玄虛的把戲,而經常感到一種自然的淳樸和情感的溫存。蔣志武出生湖南,和深圳大多數人一樣,都是離鄉(xiāng)背井的異鄉(xiāng)人,但他的詩歌并沒有沉浸在對困境的不滿和抱怨上。他的詩里始終有一種思索和溫暖,有一種昂揚向上、追求光明的感覺。身為異鄉(xiāng)人,寫作成了蔣志武的棲息地。詩人孫文則評價蔣志武是一個非常真誠的人,詩歌是個意外,是人生多出來的一點。
詩人呂布布表示,蔣志武詩歌中的真實是存在的,雖然會有情感的重復,但這種重復并不平庸。他的詩不會把“我”放在第一位,雖然在說日常的東西,但非常開闊。詩人馬興則評論道,蔣志武具備創(chuàng)作中國現(xiàn)代詩歌的各種技巧,同時也沒忽略詩歌意境和背后的深層含義。
詩人魯子認為,蔣志武詩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多點開花,內容豐富且深刻。詩歌已經成為他觀察體味世界的方式,也是他體驗人生和挖掘自己靈魂的工具。魯子還以蔣志武自己辦的一個公眾號“詩魔方”為喻,說明蔣志武已經建立起了一個魔方一樣的詩歌世界。
蔣志武仍在孜孜不倦地尋找著“它們的邊界”,不知他何時才能找到,但相信憑著他這顆“純凈的詩心”,憑著他對詩歌的執(zhí)著、精神境界的堅持,對善良、正義、美好、溫暖的追求,總有一天,他能到達理想的彼岸。
出入時間的盛宴和曠野
蔣志武的詩有意無意中,總對時間的存在和流動投入較多的關注。凌春杰表示蔣志武詩中的時間“主要是另一個世界的某種情緒,他聚焦的并不是時間本身,而是時間之門,是人如何與時間的殘酷達成和解”,他認為蔣志武詩中的時間和現(xiàn)實中的并不相同。他認為蔣志武詩中的時間有具象的形體,又具有純粹與哲思的生命聯(lián)結。想要理解這一時間,必須進入他的心靈和他在內心締造的這一世界。蔣志武的時間與他的心靈密切相關,是解讀他詩歌的一把鑰匙,也是他詩歌的一個鮮明標志。
詩人李晃在蔣志武的詩歌里發(fā)現(xiàn)一個關鍵詞:十年。他表示,蔣志武從2009年開始寫詩,這十年的生活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詩歌中。這十年的時間融入詩歌里,同時融入的還有他這十年的遭遇和思考,他對時間存在的思索等。廖令鵬引用《深秋的山野》里的詩句,“這些年,出入時間的盛宴和曠野/在青年為夢尋找歸宿/又要在不久的中年去尋找身體的藥方”,說明時間對蔣志武詩歌寫作不經意間的影響。
范明也發(fā)現(xiàn)蔣志武的詩在反復地敘述著對時間和生命意義的思考。她認為蔣志武的詩并不只是在單純地講時間,而是通過對時間的思考表達對生命的追問和哲學的反思。她指出,蔣志武的詩也是詩人內心精神苦悶的寫照,更是他觀照社會,對于公平、正義、榮譽、得失等問題的思索。
廖令鵬則將目光放在蔣志武如何用詩中的時間抵抗他的“中間困境”上。他認為蔣志武在內心世界里建立起了一種哲學意義上的時間觀。他舉了城市和鄉(xiāng)村的例子,分析了城市時間與鄉(xiāng)村時間的不同。城市時間“是匆匆的、碎片化的,同時又是‘鎧甲’般堅硬的,它常常與軌道、打卡機等現(xiàn)代化產物互為聯(lián)系”,而鄉(xiāng)村時間則是“緩慢的、整體的,‘水流’般柔軟的,它常常與落日、山巒互為整體”。通過對時間的展現(xiàn)與描繪,蔣志武在詩中找到了自己的存在。
胡帝和廖令鵬都著重指出了《在一條河流的西南岸》這首詩。胡帝認為,這條河流即是時間的河流,河里流動著他“對自然的偏愛,對生態(tài)的著迷,對生命易逝、生存艱辛、世態(tài)炎涼的普遍意識”。胡帝認為蔣志武的詩歌極富節(jié)奏和美感,表示這樣的一條時間之河,在為他的詩歌“伴奏”。廖令鵬則引用“這些年,一直在尋找一條橫在內心的河流”這句詩,指出這些年蔣志武一直試圖用善良和正直,穿過時間之河,從而抵達他精神的彼岸。
據深圳市作協(xié)秘書長趙婧介紹,深讀詩會將在十月份完成第十二期,走過一年歷程的深讀詩會將以《特區(qū)文學》專刊的形式,集結12位主題詩人,做一次集中的展示。并且,深讀詩會也將在年內舉辦名為“12+”雙年詩歌文學展的大型活動,作為“深圳讀書月”的活動項目之一,這次活動將非常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