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徐則臣:關于大灣區文學的三點想法
更新時間:2019-07-24 作者:徐則臣來源:廣東作家網
一、大灣區的文學應該是“向前”的文學。
改革開放的前沿不僅跟經濟有關,更跟視野和眼光有關,自由、與時俱進的開放視野與思維,在文學上亦當有相應的體現。文學的成敗,很大程度取決于視野與眼光,取決于作家的世界觀,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可能有什么樣的文學。我相信大灣區的文學會是“向前”的文學,能站在中國發展和改革開放的前沿,也一定能站在中國當代文學的前沿。這個“向前”,既當與“當下”有關,又當與國際化有關。大灣區的當下大概是全中國最火熱的當下,最新鮮的經驗、最迫切的問題在這里層出不窮,若是作家能夠及時有效地呈現出來,必是寫出當下最具代表性的中國故事。因為地處前沿,兼有香港、澳門多年來的國際化以及國際化寫作積累的經驗,我們有理由相信,大灣區文學可以更容易地從單一的中國經驗與寫作的框架里跳脫出來,書寫出更具全球視野的“世界文學”。
二、大灣區文學的“移民”資源。
在大灣區,移民問題肯定是最重大的問題之一,香港自不必說,單是深圳和廣州,兩座城市的運行與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的都是外來人口。尤其深圳,堪稱新時期以來最大的移民城市。對移民的書寫十幾年來一直是深廣兩地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學界把這種寫作現象命名為“打工文學”。事實上,這種文學類型已經遠遠超出了“打工”的范疇,生發出了更深刻也更高遠的文學意義與價值。但也必須承認,此類書寫還有諸多不能讓我們滿意之處,比如題材還相對狹隘,對現實與人生的探討與挖掘還是比較輕淺,缺少必要的厚度與張力,藝術水準還有待進一步提升。但是這股文學潮流的方向是值得信任的,作家們抓住了深廣兩地現實生活的重大表征。在大灣區時代,以打工文學為基礎和準備的創作應該再出發,從底層敘事的局限中解脫出來,重新審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式移民問題,在大灣區的語境下作出更具開闊的現實性和前瞻性的“移民書寫”。
三、大灣區的文學重心當在“城市文學”。
中國的城市文學,北上廣深肯定脫不了干系。現在,廣深之外,大灣區加盟了香港和澳門這兩個城市化程度更高的現代國際化大都市,于城市文學的書寫與發展更當責無旁貸。因為城市化程度足夠高,城市性相對也更充分,城市所可能具有的特點和問題也就更突出,如此背景下,大灣區天然地成為城市文學的沃土。這是大灣區文學難得的機遇,也是巨大的挑戰。期待大灣區作家以及所有關注大灣區的作家,能夠真實、真切地呈現出大灣區獨特、復雜的城市經驗,將大灣區的城市文學推向一個新高度,也期待這個高度能成為中國城市文學的新高度。
(作者為《人民文學》副主編)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