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報告文學《肝膽兩昆侖:劉琴西、劉爾崧兄弟的紅色傳奇》推介會舉行
更新時間:2019-06-17 來源:青年作家
2019年6月15日,謝友義報告文學《肝膽兩昆侖:劉琴西、劉爾崧兄弟的紅色傳奇》推介會在廣東省作家協會“嶺南文學空間”隆重舉行。
羊城晚報出版社出版發行《肝膽兩昆侖》
為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劉爾崧誕辰120周年,長篇報告文學作品《肝膽兩昆侖:劉琴西、劉爾崧兄弟的紅色傳奇》應運而生。它由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青創委副主任、廣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謝友義耗時兩年精心創作而成。該作品的主角劉爾崧、劉琴西兄弟是偉大的革命先烈,其中,劉琴西是中國最早的紅色政權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紫金“四二六”暴動總指揮;劉爾崧是中國共產黨建黨初期最早一批黨員之一、中國工人運動領袖。目前,該作品已在中國作家協會《中國作家》雜志(總第619期)刊發,并由羊城晚報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中國作家協會報告文學創作委員會主任何建明專門為推介會召開致電祝賀。同時,他再次表示,“廣東文學要做強省,須要加強報告文學。廣東報告文學要強大,須貼近現實,書寫底層,歌頌人民不動搖”,謝友義的《肝膽兩昆侖:劉琴西、劉爾崧兄弟的紅色傳奇》正是這樣的佳作,值得推介。
推介會現場,80余名老中青三代作家、文友濟濟一堂,就謝友義《肝膽兩昆侖:劉琴西、劉爾崧兄弟的紅色傳奇》(簡稱《肝膽兩昆侖》)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展開了一場氣氛熱烈、活潑的討論。
廣東省作家協會創研部主任謝石南
受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主要領導的委托,省作協創研部主任謝石南到會祝賀,并代表省作協講話。他認為,廣東是一個文學大省,每年都會有一批優秀的文學作品問世,而謝友義的報告文學《肝膽兩昆侖》的問世,進一步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廣東紅色紀實重大歷史題材報告文學創作重要的新收獲。他期盼廣大作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力推進重大現實題材和重大歷史題材文學創作,著力推出更多更好的精品力作,為實現廣東文學異軍突起作出新的貢獻!
羊城晚報出版社副總編譚建強
羊城晚報出版社副總編輯譚建強分享了這本書的出版歷程。他講道,《肝膽兩昆侖》一書就像是自己十月懷胎生產的孩子,是該社重點題材作品,首印5000冊,預計即將需要再版加印。他透露,這部書已申報納入相關重點扶持項目,近日還將在羊城晚報重磅連載,并擬在7月底盛大開啟的全國書博會上進一步推向全國。
一級作家、廣東省作家協會原黨組副書記王俊康
文學創作一級、廣東省作家協會原黨組副書記王俊康深情表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廣大作家肩負著文學的重任、歷史的使命,從謝友義作品的字里行間,恰好可以體會到“忠烈”“擔當”,劉氏兄弟在黨旗下的莊嚴宣誓使人熱淚盈眶。他指出,報告文學既要講究真實客觀,也要賦予一定的情感,《肝膽兩昆侖》正把握好了這點,希望發揮作家智慧,作品能進一步成為一部紅色經典。
一級作家、廣東省文學院原副院長沈仁康
文學創作一級、廣東省文學院原副院長沈仁康更是以“報告文學是先有報告還是先有文學”敞開話題。他強調文學之路應當具有大無畏的精神,而文學的最本質特征是要調動文學元素,查詢大量資料,使內容更加生動,渾然一體,這不但體現了作者的精神世界,也體現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文學評論家、廣東省作協原創研部主任游焜炳
廣東省作協原創研部主任、研究員游焜炳認為報告文學應不拘泥于史料的約束,也應適當開展一定想象的空間,但應合情合理,緊貼歷史,這樣才能使文學作品提升一定的高度。
《肝膽兩昆侖》作者謝友義
在推介會中,謝友義與讀者進行面對面交流,講述了中國革命先驅的奮斗史,并以自身走訪調查以及查閱大量文獻的經歷還原出了一個時代的特征,同時呈現出了一個具有紅色傳奇的時代記憶。據作者講述,自身在創作過程中歷經坎坷,史料的尋找和查核極其不易,尤其得益于劉琴西的兒子——86歲高齡的劉乃超同志的直接幫助;又在當地文史部門的支持下,數易其稿,用詞用語歷經多番斟酌、校正,以做到客觀地還原那段歷史,再現人物的生平原貌。作為紫金本地人,作者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對當地的歷史、傳說也都作了詳細、嚴謹的采訪和考證,使得書稿更加充實和嚴謹,按照黨內對劉爾崧、劉琴西二人的歷史定論,以此為基點展開的紀實文學創作。
據悉,長篇報告文學《肝膽兩昆侖——劉琴西、劉爾崧兄弟的紅色傳奇》以劉爾崧、劉琴西兄弟倆“一門雙烈”革命生涯為主線,抒寫了早期共產黨人舍生入死,為革命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事跡,忠于史實,忠于人物原型,情節生動,人物豐滿,讀來令人激情澎湃、感動至深,更能體會到當今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是獻給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作品。全文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劉琴西:中國最早的紅色政權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之一》,下篇為《劉爾崧:中國工人運動的先驅》,分別圍繞兩兄弟的生平、革命經歷展開敘事,將兩兄弟的主要事跡分開來寫,又在各自的部分有所交叉,顯得主次分明、邏輯清晰,力求詳細地再現二位革命先驅的英雄歲月。作者在寫作中忠于史實和文獻,引入大量的材料,遣詞用字謹慎,并無夸飾和拔高。該書不同于一般的報告文學作品,它不以故事情節取勝、不以獵奇博人眼球,而是一部嚴肅的個人革命史、一首蕩氣回腸的英雄史詩,具有深刻的革命教育意義,即便語言平實如話,也絲毫不影響文本自身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