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野松:年輕智者的典雅之詩
——讀趙目珍詩集《外物》
更新時間:2019-04-26 作者:野松來源: 云山鳳鳴
趙目珍,是我十多年前在第三條道路詩歌論壇上認識的年輕詩人朋友,其時所用筆名“北殘”。當時,我已覺他雖年少但已詩才顯溢。十分有幸和有緣的是,比他年長了整整一輪的我與他在2007年,一同獲得“第三條道路”八年詩歌寫作“新銳”獎。然而,直到去年(2016年)10月,我們在華南理工大學參加廣東省文藝評論骨干培訓班學習時才首次見面,我才知道年輕而溫文爾雅的他已就職于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是中國古典文學博士,副教授,除寫詩之外,更擅詩歌批評。因詩而結緣的相識相見,于我是十分珍惜的。今年7月,獲其惠寄詩集《外物》一冊,我便于閑余之時一一翻閱。當全部閱讀完后,我十分驚訝,詩集里根植傳統,表現當代的詩作充滿著智者的哲思,詩與思的融合十分自然,更難以置信的是,這些典雅之詩竟都寫就于他33歲之前(這部詩集出版于2014年,其時詩人才33歲)。
智者,竊以為,乃具學識有智慧常思考之人也。故而,智者必淡定,必從容,必平和,必溫厚,必高遠。詩人趙目珍就是我心目中這樣的智者,其雖仍處熱血沸騰的年齡,但因有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儒道思想等學養的積淀,而能立于高處,看云起處水盡頭,悟出常人所無或雖有而未能道之理,并以形象之妙言詩化之。因而,他詩集144首詩作中,有“大音希”之思,有“外物”之慨,有“小人物”之懷,有“故鄉在北”之戀(即詩分四輯),優雅之中顯深沉,高蹈之外見憂思,淡定、從容、平和、溫厚、高遠已成其特有的詩風,而又每每以小我表現大我,由個我體現眾我,將時代性寄于短章精制,將悲憫情懷寓于韻味詩行,而贏得閱者的共鳴。
詩集中的許多詩作,特別是《大音希》這一輯里的詩作,因有智者之思,而顯厚重,顯開闊,顯淡雅,亦顯空靈。在他的《歌,或者哭》一詩中,表現了詩人作為現代學人心隨自然,超然物外,但又對獨立人格的執著追尋和自我塑造:“我的內心就是我天下的大勢/任何歷史的寫作都是矯揉造作/我只愿意往開闊處去,往無限處去/在歷史的空白處/歌,或者哭/我只尊重我自然的選擇”。而《外物》一詩,竊以為雖不能完全代表這部詩集的整體水平,但卻能在短短的九行詩句里,將智者超然灑脫,唯期一切順其自然的心志,亦即生命觀、宇宙觀等形象而有力地表現了出來:
不言而喻,事物的力量
時時都在進行閃耀
看得見的,看不見的
擊穿,暗涌,或者突然襲來
它們按部就班
?
沒有誰渴望
時時重復組合嶄新的宇宙
我們只期待
太陽能夠每天照常升起
在短短的九行詩中,詩人已將《莊子﹒外物》所言的外在事物不可能有個定準,一切順應自然、依其本性,不矯飾,不操持,最終達至“遺物而忘我,得意而忘言”境界的蘊含,以及自己通過對現實的觀察、對人生的內省而得的覺悟,均有效地詩化了出來。作者的自然觀在《外物》這一輯詩作中,得到了最大化的詩意拓展和詩意延伸。由是,我得出了如此或會讓人嘲笑的結論,那就是:閱讀好詩,既可享受詩美,又可品味人生,更可悟道。
我發現,在《外物》這一輯詩作中,年輕的趙目珍多次抒寫秋天,如《迂回的秋天》、《不可索解的秋天》、《晚秋》,如《秋天的痕跡》、《秋風對》,如《在秋天》、《秋風被一條河流帶走》,如《透紅的秋天》、《秋風吹過的夜晚》,等等。這是否秋天的冷靜、沉著,與詩人的秉性,即過早的少年老成,智者的成熟心態有關?在這些知性智慧與詩性智慧自然融合的詩作中,我讀出了年輕詩人內心的哀傷、疼痛、糾結和掙扎。幸而,他充滿思辨色彩的詩篇,并不因這些哀傷、疼痛、糾結和掙扎,而讓詩意受到減損,反因最終的平靜、寧和、致遠之思,而令這些詩作更具一種穿透力。
詩人表現中國當代年輕眾生相,對平淡庸常的生活既靜謐又不安分,既不安分又靜謐,既滿足又充滿期盼的《小人物》這一輯詩歌,以及表現他身在南方大都市,卻時刻放舍不下的鄉土之戀的《故鄉在北》這一輯詩歌,都有許多寫得十分感人的詩篇。在這兩輯詩作里,雖然感性的成分多了一些,但知性思考的光芒仍然閃爍躍蕩于他碎心營造的意象之中。如他的《故鄉的寓言》,就既感性又知性,既知性又感性:“我的故鄉有一棵常青樹/那是母親不朽的寓言”,“我的幻想是/做一個故鄉持燈的守護/讓年老與憂傷永不到來”。
讀趙目珍的詩集,感覺他詩歌的最大特點是用詞典雅、凝練、精致。南朝齊末梁初劉勰于《文心雕龍·體性》中云:“典雅者,鎔式經誥,方軌儒門者也。”意思是說,典雅的,以經典著作為范式,與儒家同一軌轍。而我于此所指的,是趙目珍因富于學養而在創作詩歌時,語言的運用,意境的營造,情感的抒發,深受古典文學尤其是傳統古典詩詞的影響,將現代學人關注現實的情懷詩意地表現出來,高雅而不淺俗,精致而有蘊含,凝練而又意長。應該說,他的詩歌寫作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取得了一種較為融和的平衡,甚至可以說是較為完美的結合。諸如:“有史以來,無數影子在歷史里行走/山河依舊,風景不殊/風把帝王將相吹上了天/將小人物破”(《有史以來》);“五百年后。是誰?又憶起華鐙雕鞍。/封侯的酒徒,再一次將朝廷灌醉。/你終于,也勘破人生的仕宦。/鏡湖的波濤,拍打著遙遠。你八尺的輕舟,三扇低篷,占斷了蘋洲數里煙川”(《漁父》);“抱關擊柝者,終日里/然然,可可/卷婁者,有膻行/形勞不堪,猶然不舍//其實,茍然殘喘著抱殘守缺/尚不如來一闋抱柱悲歌”(《達生》)。他的《三更記:致上海》,在我與物、物與我,實與虛、虛與實之間的抒寫,現代語言與古典語言的混合使用出神入化,尤其值得稱善的是,他演繹上海的現代繁華,亦莊亦諧,儒雅中顯活潑,活潑中顯儒雅:“三更半夜,我致虛極,守靜篤/我希望與大上海呼吸成一個節奏”,“抵達黃浦江畔,我孤枕成眠/不能入夢的請快來入夢/三更半夜涼初透,大上海/我獨上高樓,望盡繁華路”。他的《故鄉在北》,也同樣體現了這種詩寫風格。他的《在長江之外思念黃鶴樓》、《隱喻》、《西湖記》、《致李賀》、《懷念李白》、《楚魂》諸詩,在遣詞用句上,更為古雅;在想象延展、詩境營造上,多從古意入手,再植入現代思維與意蘊。詩人在這些詩里懷古慨今,既有對歷史,對古代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的唱詠,又有自己情懷心跡的詩意表現,沉穩,莊重,厚實,已初具大家風范。
縱觀這部詩集里的詩歌,均為短章精制,大多數詩作都具有言盡而意未止的特點。可見年輕詩人趙目珍的詩歌寫作已具蘊釀烹煉之功。他的不少詩作,如他的僅有八行的《壯烈》,僅有四句的《谷倉》,均讓人讀后頗覺弦外有音,味外有味。宋人包恢在《答曾子華論詩》(《敞帚稿略》卷二)云:“古人于詩不茍作,不多作。而或一詩之出,必極天下之至精,狀理則理趣渾然,狀情則事情昭然,狀物則物態宛然,有窮智極力之所不能到者,猶造化自然之聲也”。我想,詩人趙目珍詩歌寫作法承傳統,其創作態度是十分嚴謹的,是追求法度追求規矩的,希望他不斷向南宋詩論家嚴羽于《滄浪詩話》所言學詩中的第三節境界(“及其透徹,則七縱八橫,信手拈來,頭頭是道矣”)推進,而能達至這第三節境界,則其詩成后便如上引包恢所言之“猶造化自然之聲也”。
當代著名詩人鄭敏在今年接受叢子鈺采訪時說:“其實所有的創新都是從保守中走出來的,保守是土壤,沒有土壤,何來青苗?故此‘新保守’就是給傳統以新的闡釋,以使土壤獲得新的營養,以便培植出新的文化青苗。”(見2017年第89期《文藝報》)作為一名“80”后詩人,趙目珍不去趕赴“泛口語詩”寫作的潮流,不去爭搶各種“流派”中的排名和位置,而堅持獨立個性寫作,固守傳統,在固守傳統中創新,自成典雅的詩寫風格,這不能不說是中國新世紀詩壇的一道小小風景。盡管趙目珍的大多數詩作都寫得不錯,挺有韻味,但也有一些詩作略嫌稚嫩單薄,詩思展開得不夠遼闊,而致詩意不足,詩境不深。既然詩人當前對于詩歌的寫作,比較傾向于美與思的融合,那就不畏窮途,堅持詩歌寫作的本真性,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繼續不斷拓展自己的詩思,不斷創作出更多優秀詩篇吧!
清人薛雪于《一瓢詩話》中云:“評詩論文、品題人物,皆非美事,亦非易事。倘不能洞悉其優劣,且就好處一邊說,慎勿率意雌黃”。故我為避免“就好處一邊說”而“率意雌黃”,乃于業余閑暇之時深讀深研趙目珍的詩作,洞悉其優劣,而得上述之見也。
2017年10月5日
詩人簡介
趙目珍,男,1981年生,山東鄆城人,曾用筆名北殘,華中師范大學文學博士,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詩文見諸《詩刊》《星星》《揚子江詩刊》《詩歌月刊》等。
評者簡介
野松(原名楊志明),系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鶴山市文聯兼職副主席,詩人,詩歌評論家,已在各種刊物、報紙、選集發表了大量詩歌作品和詩歌評論文章。曾出版詩集《愛的弦音》、《歌唱和自白》、《大地行吟》和詩歌評論集《神州詩意的燈輝》,曾獲第三條道路詩歌寫作新銳獎,在第六屆珠江國際詩歌節——尋找五邑詩人評選活動中榮獲“五邑詩人”原創成就獎。堅持詩歌寫作已30多年,堅持用內心對美善的向往和追求來與物化的世俗保持一定的距離,堅持用充滿激情的詩歌來對抗生存的錯誤和憂傷,堅持通過詩歌來保持靈魂的高蹈。詩觀:外觀世相,內審靈魂,發而抒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