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賀仲明:什么是理想的大灣區文學?
更新時間:2019-07-24 作者:賀仲明來源:廣東作家網
對于大灣區文學未來有什么樣的期待。希望在未來幾年,或者十幾年之后,大灣區文學會是個什么樣的形態?
首先,肯定是整體形態的形成。
形成多方面的交流:創作交流,文化交流。作家之間的交流,批評家、學者之間的交流。
在交流中,相互之間形成深入的批判意識、溝通意識和融合意識。要有批判,不是一團和氣,而是能夠深入到問題之中,客觀深入地交流。批判之上進行溝通和融合,求同存異,對問題的認識更為深入。
這些交流有一個重要基礎、前提,那就是站在一個共同的目標點上考慮問題——這個目標點,就是大灣區共同的文學繁榮,整體上的繁榮。
在多種交流中,文化的交流尤為重要。文化共同點是大灣區形成的基礎,所以,文化交流最為核心、重要。以之為核心,促進文學整體形態的形成。
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更多的共同興趣點。形成一個具有凝聚力的中心,而不是1+1+1,而是真正的等于1。具備真正的向心力,形成自覺的大灣區意識。每個作家把自己當作大灣區文學的一部分。
其次,多樣性中的共同個性。
允許多樣性存在。但是更需要形成共同性。最核心的是兩點:1、粵文化氣息。傳統、地域文化色彩;2、現代氣息。與大灣區整體經濟、文化形態一致。
從而以自己的特點,在全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中占有一席之地。就目前來說,無論是大灣區的哪一個部分,廣州、香港、澳門等地,在現代氣息、地域文化氣息等方面,各有特點,但是也各有缺失。
廣州文學來說,缺少現代性、對地域的超越,以及更高的關注和精神視野。
香港、澳門文學來說,缺少民族文化全局觀,缺乏對地域性的深度融合——地域性不只是外在地域,更是深層文化,民族文化的關聯。
如果互補,完全能夠形成顯著的創作特色,取得更高的文學成就。
第三,互補與互融。
特色不能夠丟掉,吸收對方的優點,放棄自己的弱點。
香港文學現代色彩較濃,廣州文學的民族根性較強,與大地、民族文化之間有更深的聯系。
這樣形成的特點應該是:1、開放性。不狹隘,而是豐富多樣;2、現代性。與大灣區的政治經濟環境相一致;3、獨特性。在全國文學中獨一無二。甚至在世界文學中也有顯著特色。
需要各方面努力的:
1、共同的文學活動。尋找三方都感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逐漸建立共同的、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文學評價標準。改變目前三方各自為政、標準各異的現狀。慢慢磨合。互相包容。2、文學期刊和文學出版界的豐富交流。特別是廣州的文學期刊,可以更多地刊登港澳文學作品。并且形成專欄。讓相互之間更多了解,改變目前相對來說比較封閉、隔膜的局面。
(作者為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