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南方網 |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在穗開幕
更新時間:2019-07-10 作者:徐子茗、劉奕伶來源:南方網
7月6日,由廣東省委宣傳部指導、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于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正式啟動。該文學周以“大灣區大融合,新時代新經典”為主題,是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之一,旨在通過發揮粵港澳語言相通、文脈相親的優勢,進一步推動粵港澳文學界融合發展,形成團結和諧、合作共贏的大灣區文學生態。
啟動當天,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培忠宣讀了成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倡議書。在粵港澳三地及全國各地的文學名家、專家學者見證之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正式簽約成立。
在隨后召開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上,與會嘉賓各抒己見,圍繞如何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世界級城市群文學發展的“灣區典范”,如何充分挖掘梳理大灣區文學傳統與資源,實現守正創新,進一步促進大灣區重大題材文學創作等話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邱華棟表示,嶺南文學源遠流長,名家輩出,港澳文學匯通中西、雅俗并包。粵港澳三地無論是文化、歷史和未來發展的容量和質量,都各具特色。邱華棟說:“文藝是時代變遷與社會變革的先導。粵港澳三地文學界應把握歷史機遇,葆有文學初心,直面當代中國最重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匯聚三地的創新智慧,從大灣區建設的偉大創造中發現創作的主題、捕捉創新的靈感,以全球化視野來構想大灣區文學與文化的未來發展。”
共融共享是灣區文學發展必然趨勢
“以文學聯盟的成立為標志,粵港澳文學界的合作和發展將掀開新的篇章”,廣東省作協主席蔣述卓在致辭中表示,粵港澳地域毗鄰相通,文化同根同源,互聯互通是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合作的天然屬性,共融共享又是大灣區文學發展的必然趨勢。
邱華棟認為:“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養一方文學。長期以來,粵港澳大灣區形成了具有包容開放、多元共生的文化性格和開放進取的人文精神,也為文學發展奠定了獨特的文化優勢。”
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表示,香港是國際文化窗口,也是中西文化交匯之地,資訊發達,但是發表園地比較小,相信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的成立,香港文學將更好地融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進行整合發展。“大灣區的文藝資源豐富,如果文藝社團和刊物整合成互動的平臺,必將活躍文藝創作與交流”,潘耀明說。
“粵語圈中有句話,叫:廣州城、香港地、澳門街。澳門在粵港澳大灣區中是個具有獨特歷史文化的小城。” 澳門筆會理事長湯梅笑表示,“我們樂于看到聯盟協議提出的‘鼓勵不同流派、不同風格、不同觀念之間的切磋借鑒,激勵個性化創作和原創性探索’的倡議,展現粵港澳文學個性,一道致力于構建大灣區文學圈。”
以文學作品講好灣區故事
面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重大歷史機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界應該如何更好地發揮自身作用?邱華棟認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文學需要主動找準定位:對內要構筑灣區精神、凝魂聚氣;對外要講好灣區故事、塑造灣區形象。
“文學是世界語言。盡管世界各國歷史文化宗教不同,通過文化交流與合作,卻能產生共同語言、增強相互信任、加深彼此感情。”邱華棟向粵港澳大灣區作家發出倡議,“作為當代作家,應該找準東西方價值觀的契合點,找準灣區人民與世界人民的情感共鳴點,把灣區實踐、灣區創造轉化為精彩的灣區故事、豐滿的藝術形象,創作面向世界的文學作品。”
中國作協創聯部主任彭學明建議,要充分利用粵港澳大灣區的國際化優勢,向全世界傳播大灣區文化和中國文化,講好大灣區故事和中國故事,三地文化抱團協作,更有利于大灣區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和繁榮。
澳門基金會主席吳志良也對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的成立充滿信心。他表示,粵港澳文學不僅可以在交流合作中快速發展,促進大灣區文化共同體的建設,還可以成為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先鋒隊,以灣區巨變彰顯中國魅力,以灣區故事折射中國故事,為擴大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貢獻力量。
讓灣區成為中國文學對外傳播的先行區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成立后的發展目標是,將大灣區建設成為國際文學版圖中璀璨奪目的區域板塊,締造成世界級城市群文學發展的“灣區典范”。為此,與會專家學者積極獻言獻策。
蔣述卓提出,應在不斷的探索和突破中,建立一套較為先進、良性運轉的大灣區文學合作發展機制,形成適應經濟環境的健康文學氛圍,為打造“文學灣區”,走出一條超越常規的發展路徑,努力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中國文學對外傳播的先行區。
作為香港文學代表,潘耀明呼吁建立大灣區文學館,這對于展示大灣區文學創作、評論、研究等方面的成果,以及相關資料整理,都有很大的幫助。香港作家聯會副會長周蜜蜜提出,希望大灣區文學聯盟“能有計劃、有規模、有深度地進行嶺南文化文學藝術各種不同形式的考察以及交流,與大灣區內外的廣大讀者群分享,更希望以后讓文學史的敘述、文學的閱讀和文學批評跨越行政區劃,容納新角度和新活力,逐漸形成嶄新的文化空間”。
會上,深圳、珠海、佛山、中山等地作家協會的負責人也介紹了近年來我省各地文學建設的成績和經驗。深圳市作協主席李蘭妮建議,通過大灣區各個城市輪值承辦大灣區文學發展峰會等形式,探索建立大灣區文學合作長效機制,加強粵港澳文學交流聯動。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山市政協主席丘樹宏提出,以孫中山文化等大灣區共同的人文價值鏈,來安排部署大灣區文學的融合和發展,推動“人文灣區”建設的協同發展。
另悉,本次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將從6日持續至10日。未來幾天還將舉行“粵港澳作家進校園、進企業、進圖書館”、粵港澳作家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采風等活動。
■知多點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共同講好灣區故事 打造世界級“文學灣區”典范
?合作機制
記者獲悉,正式簽約成立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為開放式、協作性、創新性的民間文學組織,設立常務委員會和聯席會議。其中,常務委員會由廣東省作家協會、香港作家聯會、澳門筆會組成,負責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融合發展統籌規劃。
聯席會議由廣東省作家協會、香港作家聯會、澳門筆會、澳門二龍喉詩友會、澳門別有天詩社以及廣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東莞、惠州、江門、肇慶市作家協會組成。
聯盟成立后,由廣東省作家協會、香港作家聯會、澳門筆會主要負責人輪流擔任召集人,承辦、組織實施相關項目。澳門基金會作為支持單位,參加聯盟文學活動。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辦公室設在廣東省作家協會組織聯絡部,承擔聯席會議日常工作。
?合作內容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聯盟將圍繞灣區文學發展,推動一系列系統“工程”,其中包括“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名家造就工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精品工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互動工程”“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傳播工程”等。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名家造就工程”旨在建設德才兼備、結構合理、體裁齊全、規模宏大的文學骨干隊伍,為灣區人文建設發揮文學名家輻射帶動作用;“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精品工程”將重點扶持大灣區題材創作,策劃大灣區創作題庫,引導廣大作家聚焦粵港澳大灣區,深挖大灣區文學創作題材“富礦”,加快催生一批現實和歷史重大題材精品力作。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互動工程”意在充分發揮粵港澳地域相近、血脈相連的優勢,通過粵港澳作家互訪交流、主題采風、社區活動等多種形式,積極探索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有效途徑,加快文學與科技、互聯網、文化創意相關產業深度融合。
此外,聯盟還將充分發揮大灣區中西文化長期交匯共存等綜合優勢,實施“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傳播工程”,建設廣東文學館,推動國際華文文學及“海絲”文學的交流合作,不斷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圈的影響力。
統籌:郭珊
南方網全媒體記者 徐子茗 劉奕伶 見習記者 覃毅 實習生 劉嘉猷
攝影:萬穩龍 王俊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