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作者+旁評:談陳再見的短篇《馬戲團即將到來》
更新時間:2019-08-28 來源:《小說選刊》
創作談
有時候,一天即是一生
陳再見
我喜歡寫短篇小說,就像一個手工藝人,擅長把玩精巧玲瓏的物件。
我幾乎花了一年的時間,寫了個縣城系列,共計十二個短篇小說,著實過了一把癮。今年意猶未盡,又寫了《馬戲團即將到來》。依然算是“東海人”系列吧,潛意識里卻又把它和前面的區分了開來,沒往那個文檔里放。
近兩年,當我一篇篇寫下有關縣城的小說時,心中除了片刻的興奮,其實感受最多的是焦慮。焦慮是常態,問題是這種對寫作題材的焦慮還從未有過。我不知道是否如實寫出了小城人的身心面貌,更遑論是否抵達了精神層面。高鐵一次次把我從深圳帶回縣城,通常一覺過后,睜眼醒來,車窗外必然是熟悉的風物了——遠處如黛的群山立著巨型的白色風車,近處則是成片的塭田和長滿芒花草的濕地,其間偶爾散落一間木質小屋,屋外的芭蕉下泊著一條簡陋的小舟……然后是茂盛的桉樹林和碧桂園新建的樓盤小區,縣城的建筑物已然抬頭可見。從遠處、從高出地面的高鐵橋梁上看過去,眼前這個小城的姿態和穿行在街巷時頗有差別。多數時候,我不知道我的寫作,是忠于遠觀呢,還是更忠于近察?或者說,我該以一種什么樣的尺度和方式,才能準確地描繪出這座車窗外的既熟悉又陌生的小城。說到底,我對寫作題材的焦慮,其實還是表達樣式上的焦慮。
今年大多時間都放在長篇小說的創作上,《馬戲團即將到來》作為產生于間歇、目前唯一的短篇小說,我自然珍愛有加。寫它完全是出于偶然,偶然只能說它恰好在這個時間點被寫出來了——事實上,它遲早要被寫下來。在我這里,一篇小說的誕生,離不開幾個點:關鍵詞、場景和人物原型??梢詻]有事件,以上幾點卻必須具備,尤其是短篇小說。關鍵詞當然是“馬戲團”,馬戲團看似久遠的存在,已經淪為邊緣小地的蹩腳節目,最熱衷造訪的,也是娛樂貧瘠、信息不太通達的縣城鄉鎮。然而,即便滿城都是馬戲團即將到來的宣傳單,也不見得就真的能如愿見到馬戲團,這里的如愿也不是指到底能不能見到,而是見到本身其實并不重要,人們更多是關注馬戲團即將到來,而非真正關心馬戲團是不是已經到來……這里頭看似悖論,卻是小城現狀的某種癥態,大多事情在大多數人眼里,就是一種“貌似”的“雀躍”。而在我的小說里,何澍一家人其實也并不在意馬戲團最后有沒有到來,它的“即將到來”,比“到來”更具微妙的意味。
我越來越喜歡在小說里描寫場景?!懊鑼憽焙汀皥鼍啊笨梢哉f是近年來寫小說頓悟的結果,原諒我作為一個野生小說家后知后覺的愚鈍。確實,剛開始寫小說,我對場景描寫是持排斥態度的,或者說是無知的。那時最為信奉的是敘述的能力,認為只有在敘述面前,寫作者才是平等的?,F在我倒覺得,敘述當然有高低之別,不過相比于“描寫”,還是稍顯簡單粗暴。我對“描寫”的癡迷大概也源于對“場景”的癡迷,這里頭有因果關系。以前我不怎么在意場景,也就是說,我對生活的觀察是粗枝大葉的,沒有為某個場景停下腳步,或者凝視片刻。于是寫起小說,當情節需要對生活的細微處打量并呈現時,往往就會略顯捉襟見肘。粗線條的敘述當然能做到看似無痕跡的掩飾,不過寫作終究是一種“自我較量”的游戲,到某些時候,最難逾越的關卡,恰恰都是自我設置的。小說里的某些場景被我多次寫進作品里,比如飛過小城上空的鴿群,比如面朝大海、俯瞰全城的巍峨的媽祖石像,還有長滿水浮蓮、穿城而過的螺河……這些都是我熟悉的場景,我愿意為它們作奴仆式的書寫。
簡單說,《馬戲團即將到來》寫了小城中年人何澍的一天。何澍的人物原型是雜糅式的,他身上有大部分縣城中年人的影子。某種意義上,小說里的一天可以視作主人公的一生,他一天如此,一生幾乎也就如此,在小城,這些看似活潑實則微小的人生,太稀松平常了。當大象在何澍的想象里蓄意出逃,沿著螺河漂流而去時,倒是提醒了我——整座小城又何嘗不是一個原地駐扎的“馬戲團”呢,那些被禁錮和馴化的大象、老虎,還有其他動物,它們也許不自知,或許出逃無門,卻早已在精神世界里上演了多次越獄壯舉——當然,也僅限于虛無地“上演”,終歸還是逃不脫這人生如“戲”嘛。
2019年8月2日于深圳
?
旁 評
中年的余溫
康春華
小縣城,中年人,瑣碎生活,寥寥幾個詞足以勾勒出陳再見短篇小說《馬戲團即將到來》在紛繁復雜的當代小說創作中的風格坐標。蟄伏在打工青年里奮筆疾書的陳再見如今三十八歲,即將步入不惑的年頭,小說也呈現出冷靜、滄桑與平和的氣質。而今小說寫縣城并也不稀奇,小鎮青年甚至成為當下“80后”“90后”寫作中面目最清晰的形象群。不過陳再見寫的是縣城中年,更準確地說,他在捕捉“人到中年”那些尷尬而不可言說的人生況味上,技藝嫻熟。在生活洪流中摸爬滾打過,沉淀了滄桑難言的人生滋味,相比僅擁有單薄激情的青年,中年是尚待深度開掘的寫作富礦。
周作人在自己的雜文里曾感嘆,過了四十歲卻還能平凡地生活,雖不見得怎么得體,也不至于怎樣出丑,這實在要算是僥天之幸。挪用至此,也算是《馬戲團即將到來》的基調。證據有兩處,小說中“我”面對妻子兒女瑣碎家務,時常有些沉悶的窒息感,需要在陽臺上呼吸透氣;同時“我”也好歹是個科室主任,“無論如何也是家族里那個可以輕松弄來一輛保時捷卡宴的最佳人選”。
文中的“我”,應該是個清癯瘦弱的中年人,換言之,他并不油膩。小說記錄了這個中年男人的一天,作者如影隨形地定焦于這個主人公,記錄了買菜做飯送孩子上學過程中的心靈電圖變化。他對家庭生活感到沉重和乏味,卻盡責承擔“好父親”“好丈夫”的角色,絲毫不會逾矩;在單位喝茶看報,拿捏恰當、掌握尺寸對下屬端點架子,這似乎就是大部分當代中年男性生存的標準模板。
《馬戲團即將到來》中細膩精準的質感,建構起了這篇小說的中年況味。陳再見是忠實的現實主義工匠,是“錄像式”現實主義寫作者,面對生活與人的遭際,不加摘取,也不作臧否,切口極小,對準生活的內部縫隙——小到如電飯煲上妻子劃下的那道水位線,如菜市場與大媽婦女們搶魚蝦時臉上一閃而過的羞愧。中年是記憶力衰頹的節點,他時常望望遠方,住處也有良好的視野風景,而他卻絲毫不記得縣城內高聳幾十年的媽祖石像。青年時代為了高加林式的進城理想而埋頭拼搏——物質尚未滿足,無暇顧及精神依托和審美愉悅。這就是小說里,衣冠尚可的中年人們泛著灰、破著洞的底褲。人到中年,不過如斯。
而這一切又與馬戲團有何關系?在日復一日無波瀾亦無驚喜的縣城生活里,遷徙流動的、有小丑與美人也有若干奇異動物的馬戲團,不啻為當代中國的吉卜賽人。馬戲團要來到“我”所在的縣城,兩個女兒期待已久。而我好奇的僅僅是大象,并展開了系列遐想:大象如何被關進籠子拉上車的?龐大的車輛如何才可以拉得動大象?大象要是掙脫鎖鏈和束縛逃走了怎么辦?遠方的大象并未真正出現,已然帶給他無限關于龐大、掙脫、逃逸等思緒的刺激。讀者都清楚,“我”是大象,大象即“我”,大象是另一個“我”的幻化物——“越過欄桿,順著隱沒在水里的臺階爬下螺河,再順著河水直下,慢慢地穿城而過,消失在小城人的注視里……”主人公在想象性的逃離中,獲得了精神上的微薄快感。
與前文秉持的疏離與冷靜調性相比,小說末尾對于馬戲團的遐想,流露出些許溫情氣息,也透出一種浪漫的“青年氣”。這是中年心境里的慰藉。大多數人以為中年是一地雞毛的瑣碎,其實他們心中,灰燼里還有余溫。陳再見筆下的中年,余溫不是荷爾蒙的揮散,不是欲望的饕餮,也不是行為學意義上的逃離,而只是讓思緒逃向遠方蒼茫之處,飛躍縣城、河流和山林,去尋找一只大象。而這,也是現實主義底色上的精神飛升。小說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暗藏著一種俯視的飛翔姿態——從空中看,縣城“如同河流旁的兩片樹葉,五座橋梁如同五顆回形針”;“我”時常忍不住重返時間的河流,回望過往的陳跡,郊縣、農田、破敗的舊樓房,也俯瞰在轟鳴聲中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
馬戲團是否真的周六抵達了縣城,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心里有象,余溫尚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