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劉妍 | 培根鑄魂的十三行 粵味網絡文學精神新高地
更新時間:2019-09-20 來源:廣東作家網
1
魏晉的志怪、唐宋的傳奇、魯迅講各種“人”的小說,狂人、傻子、瘋子等不正常人物性格刻畫,是對封建主義批判,從而達到喚醒民眾對正常人的思考。整個二十世紀,中國作家都在尋找日常生活中正常人的故事。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先鋒小說家”前輩們,如今他們變得越來越溫和,越來越接近中庸的常道。
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清醒地意識到,文學創作光孤芳自賞不行,照搬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小說傳統,在中國特殊的文化國情之下,也不行。當下的中國作家,面對今天的精神生活,前所未有的歷史機遇,能否自覺地產生一種中國書寫方式,拋棄之前慣用的外國方式,從而把握中國整體現實的沖動?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00多年傳統農耕文化的深厚底蘊中,書寫出中華文化根系新的傳奇?新出版的廣東網絡作家阿菩的《十三行》(原名《大清首富》)較好地詮釋了我心中這個疑問。
2
何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1991年,北美留學生創辦第一份電子雜志《華夏文摘》上刊登少君的《奮斗與平等》,被公認為最早網絡發表的小說;1997年,羅森連載的《風姿物語》,被認為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網絡小說;1998年,臺灣的蔡智恒BBS上連載的《第一次的親密接觸》,流傳范圍廣,被認為是最有影響力的“第一本網絡小說”。哪個第一眾說紛紜,不過是前綴的限定范圍不同罷了。走過20多年的網絡文學,正處于“二十不惑”階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座寶藏是網絡文學朝3.0大步邁進優先挖掘的富礦。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昨日的十三行見證著廣州古城的富庶和繁華。乾隆爺撤銷所有沿海各關,只保留了粵海關?;浐jP是行政辦公的衙門,日常商品交易、談買賣、交割的場所就是“十三行”。
南越國宮署所在的廣州中山四路,到十三行核心區今天的荔灣區文化公園,直線距離約1公里。南越國演變成乾隆爺諭旨中的“一口通商”地,足足走了將近2000年。華夏是傳統的農耕社會,古人認為“天圓地方”、皇權至上,打開這么一扇窗,成就南國廣州十三行這個“天子南庫”,走得實在艱辛實在漫長。廣州的十三行因“一口通商”而興旺,旺足了80多年。因對外貿易而繁榮,成為直通歐洲、美洲、非洲、東南亞的海上貿易起點。獨特的地理環境政策,使得十三行成為當時粵港澳地區的中樞。十三行百年的榮辱興衰是一部極具嶺南文化特色的史詩。走在今天的荔灣區街頭巷尾,目光所至的排排西關大屋、騎樓,仍能尋覓到昔日十三行的富庶和榮耀。
《十三行》系列共有三部六本,《十三行 第一部 崛起》是開卷的第一部。這本以描寫清朝商戰為內容的歷史小說,以時間為經,以廣州十三行重大歷史事件背景為緯,縱橫交錯,錯落有致,形成一幅幅流動的歷史畫卷。第一部《崛起》分為上冊和下冊,共70章。它以十三行首富伍秉鑒的生平為創作藍本,寫出清朝時期十三行發展的興衰榮辱,以小見大,折射出清朝當時的發展狀態特點,風云變幻的百年發展史,是近年來少有的以十三行為主題的作品。
3
唯物主義的哲學是馬克思主義藝術美學的基礎,由始至終提倡現實主義精神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作家的寫作要從現實當下出發,發出自己的聲音,頗具獨特的思想和氣質,對世界的認知,即便一直在路上,哪怕是一個過程,用真嗓音發聲,真心真實地表達書寫。作者較好地將現實主義精神、創作方法與想象力融合,認清時代呼喚更多“吳承鑒”似的人物出現。
該書中,主要講述十三行富商吳國英幼子吳承鑒,在家族巨變危難中,接下大當家責任,帶領吳家(宜和行)在多方夾擊中反敗為勝,從一個只懂得揮霍的紈绔子弟,在陰謀中蛻變不斷成長,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力挽狂瀾,坐上十三行總商的寶座,成為世界首富的傳奇故事。
逆境之中,吳承鑒表面依然自我,并不顧局勢惡劣,堅持要為父親做壽,但實際隱秘地動用以往積累的各種人脈和經驗,把阻擊吳家的商業對手打倒,讓宜和行因勢轉進,吞并了對手產業。經此一事,吳承鑒一鳴驚人,穩固了宜和行在十三行中的地位。忍辱負重,砥礪前行,不正是時代所需要的嗎?
作者較深的史學功底和動人的故事情節將和珅、乾隆、嘉慶、如妃與十三行商幫千絲萬縷的聯系做了細膩生動的描寫,故事層層遞進,布局頗為巧妙,人物性格典型豐滿,歷史細節描寫精準,符合“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特征。大灣區中,各行各業都有數不清的“吳承鑒”,外在表現各異,實則骨子里“不服輸”,危難時有擔當頗具責任感,遇事不慌。
對“神仙洲”的描述充滿浪漫情懷的,客觀真實地為讀者展現一幅“浮世繪”,極具豐富的想象力?!吧裣芍薜膬蓚韧M了畫舫,東側二十四舫,西側二十四舫,每艘畫舫都掛滿了銅線掐絲花燈;每舫上下五排,每排二十盞,一艘船就掛滿了一百盞; 四十八舫,就是四千八百盞,一燈當十兩資費,那就是四萬八千兩足色紋銀。更別說那數千花燈制作之費、數十畫舫調用之資!”神仙洲的燈飾耗資驚人,白花花的銀元,十三行的商賈權貴們娛樂場所夜店,極盡奢華奢靡。
小說中對日常生活的細節描寫精細微妙。如花市十二釵、“南獅”、光孝寺、“吃過夜粥”、民俗童謠典故恰到好處的運用,小說所選取的故事和大背景,既具有濃厚的廣東地域風情和廣府特點色彩,同時不失全國乃至世界級的影響力。
4
網絡文學的本質是網絡天下人心。文藝的生命是創新,競爭的力量是原創。《十三行》2018年開始在網絡上連載,一直受到粉絲的追捧。
好作品標準之一是原創。近年來,網絡文學原創作品改編成影視作品比比皆是,較高的改編率源于它的創新性、原創性?!按蟮乐梁啞?,當下的網絡文學作家,不再是20年前的網文初始階段,部分人盲干、閉門造車、自娛自樂,他們的知識結構優良,且不斷與時俱進,升級換代。我認識的網絡作家,他們沒有高高俯視的傲慢,沒有自以為是的唯我獨尊,更多的創作源泉皆來自生活,人生感悟,個人體驗和獨特經驗。邁開腳步,走出小房間,背起電腦,深入生活,接近現實。越來越多的網絡作家們,徹底地把自己融入火熱的現實生活中。我熟悉的一位網絡文學大神,書屋里永遠開著三臺電腦,一臺寫作,一臺查資料,一臺“照顧”粉絲。每日保證日更5000字,狀態好時,噼里啪啦地日更萬字,風雨無阻、雷打不動。創作質量見仁見智,光是日復一日地小蜜蜂似的辛勤勞動,就讓人心生敬佩。
既懂文學又懂文化產業的人深諳規律,文學是一切文化產業的命、源、根、本。祖國是人民最堅實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粉絲經濟的力量不容小覷。通過書中的靈魂人物吳承鑒了解十三行,了解廣東的前世今生,了解當下,具有現實意義,十三行是粵派網絡文學書寫廣府文化的精神新高地。
【作者簡介】中國評論家協會會員,廣東省網絡作協理事,廣東作協第九次大會代表。結集出版散文集花城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