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首頁 > 自定義類別 >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 > 名家進社區
賀仲明
更新時間:2019-07-03 來源:廣東作家網
個人簡介:文學博士,暨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新文學學會副會長,《新文學評論》副主編。入選教育部2006年度“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廣東省“珠江學者”特聘教授。已出版學術著作《中國心像——20世紀末作家文化心態考察》《一種文學與一個階層——中國新文學與農民關系研究》等,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讀書》等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主要研究領域:1、20世紀中國鄉土小說;2、中國現代文學思潮;3、中國當代文學批評。
講座主題:文學意義的當代嬗變與我們的必要應對
地 ?點: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時 ?間:7月7日下午14:30-17:30
主持人:鄭小瓊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系列活動走進校園
賀仲明到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開講
“文學不會消亡,在高科技時代,文學體現了更多的個人意義。”7月7日下午,暨南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賀仲明到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作了《高科技時代的文學意義》的講座。這是由廣東省作家協會主辦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系列活動——“粵港澳作家進校園、進企業、進圖書館”活動的其中一場。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廣東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廣東金融學院等高校450多名師生聆聽了講座。
賀仲明表示,提出文學有什么意義的問題,這是從事與文學相關工作的人都會遇到的問題,自己從讀碩士研究生到讀博士研究生都一直懷有這個疑問,也一直都在思考這個問題。他指出,上世紀五十年代文學具有崇高的地位。那時候,學文學或從事與文學有關的工作都被人們尊重。文學應該從中心轉到邊緣,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最近幾十年文學的地位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學的邊界正在模糊。以前文學都是紙質出版作品,但是現在網絡文學興起。另外,各種自媒體的興起也大大減少了人們對紙質作品的閱讀,所以文學的影響力相應地被縮小了。
賀仲明指出,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學也受過類似的沖擊,當時電視電影這類圖像藝術發展興盛,以文字為載體的文學顯得衰微。但是文學會消亡嗎?文學的意義又在哪里呢?他認為,網絡文學只能算是一種潮流,而我們真正應該閱讀的是那些經典書籍。因為真正好的文學作品應該是對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深刻關注,而不只是單純的為了消遣娛樂。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讓讀者感受到希望,可以增加他們對世界的感知,可以從書中窺得更大的世界。
賀仲明建議大學生學習文學最重要的是要閱讀。他認為,多讀書、會讀書是當代大學生最應該具備的能力,品讀經典和廣泛閱讀能夠培養我們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思維能力。閱讀過程中不僅要做筆記,還要思考。讀一本書,就應該有自己的見解,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以此來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鍛煉我們的思維能力和概括能力,這對我們的學習非常有幫助。
講座上,賀仲明深入淺出博古論今,闡述了文學在古代側重于“觀群怨”的社會意義,舉例說明了當下高科技迅猛發展,我們的生活發生了變化,文學在現代意義更側重于“興”的個人意義,也就是說,新時代的文學更側重于表達個體內心的需求。在高科技時代,文學會不會消亡?他認為“文學是一種獨特語言藝術,其審美感需要讀者的參與,獨立性更強,是其他藝術形式所不具備的,所以文學不會消亡。”他還指出,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只是在發表載體上的差異,能否稱為文學重點是看文章質量。
將近2個小時的講座,圖書館報告廳座無虛席,邊道上席地坐滿了學生。講座中,同學們認真做筆記,掌聲陣陣。(柯曉穎 謝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