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弋鏵:一種理解后的白描
——《難得有你》創作談
更新時間:2019-04-22 來源:小說月報 弋鏵
有時候和文友們聊天,總會談到寫作帶給我們的是什么。
各人的經歷不同,就生成了個體迥異的經驗。對于我來說,寫作應該是我釋放獨立意識的出口。
現在是網絡時代,太多的事件,太多的熱點,吃瓜群眾潮來潮往,熱烈激情的評價,極端相左的意見,當時的激烈澎湃,總會隨著又一個熱點的來到,而煙消云散。
我覺得我好像是不同的,對某個我感興趣的熱點,我會持續下去,會深究其原因、過程,當事者的A面、B面,甚至C面、D面,會預測它的結果??傊?,這可能是我開始寫作后意識上的某種成熟,我不再是看看熱鬧的旁觀者,而是設身處地地代入其中,會對其有所思考,有所探究。這可能就是促成寫作的某種激情或者動力。人家的一個姿態,一句若有所思的定語,一截倏忽不明的關系,作為書寫者的自覺,我會把它變成一篇小說,虎頭,豬肚,豹尾,按自己的邏輯能力編排好,成為一篇可讀的,希望能引起讀者思考或者共鳴的小說。
這些年就是在這樣的自覺寫作中,完成了一篇又一篇的文章。在我的本職工作之余,凡俗的、焦慮的、枯燥的,可能明天的工作就是今天的重復,一個接一個的客戶,一個又一個的訂單,到交貨后的短暫松弛,卻在緊張著是否能持續下去的另一個客戶,另一個訂單,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卻在這些空隙中,喘息間,堅持著這樣一種寫作的愛好,自我思考的延續,我是真的樂在其中的。
在某幾段去溫哥華的日子里,其實每次待的時間最多也沒超過十五天,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契機,結識了幾個在此地定居的華人朋友,鮮活地感受到他們的談吐,他們的經歷,他們對自身身份的恍惚,他們在異國他鄉卻土生土長的孩子的成長,他們所碰到的窘事或者異于我們文化的碰撞經歷,他們隔著整整一個太平洋的浩瀚距離的,卻始終脫不去華人骨子里對根的認同和迷茫,莽撞卻只能求同存異的生存。
此篇小說,可能只是片面地探討一下他們的內心世界,也是我以他們生存狀態的旁觀者的視角,進行的某種趨于理解的白描。
感謝《小說月報》對《難得有你》的選載,感謝《湘江文藝》的馮祉艾對此篇的厚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