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賴松萬 :方寸之間能量綿綿
——讀廖洪玉小小說集《風中的瓶子》
更新時間:2019-04-23 作者:賴松萬 來源:廣東作家網
中山作家廖洪玉的小小說集《風中的瓶子》放在桌面許久,有空我就讀,一些碎片化的時間都進入了她的小小說世界。作者是一位80后設計師,在她設計的小小說國度里,總能感受到綿綿向上的力量。
作者喜歡寫很細微的事,卻在細微處見精神。《為你點贊》寫的是公司同事之間在朋友圈點贊的小事,主人公王靜不滿公司飯堂的飯菜,拍了一個飯菜的照片發到朋友圈,寫上“誰來為我點個贊”,以圖為大家謀個福利,推動飯菜質量的改善。對于這種“挑刺”行為,居然沒有一個人為她點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公司鄧經理發的每一個朋友圈,大伙們都爭先恐后地點贊,唯獨王靜不給他點贊。令人覺得意外的是,王靜居然被提拔為計劃組組長了,理由是“一貫堅持原則,個性鮮明,能力出眾”。這時,王靜打開朋友圈,鄧經理發了一個:接受王靜同志提出的建議,對食堂飯菜進行了改革。王靜激動之余,第一次給鄧經理點了個贊。
小小說的篇幅短小,如何在有限的篇幅里設置曲折的情節,達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藝術效果,很考驗作者的智慧和心思。《為你點贊》曾發表在《故事會》,選材并不高大上,是公司里的一些瑣碎事,但恰恰是這些瑣碎事,反映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主人公王靜的性格很鮮明:富有正義感,不阿諛奉承,這一點在小小說中已經明確地寫了出來。更值得品味的是,文章著墨不算多的鄧經理,他的性格也在寥寥數筆中烘托出來:點贊者眾,他沒有飄飄然;不點贊者“挑刺”,他重視整改;不用奉承者,唯才是舉。作者的對比手法運用得十分嫻熟,例如:“挑刺”者無人點贊,公司領導點贊者眾;踏實干事者無心升官卻得到提拔,奉承者渴望提拔卻靠邊站;王靜一直不給鄧經理點贊,卻破例地給他點贊……情節起伏間,人物的品格躍然紙上,而文章暗藏著的“正直、務實”的價值取向也巧妙地展現在讀者面前,給人一股溫暖向上的力量。
同樣的溫暖和力量,在廖洪玉的其他作品中十分常見。《漸行漸遠木屐聲》,寫的是兩位女孩之間的故事,圍繞一雙木屐來展開。曉珍家窮,買不起一雙波鞋,她年邁的父親只能給她做了一雙木屐。她穿上這雙“咯嘰,咯嘰”作響的木屐走在校園里,同學們都投來奇異的目光,她羞愧得臉上發熱。有一天,她的同學蘭花卻說這雙木屐真漂亮,要用一雙波鞋跟她換這雙木屐。穿上那雙波鞋,曉珍心里充滿了快樂,這雙波鞋伴隨她多年的讀書時光。多年之后,曉珍參加工作了,父親也已去世三年,她突然收到一個快遞,是那雙木屐,那是她父親唯一的遺物。
相比之下,這篇文章的情節更顯簡單。作者用細膩的筆調勾勒出了主人公的心理。曉珍父親“按照曉珍穿的布鞋畫好尺寸,開鋸,刨、磨,一刀一刀細心地從鞋面到鞋底精雕細刻,整整用了三天三夜做好這雙精致的木屐”,曉珍穿上木屐走在校園里,“低著頭,臉上發熱,她知道,很多同學都向她投來奇異的目光,都望向她腳上的木屐……曉珍的頭一直低著,跟誰也不說一句話,她心里很亂”。這些生動的刻畫,讓讀者身臨其境,能夠與主人公感同身受,入戲感很強。
情節的波折在最后,多年之后蘭花寄來了那雙木屐,讀者豁然開朗,原來是當年蘭花用這個巧妙的方法給了窮女孩曉珍寶貴的勇氣和信心!這樣,那個戲份很少的女孩蘭花,瞬間就高大、溫暖起來。這股力量之所以感人,是因為她雪中送炭,更因為她潤物無聲。于無聲處聽驚雷,作者將這力量處理得潤物無聲,可見她匠心獨具、手法高超。
人間有真情。廖洪玉筆下的社會,是有溫度的;她寫世間百態,沒有蒼涼感,而總是伴隨著溫情。例如,《生活》寫的是一對一天下來沒三句話交流夫婦,丈夫意外出車禍了妻子不知道,丈夫也不主動告訴她。后來,妻子打電話問:“又出差了?”男人答:“在濱江醫院……”妻子就掛機了。沒想到的是,妻子默默地來了,問他:“怎么不早告訴我?”他答:“怕累著你了,只當出一趟差,過兩天就回家的。”兩人用淡淡的語氣對話,卻令人淚目。又如,《濃縮父愛的米粉》寫的是鄉下老父親給城里的女兒送米粉的故事。女兒留戀家鄉的米粉味道,在電話里跟父親說米線快吃完了,父親第二天一早就冒雨去給她米線。傍晚,父親來了。“父親一手提著裝滿米粉的蛇皮袋,一手提著裝滿雞蛋的塑料袋。他微駝著背,身子瑟瑟發抖,臉上也掛滿了疲憊。一輛舊摩托車停在他的身后。”作者用女性獨有的筆調描繪出的這幅情景,足以讓每一位讀者潸然淚下。說這是一篇小小說,我更愿意相信這是一篇真實的散文。
廖洪玉寫的真情,有同學之間的默默鼓勵,有夫妻之間的無言關心,有父親對女兒的如山父愛,也有女兒對母親的感恩和自立。《風中的瓶子》中的主人公真真是一個得了重病的女孩,是媽媽拾荒時撿來的女孩。媽媽為了給她籌十七萬元的手術費,不得已去賣血。真真拒絕了許先生給的十七萬元,決定發起眾籌。文章最后,她陪媽媽拾一次荒:“媽,我一定要讓你過上好日子。這是你最后一次拾荒。”大貨車開過,扔下一個礦泉水瓶,在風中翻滾。媽媽和真真開始了對瓶子的追趕。“風在不停地吹,瓶子在不停地滾,真真在不停地追呀追呀……”
媽媽的拾荒讓真真的生命得以延續,媽媽的賣血也是為了她的健康。此時,拾荒是人世間最大的善,因此真真也決定陪媽媽拾一次荒。結合此前她拒絕許先生給的十七萬元救命錢,文章呈現出的是媽媽和真真同樣的堅強、自立,以及在命運磨難面前的不低頭。風中的瓶子在翻滾,母女倆都一路追去,暗喻母女對困頓生活的不怨尤、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作者用藝術的手法結尾,畫面感十足,不點明主題,給讀者無限遐想,既意味悠長,又能量綿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