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許鋒:出題記 ?
更新時間:2019-04-25 來源:人民日報
不遠處是一條河流,叫流溪河。
我站在陽臺上,望著波光粼粼的河面,下意識地想拍攝,可是,沒有手機,也沒有照相機。來到這里的第一時間,我們的手機被統一存放于保險柜中,由專人保管。房間里沒有網絡。正是午后,如此“與世隔絕”的生活,讓我瞬間產生百無聊賴的感覺。我呆呆地望了一會兒河水,下樓,沿著住處,走近流溪河。
流溪河是一條流域達兩千三百平方公里的河流,從北到南,起于廣州從化,經珠江三角洲入海。眼前的河面,碧綠澄澈,小魚在水里歡快地游弋,水面,泛起陣陣漣漪。河的對岸群山連綿,山外有山,但遠山不遠,近山不近。山上樹木蔥蘢,一片蒼翠。山的上空,云蒸霞蔚。
青山綠水間,白鷺優雅地飛翔;小鳥們嚶嚶嗈嗈、啁啁啾啾地叫著,聲音此起彼伏。
柵欄以及圍墻阻隔了我的腳步。我在里頭,河在外頭。
下午,我拿到了一套高中語文教材。看到書的封面,我想到了女兒,幾年前,她讀高中時用的就是這套教材,我看過很多遍。我坐在陽臺上,在午后暖陽的流瀉下細細翻閱,從第一冊到第五冊。一篇篇熟悉的課文:《華羅庚》《我與地壇》《沙田山居》《這思考的窯洞》;一位位先賢智者:孔子、司馬遷、屈原、杜甫……
迎上去,與他們的心靈進行對話。
我想到諸葛亮。杜甫的《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贊頌的正是千古名相諸葛亮的豐功偉績。我想到霍金,他有殘疾的身體,卻把芳香留給世界……
我來到這里的任務,是出題。
“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我看來,語文,考的是精神,考的是智慧,考的是素養。
梁衡《這思考的窯洞》成為“現代文閱讀”的候選篇目。我想讓青年知道,“延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斗爭的心臟,是艱苦歲月的代名詞。”我想讓青年知道,在“當年邊區敵偽封鎖,無衣無食,每天都在流血犧牲,每天都十萬火急”的情勢下,毛澤東同志是如何奮筆疾書,不斷思考中國的未來。我想讓青年知道,新中國所取得輝煌的成就正是建立在無數革命者矢志不移和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基礎上。
作文,是語文考試中的重要一題。從某種程度上說,作文也在考驗如何做人。我在想,所謂“特立獨行”的“〇〇后”一代,進入大學之后,是不是首先得學著與人相處?
我想起前不久舉行的全國兩會上,職業教育與技能人才培養備受關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
我想起我的父親。他曾經在農村參加勞動,后來參軍入伍,在部隊鍛煉,1970年8月,被組織推薦上軍醫大,人生由此改變。
我想起我的叔叔。他在艱苦的環境下不棄書本,1978年3月,成為國家恢復高考后第一批大學生,人生也由此而改變。
我想起自己。以中年之齡,進入武漢大學讀書,在百年學府中浸染,我的人生,也由此而改變。
社會中,無數人,都在通過教育改變著人生前行的方向。
而正是偉大的前進的中國,讓事關民族興旺、人民福祉和國家未來的教育惠及千家萬戶。
我仿佛看到,一張張黝黑的面孔,一道道堅毅的目光,一雙雙磨出老繭的手,成為大學校園里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可我擔心,懵懵懂懂、未經世事的“〇〇后”一代,該如何面對這道風景線?是在心中豎起一道牢不可破的籬笆墻,還是與人為善,保持一顆謙卑之心,與閱歷豐富的大齡同學和諧共處?當兩者在生活習慣、語言習慣、消費習慣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發生碰撞與摩擦時,他們該如何“進退”?
于是,《我的大齡同學》作文題目,呼之欲出。
我不知道他們能不能回答,能夠做出怎樣的回答。
山雨說來就來。噼里啪啦的雨點戰鼓般砸著芭蕉,砸著梧桐。暴雨籠罩了草木扶疏的春天,小小的陽臺如簾如瀑。
雨后,我又站在陽臺上,望著流溪河。山色空蒙,水光瀲滟。我貪婪地呼吸著清新的空氣中流淌著的芳草與桂樹的氣息。那些隱遁的鳥兒,不知又從哪里冒出來,在一棵棵樹間探頭探腦,嘰嘰喳喳,或者振翅飛翔,抖落一身的水點。
周六上午九點,考生進入考場。下午三點,我看到他們的答卷。
一個青年寫道:
你好,我的大齡同學。比起你們,我們年齡尚小,想法幼稚,但請你們不要輕視我們。在課堂上我們是同學,在生活中,我們是朋友……你們喜歡爬山,我們愿意和你們一起;我們喜歡騎行,你們也可以加入我們……你們既然選擇歸來,歸來仍是少男少女。
我禁不住潸然淚下。這樣的文字讓我感動不已。我不禁想,如果不是國家高職院校自主招生政策的施行,他可能沒有機會上大學。
無數個他,他們,借助國家提供的機會,通過職業院校和職業教育工作者的悉心培養,獲得將來從業良好的職業道德、豐富的知識、高超的技能,走上社會之后能夠賺錢養家,能夠反哺社會,甚至,可能成為大國之工匠。
麗日已經劃開灰蒙蒙的天,我看見,一道彩虹正橫亙于流溪河上。
原載2019年4月20日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