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吳志良:攜手共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合作聯盟
更新時間:2019-07-24 作者:吳志良來源:廣東作家網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如火如荼,勢在必行。未來的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一個經濟共同體,更是一個文化共同體。
粵港澳同屬嶺南文化的核心圈,人相親,習相近,心相通,同根同源,同聲同氣,是一個自然的文化生態圈,有天然的文化認同感和親切感。由于歷史的原因,港澳地區在相當長時間又受英、葡管治,與祖國母親分隔了很長時間,港澳文化差異發展,產生了獨特性。正是因為有了發展的差異,我認為,需要全力構建文化共同體。文化共同體是經濟共同體建立的必要條件,是一種新的身份認同構建。只有建立起共同的精神家園,以文化紐帶作為柔合劑和潤滑劑,以文化軟實力淡化經濟競爭色彩,才能促成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大融合的大局。這個文化共同體的建設,需要嶺南文化的共通性與粵、港、澳文化發展的獨特性的有機結合,更需要文學走在前面,因為文學是共通性和獨特性比較容易找到契合點、也是結合得相對好的領域,是比較容易打動人心、溝通情感、引起共鳴的一個文化領域。
從前,大廣東(包括港、澳)的人都說,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只分地域的大小,沒有感情的遠近,都是一家人。這里有共同的傳統、共同的民風民俗、共同的社會實踐、共同的話語、共同的故事。在40年的改革開放過程中,大家又走在一起,為國家發展共同奮斗,也有許多共知共識的事件、事跡和故事值得文學家去書寫、去謳歌。在某種意義上,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形成是自然的,甚至是必然的,只需要我們有這種意識并有一批有心人去搭建平臺、建立機制、順勢推動。
兩年前,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界就開始以不同形式推動9+2的文學互動和合作。今天,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的正式成立,標志著11個城市共同意愿、共同意識的達成。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構建,需要凝聚、整合大家的力量,一起來推動,并逐漸形成共同的發展愿景,擬定共同的行動綱領,打造共同的合作平臺。
澳門是大灣區最小的一個城市,但是,澳門獨特的歷史發展過程和獨有的文化環境,可以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構建扮演積極而關鍵的角色。澳門是保存中華傳統文化最完整的城市之一,又長期與西方文化朝夕相處、平等交流,古今同在,中西并舉,形成了“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人文性格,包容開放、兼收并蓄。此一文化特性是大灣區文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大融合所必須的,相信可以發揮積極的作用。澳門文學界和相關機構也一定會敞開胸懷,擁抱大灣區,投身大灣區,竭力推動大灣區文學聯盟的發展,也為建立澳門“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盡心盡力。
澳門基金會近三十年來與澳門日報、澳門筆會等機構和社團衷誠合作,不遺余力地推動澳門文學的繁榮及其對外交流,舉辦澳門文學獎,出版《澳門文學叢書》,培養文學人才,壯大文學隊伍,舉行和推動一系列文學活動。在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戰略合作中,我們亦將一如既往,傾情參與,全力支持。
粵港澳大灣區將是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標兵,大灣區文學也應該成為新時代中國文學發展并走向世界的標桿。坦率地說,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目前的發展狀況與其經濟發展水平是不相符的,但是,粵港澳作為中國與西方世界交往交流的前沿陣地,對外交流合作具有較大的便利性。因此,只要我們先易后難,逐步落實戰略合作協議的框架內容,粵港澳文學不僅可以在交流合作中快速發展,促進粵港澳民心相通和大灣區文化共同體的形成,還可以成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鋒隊,為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貢獻力量。這是新時代賦予粵港澳文學界的歷史責任,也是粵港澳文學界應有的理想、抱負、情懷和擔當。
(作者為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