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馬忠:《湟川情》——連州文化的尋根
更新時間:2019-04-09 來源:廣東作家網
一個人的文學書寫一定與他生活過的環境和歷史背景息息相關。連州,作為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綿長。連州,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作家黃志超來說,是他回望不盡和終生詠嘆的主題。
讀完黃志超第二部散文集《湟川情》,感到他對文學創作、對連州鄉土充滿了深情和摯愛。古色古香的連州古道,道家第四十九福地靜福山,如詩如畫的湟川三峽,神秘瑰麗的地下河,歷史悠久的古寨……在他的筆下都有精細的展現。也許是連州的靈山秀水和文化積淀給了他文學的激發和情思,也可能是他文筆的絹秀和清雅賦予了連州大地的一切以夢幻悠遠、引人入勝的魅力。總之,黃志超的散文很能代表一種連州本土作家對文學寫作的理解、對擁有豐厚歷史和文化財富的家園和故鄉的情懷。從“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學想象和書寫”的視角來看,我們可以從中讀到不少的收獲和啟示。
寫連州人事,連州記憶,構成了作者情感的原鄉。散文集《湟川情》分為“鄉間留芳”、“赤子情懷”、“眷戀連州”和“名勝心影”四輯,書中所有的文字,似乎都與“故鄉”有關,一種穿越時間、空間的追溯。是個人的體驗,又與歷史的大概念勾連著;有細節,又不局限于私人敘事。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我認為《湟川情》是一份時間的地圖,一個人的漫游和勘探使連州這個地方重新飽滿,它不僅是現在,它有著過去。過去的意思和意義如此豐沛,山重水復,“鄉愁”綿綿。換言之,閱讀散文集《湟川情》,無異于一次文化的尋根。
“文化底蘊濃厚的連州,總有那么些地方,一定不輕易讓人忘懷。”(《元璧古村展新姿》)曾經有過的連州已經遠去,留下的各種物質和非物質的文化遺產在后人心目中重組成關于連州的歷史想象。各種學養不同、品味不同、趣味不同的文化人用他們的文字、圖像、聲音和構型描述的連州正是這種想象的展現。黃志超屬于既有一定的現代教育背景和文字修養,又具有較深厚的地域文化熏陶和傳承的本土作者。他不像那些偶爾到過連州并只做了短暫停留的作家,只就所接觸到的方面抒發一些情緒和感慨,他對連州的閱讀和欣賞是既全面又精致的,涉筆之處皆竭力尋求和發掘連州歷史文化的審美價值。作者不僅為連州山水畫像立傳,將當地傳統村落、歷史遺跡、風土人情、掌故傳說和民俗文化“一網打盡”,還對歷史和傳說中的人物、事件進行了深入挖掘整理,筆觸所及都經過了作者親臨踏勘、查閱資料和深思熟慮,字里行間洋溢著追尋自然奧秘、挖掘本土文化底蘊的探索精神。
摯愛是文學的動力。這種愛,一是對家鄉和故土,這一點,當然無可置疑;一是對文學寫作。其實黃志超從事的工作與文學無關,但卻能持之以恒、筆耕不輟,正是把文學創作當做內心追求的體現。而上述二者的結合,就體現了他用美的文字和想象來展示家鄉和故土連州的心愿和情懷。作者精細觀察、勤于挖掘、用心體驗,在尋找和發現美的素材方面,可以說比同樣以連州文化和連州人的生活為題材的不少作家更豐富和廣泛,正是因此,才得以為讀者奉獻出一個五彩斑斕、絢麗多姿的連州。
歷史需要書寫者,文化需要傳承人。黃志超傾情連州這片文化沃土的風光與風情,用鏡頭和文字攝取著面臨消失的每一處自然風光、人文風景。他在探尋連州古人的耕讀文化時,發出了這樣的慨嘆:“當我們浮躁地追求自身價值時,卿罡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又讓我們靜下心來返璞歸真。”(《探古尋幽卿罡村》)我想,黃志超不遺余力帶給讀者的,絕不僅僅是一種對于“流失”的眷戀,而是一種“老家”的呼喚,一種“復得返自然”的“家園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