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李朝全:大灣區文學發展之我見
更新時間:2019-07-24 作者:李朝全來源:廣東作家網
一、大灣區具有豐富的創作題材,特別是重大的創作主題。
大灣區是中國經濟活力、社會創新活力最為活躍、最充沛的一個區域,是改革開放的窗口、前沿和標本,也是中國創新驅動發展、人才發展戰略、新農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國家發展戰略重要的試驗田及樣板。這里經濟體量大,人口眾多,社會組成成員復雜,故事、人物也多,可以開掘的新鮮的能夠體現新時代特征的題材也多,可以挖掘豐富的主題,也有大量可以描寫的新鮮的事物、新鮮的人物,特別是時代新人。這里是一座文學的富礦。
二、大灣區文學有著深厚的創作傳統,特別是紀實文學、非虛構創作的傳統。
從陳秉安《大逃港》、《深圳斯芬克斯之謎》到呂雷、趙洪的《國運——南方記事》,到描寫非典的,伊始的《天地良心》,張積慧的《護士長日記》,到張培忠的《文妖與先知》《海權戰略》,直至最近描寫港珠澳大橋,有何建明、長江和曾平彪的三部作品,都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
《深圳報告》自2018年推出第一輯,2019年又繼續推出第二輯,組織了二十幾位作家來創作深圳高新企業、創新發展、經濟社會建設成就各個領域的方方面面,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產生了較好的社會反響。
楊黎光聚焦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三部曲、三個腳印,從《中山路》到《大國商幫》到《橫琴》《家園》,都是在關注大灣區、關注珠江地區,也是關注中國改革開放發展歷程及其未來走向的報告文學。此外,張勝友的《珠江,東方的覺醒》《風從大海來》,何建明的《東方的光芒》,丁燕的《低天空》《工廠女孩》《工廠男孩》,鄭小瓊《女工記》,蕭相風《南方工業詞典》等,這些作品都為大灣區的紀實文學奠定了深厚的傳統。
三、大灣區文學,特別是重大題材創作、重要題材的創作,作者組成多元,創作力量強勁。
大灣區有本土成長的作家,有南下的移民作家,有打工作家,還可以邀請全國名家參與創作大灣區題材的文學作品。針對不同的作家群體,作家協會、宣傳思想文化部門等可以出臺相應的扶持和激勵措施與政策,包括為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提供便利,為他們的文學創作提供經費扶持,為他們的采訪采風,創作創造條件,提供便利等等。
四、提高組織化水平。
要有宏觀的決策,從總體上把握對大灣區題材文學創作的支持,出臺一系列的政策,從作家的體驗生活,采訪采風,掛職鍛煉,從深扎開始,貫穿作家的整個創作過程,包括創作完成以后的改稿編輯、發表與出版、宣傳推介等,形成一個創作系統,一條文學創作生產鏈條,進行全流程、全鏈條、全方位的支持。
要因材施策,針對不同的人而給予不同的支持方式,一事一議,一人一議,瞄準國家發展的未來,聚焦服務大局、圍繞中心這個主題,去把握好重大題材,發現前瞻性的主題,反映人民心聲,為時代畫像,為人民畫像,謳歌英雄,謳歌人民。
(作者為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