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周蜜蜜:同根同源 共創繁榮
更新時間:2019-07-24 作者:周蜜蜜來源:廣東作家網
由圍繞中國珠江三角洲地區組成的城市群,包括廣東省九個相鄰城市: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東莞、中山、江門、惠州、肇慶,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統稱大灣區。自有文字的歷史記載以來,囊括這些地方的文化藝術,同屬于中華文化傳統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近年來,隨著各地區之間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頻增,“大灣區文學”的概念也呼之欲出,與此經濟上的發展互動互應,并且不斷延伸到文化、文學的層面,充分發揮其文化地理相近相親的優勢。 香港澳門和廣州等城市,同是粵語地區,嶺南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說是“同聲同氣”。眾所周知,香港的粵語歌曲,戲劇,電影,在許多有華人的地方都相當流行。從南海十三郎到杜國威等劇作家,他們用粵語方言編寫的劇本大受歡迎,也不斷地上演,其中有的改編為電影,在國際影壇上上映,也曾獲得重要的獎項。而兩年之前,就曾經在廣州舉行過“港澳青年文學研討會”,當時與會的學者、作家就專門討論過在文學上實現大灣區敘述的可能性,同時還策劃出版一套名為《香港文學新動力》的叢書,著力向內地讀者推介優異的香港青年作家,具體包括唐睿的小說《腳注》、謝曉虹的小說集《雪與影》、陳苑珊的小說集《愚木》以及麥樹堅的散文集《琉璃珠》等等,已經初見成效,打開了令人可喜的局面。香港由于特殊的歷史地位,多年來是一個華洋雜處的地方,文化也非常多元,但盡管如此,始終并未改變嶺南文化在其中的主導地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是難能可貴的。剛才提到的劇作家,流行曲詞作者,還有像黃碧云那樣,用粵語方言寫作小說的、實驗性極強的作家,也是其中的嶺南文化文學傳承的表表者。
時至今日,在中西文化交流中,香港澳門地區也納入了大灣區發展的范圍之內,自會加快文嶺南文化的發展,同時也可通過“大灣區”這個展示平臺,進一步和各地的作家交流,創造文學藝術的共同繁榮,走向世界。這一次,香港作家和大灣區各地的作家共同參加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活動,具有特別的意義。我們帶著各自的文化經驗,與不同地區的同行深入交流,同時親身到不同的新環境去采風,啟發新的創作思維和生活體驗,這是一個十分難得的機會,我們都應該好好珍惜,并將交流所得,帶回自己的所屬地區。
希望今后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更有計劃、有規模、有深度地進行嶺南文化、文學藝術的各種不同形式的考察以及交流,推出各種不同主題的文學藝術作品,繁榮嶺南文化創作事業。更希望日后能讓文學史的敘述、文學的閱讀和批評跨越行政區劃,容納新角度和新活力,逐步形成嶄新的文化空間,增進作家作品跨區域交流和互動。
(作者為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