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陳培浩:當代文學視野中的大灣區文學
更新時間:2019-07-24 作者:陳培浩來源:廣東作家網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概念的提出乃是粵港澳大灣區這一經濟規劃概念推動的產物,其提出包含了這樣的預設:一個區域的經濟繁榮離不開文化所締結的認同共同體的助力。所以,大灣區文學不應是大灣區涵蓋的9+2城市群文學在量上的疊加,它需要有基于大灣區歷史、現實和未來而進行的內涵建構。
大灣區作為一個區域概念,超越于一般的行政區域概念,是一個跨行政區域的生產性概念。所謂生產性概念區別于一般的描述性概念,后者是針對現成的既存事實進行描摹和概括,而前者則是一種帶有前瞻性和建構性的概念,它在準確把握事物發展規律的前提下,創造性地催生尚未顯形的事物。作為一個生產性概念,借助“大灣區文學”這一概念的瞭望鏡,可能為中國當代文學提供一些嶄新的可能性。討論大灣區文學,應更深層次觸及未來人類精神生活的內在難題。我認為“大灣區文學”將為“當代文學”提供以下獨特的文學經驗:
其一是獨特的“新城市文學”經驗。大灣區不是一般的城市群,而是最具高新科技含量的城市群。所以,大灣區貢獻的城市文學經驗,是一種帶著未來性的的新城市經驗。只有從“新城市文學”視野來提煉大灣區的文學經驗,方能彰顯其獨特性。當代中國社會和文學正在發生嶄新轉型,科技使人類的生活及賴以信仰的價值話語正在發生巨大變化。以深圳為代表的大灣區匯聚了中國最多的高新科技公司,科技新變與人類未來生活的可能性,這些經驗既是人類未來將共同面對,并正引起熱議的話題,也是最具“大灣區性”的文學經驗。
其二是高速城市化過程中獨特的中國新工人文學經驗。作為大灣區重要組成部分的東莞、深圳、佛山等廣大珠三角地區在新世紀以來高速的發展中,催生了與之匹配的新工人文學經驗。這是在世界文學視野中最具辨析度的中國文學經驗。而最具獨特性的新工人經驗顯然來自于大灣區。
其三是中西文化碰撞、交匯下中國與世界文學經驗的融合樣本。大灣區必然追求一種具有自主性的文化,但大灣區也堅持一種具有開放性的文化襟懷。大灣區與其他區域不同就在于它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橋頭堡。“灣區”的天然屬性就是開放和創造。“大灣區”是一個面向未來、面向創造而做出的規劃,所以敢于在融合中創造便是大灣區文化的內在基因。“大灣區文學”這一必須以實踐來充實的概念,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在召喚恰在于,有效地建立一種自我與他者、本土與世界的平衡和循環。
某種意義上,“大灣區文學”還為所有參與者提出了一個深刻而艱難的價值命題,即文學如何在全球化時代擔負起民族國家這一共同體的建設任務。全球化、地球村的時代,文學如何在具有多種文化類型和多元社會制度的區域中建構其一種勾連你我他的身份認同,這可能是這個概念更深層的使命。
(作者為韓山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