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陳曉明:城市文學與大灣區的多維世界
更新時間:2019-07-24 作者:陳曉明來源:廣東作家網
大灣區已經成為中國經濟最有活力最有未來性的地區,無疑也是21世紀世界經濟的引領地區,它必須也必然成為中國文化的新的中心。90年代初,美國的媒體曾經宣傳過美國思想文化將要南移的觀點,一些有遠見的媒體人發現,一批年輕的科技知識分子南遷,他們移到美國的南部,這就是后來硅谷的創立。當然,美國的科技文化影響甚大,它會較為快速地轉化為思想文化。同樣的,中國自八九十年代以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隨著電子工業的迅猛發展,中國社會的思想文化也發生相當深刻的變化,這是人們有目共睹的事實。當然,美國的媒體的預言也并未全變成事實,科技極大地影響了社會,但美國的那些老牌長春藤大學有相當多的還是在北方,思想文化的集中地還是北方,并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們回過來看中國的情況,以廣州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地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引領中國的改革開放,但是,思想文化方面一直沒有特別明顯的引領作用。中國的思想文化還是以首都為核心地域,這是中國現代以來的傳統和國情決定的。現在,珠江三角洲的概念拓展為大灣區的概念,這對中國南方地區來說,不只是經濟和科技創新的一個契機,也是文化創新的一個極好的機遇。
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思想解放運動就是以文學為引領,大灣區文學的提出是很有創造力、有當代性的一個概念。 我以為在打文學旗號的同時,集中于大灣區的優勢,集中于推動城市文學的聚集和發展最為有效。大灣區天然地與城市文學有一種關系。大灣區是城市化程度最發達的地區,也是經濟和科技最富有創新活力的地方,四十年來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示范區,也是未來中國發展的引領區域。在深圳可以產生出華為和中興通訊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技產業并不是偶然的,同時,深圳還有一大批金融創新公司和中國最為龐大的各種基金群。現在港澳在經濟和科技創新也加入進來,這樣一個城市群,它在經濟上和科技上的創造性活力,必然要激發文化上和思想上的創新欲望。實際上,新生的文化與科技文化應該是互動激發的關系,沒有新的思想文化的激發和引領,僅靠科技一脈,是不可能產生最一流的科技創新產品的。所以,可以在這個互動背景來理解大灣區文化和文學創新的可能性,可以從它和未來城市發展相關的意義上來構想新型文學的未來形態,我想這里可以討論幾個問題:
一、新的城市空間的建構形成新的心理意識,尤其是港澳元素的介入,新的多維、多元性的空間的交換,對文學觀念和文學感覺方式的影響都將是積極有效的。
二、新的未來性人群、科技新人類的生長,必然將給文學書寫帶來有時代感和未來想象性的人物塑造。
三、在城市空間里,多樣性的生存活動,給生活打開無限想象空間,尤其是科幻和網絡,構成了大灣區城市文學新的維度,大灣區的城市文學在這方面天然地處于時代前沿。
四、新感覺新語言和新文體的生成。大灣區以新的流動人群為基礎,必然也是多種語言的混雜,這里的多語雜糅性對新的文學感覺和新的語言生成,甚至對新的文體生成都是可以積極預期的。
(作者為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