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楊慶祥:作為文化概念的“大灣區”
更新時間:2019-07-24 作者: 楊慶祥來源:廣東作家網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粵港澳大灣區(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縮寫GBA)由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和廣東省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肇慶九個地市組成,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2018年末總人口已達7000萬人,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其主要定位是: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支撐。內地與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這基本上是一個以“政治、經濟和民生”為核心訴求的區域發展規劃。
在這一規劃里,雖然“多元文化的共存發展”也被相關文件提及,但總體而言是被輕輕地一筆帶過。與可以高度數字化和圖表化的技術、經濟相比,文化顯得過于抽象,但如果不借助文化的書寫和賦形,大灣區作為一個全新的“空間”也許就無法得到充分的落實和呈現。
我在這里要特別強調的一點是,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個全新的“空間”概念不應該僅僅是一個經濟體和國家行政規劃的結果,而更應該視作是現代空間的一個重新開啟。德國著名哲學家施密特將人類對空間的開拓視作一個歷史性的過程:先是大地,其次是海洋,最后是天空。一部人類的歷史,正是人類對大地、海洋、天空進行不斷區隔、分割和占領的歷史,在此過程中,形成了各種的契約、規則和政治法權。遺憾的是施密特沒有看到我們的大灣區,否則一定會修正他的理論。大灣區幾乎是一個“并置式”的空間,換句話說,它幾乎同時對大地、海洋和天空進行了新的“歸置”,如果這么說還有點含糊的話,也許可以舉一個象征性之物——港珠澳大橋——為例,這一大橋同時占有了陸地、海洋和天空。在這個意義上,港珠澳大橋幾乎就是“大灣區”作為全新的現代空間的形象代言。它超越了施密特的“陸地——海洋——天空”的現代線性發展軌跡,而是同時將這三者結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全新的裝置——在這個意義上,這里面確實有一種“新時代性”。我們也可以進一步說,“大灣區”是一個試圖融合不同的社會文化形態(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經濟模式(自由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特色經濟)和主體訴求的“超空間”結構。這就是大灣區作為全新空間的“新時代性”。
這一全新的時代性和空間需要新的想象方式和書寫形態。我目前思考到有如下幾種新可能:第一,“大灣區”從語言的角度看主要是粵語區,同時又有英語和普通話,這幾種語言其實背后都有強大的歷史傳統和政治訴求,因此,如何在這三種語言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系?甚至,有沒有出現一種粵語經典文學的可能?并以此特殊性與世界文學對話。第二,“大灣區”是一個帶有強烈未來感的空間,這種未來感與新科技、新思維密切相關,因此,是否可以有一種“大灣區未來文學”或者“大灣區科幻文學”?第三,“大灣區”與更廣義上的南方構成什么關系?是不是可以將“大灣區文學”納入到一種更廣泛意義上的“新南方寫作”(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中去?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