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省有為文學獎第四屆“九江龍”散文獎獲獎作品推介(一)
更新時間:2019-04-01 來源:廣東文壇
《越人城記》
●作者簡介
虞霄,筆名虞宵、李欣等,祖籍浙江義烏,生于廣東連山,現居深圳。曾獲廣東有為文學獎、深圳原創網絡文學拉力賽獎、深圳群文評選散文獎等,有作品發表在《中國作家》《中華辭賦》《作品》《廣州文藝》《特區文學》《中國文化報》《南方日報》《深圳特區報》《大鵬灣》《深圳風采》等。出版作品集《浮萍上的蜻蜓》《越人城記》等多部。
我的出生地,一個毫不起眼的粵北小縣,它名不見經傳,無名山大川,無顯赫名人。但就是這樣一個閉塞偏陬之地,卻給了我蓋世無雙的母語,悲天憫人的秉性,寬宏曠達的知覺,能歌善舞的基因。我與家鄉始終存在一種奇妙的關系:愛與不愛,埋怨和厭倦,走與不走,決意離開,離開后的牽掛。我無法忘掉腳下的這片土地。我時常關注家鄉的變化,無論好與不好,發展或停滯,都讓人五味雜陳。我想,我會在有生之年,往返奔波于故鄉和城市之間。我的骨髓深處,愛以前的家鄉,也愛現在的居住地,我愿意為它們付出我前半生和后半生的年華。
我赤腳行走在南粵的大地上,以一名古越人后裔的身份,記錄自己半生的城市故事,記錄吾鄉和他鄉的人和事。我的作品,談不上有多么驚世駭俗,更談不上字字珠璣。此輯只是集合了我移民深圳二十多年間的個人體驗,尤其是一個古越人后裔的遷徙蹤跡、精神傳承、心路歷程。涉及故鄉、青春、基層生涯、戀愛、親情、友情和行走經歷,幾乎囊括一個職業女性的全部生活感悟和經驗,從女性的散文角度闡述《越人城記》的意蘊,以此展示個體生命的多個維度和視角,傳達生命的體驗和情感的力量,以期待越人的精神長存。
●作品點評
這本散文集清新可人,感情真摯細膩,語言如行云流水;文學性強,文字干凈有力;作者情感的力量充沛,粵人粵地,粵事粵情,在一本集子中有這樣集中表現的不多。當代廣東題材,嶺南風物,百姓人生,是這本散文的特色和最值得肯定之處。
——楊克
散文集《越人城記》有駁雜之相,所敘事物兼涉城鄉,亦有今昔,流連顧盼,皆鮮活生動;行文則是通達的,流水行云,不事雕琢;其中有些文章,有指向人心的力道,感慨和思考,似乎都在不經意間。
——鮑十
如果煩膩了網上那些“現實安穩、歲月靜好”之類甜到掉牙的雞湯文,《越人城記》會是一劑不錯的良藥,辛辣之后有回甘,坦誠之中現性情。書中篇目分為四輯:碎片、煙火、風吟、離歌,每輯各有其側重點,一言以蔽之,該書呈現了來深者逃離鄉村,融入城市的心路歷程,是一段追逐夢想,完成人生蛻變的歷程。
——歐陽德彬
●精華選讀
仍記得位于家鄉粵北小縣城蓮花村那條酒廠街的酒香,那是母親每天上街買菜的必經之路,也是我們下課后可以順道繞一圈打發玩耍時間的一條小路。酒廠左轉出口兩旁就是縣城大街,街邊分布著新華書店、旅館、門診、點心鋪、食品門市、服裝店等大小店鋪。酒廠的酒香就在里弄的街里飄來飄去,有時飄到對面三米遠的村里人家,有的就飄到巷口,再婀娜妖嬈地飄出整條大街。
這家酒廠主要釀造米酒和甜酒。一到立秋,就能看到做酒的師傅把一籮筐的粘米和糯米擔進去,有時還能看到紅糯米。這些原本還生澀、硬倔的生米,經過工人們的淘、洗、撿、蒸之后,在彌漫的水汽中變得松軟,寬厚,飽滿,熱情。蒸飯阿姨隨手撮一小團放進嘴里試試它的松硬度合不合適。這些飯團不用菜也能吃下幾團,可以填飽缺肉少油的腸胃。
釀酒師傅把放涼后的米飯在中間淘出一個洞口,倒進灰黃色的酒曲。密封后的酒酲會集中擺進地窖里,待它靜靜發酵,華麗變身。這些原本索然無味,平淡無奇的普通米飯,在時間的運轉中會神奇地演變成一壇壇奇香無比的米酒。它們散發出來的香味簡直就是一劑迷魂湯,能讓那些做粗活的黑壯男人,種地的黑瘦男人,坐辦公室的白凈男人,無一例外、無可救藥地愛上它,并醉不顧身,一醉方休。
那些帶著濃郁甜味的糯米酒,與雞蛋、雞肉、紅棗、枸杞一起加水煮了,能讓城里和農村里剛生完孩子的產婦分泌出大量營養豐富的奶水。這些濃稠的奶水不但養人,還有去淤止腫的功能。小時候體弱多病的我時不時會摔跤撞腫了腦門,大哭之際,一旁正在奶孩子的母親會順手擠出半碗奶水,幫我把紅腫的腦門大力地揉來揉去。不出半晌功夫,原本的腫包就消退了。
我總覺得釀酒師傅是王母娘娘派來人間的酒仙,連著產婦的奶香也透出一股酒的香,能讓人變得安靜,也變得癡狂。
那時的農村,家家戶戶都做酒,尤其是逢年過節,村頭村尾都擺酒,做酒席。整村人都去喝酒,酒香、飯菜香彌漫了整個村子。釀酒后剩下的酒糟多拿去喂豬喂牛,家養的黃狗也會偷吃幾口。常見到步履不穩、神情迷糊的阿黃晃蕩著身子回來,就覺好笑,猜想阿黃又跑到哪家偷吃酒糟去了,回來免不了被主人半罵半笑的呵斥。阿黃一臉無辜,一臉迷茫,然后搖著尾巴,一頭鉆回狗窩,倒頭呼呼便睡。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起,家鄉那些原本屬于國營單位的酒廠都相繼轉型,連著那些食品廠、榨油廠、五金廠、服裝廠、紙廠,破產的破產,改制的改制,大多不見了蹤影。或搖身一變,變成一個“某某食品公司”。打理新公司的是一個以前在市場賣肉的屠夫,據說是新的老板。今年我特意回去找那家熟悉的酒廠和那條街,只見酒廠原本高大的鐵質廠門已是銹跡斑斑,大門緊鎖,青苔爬滿了深紅色的外墻。往門縫里看,陰暗的生產車間堆滿了雜物,垃圾散落一地,完全荒廢,成了一個藏污納垢之地。當年的酒香自然也蕩然無存了,空留一股霉爛的氣息,還有深藏在記憶中微醺的、神仙一般的日子……
《半近古村半近城》
●作者簡介
莊越之,1988年生,來自潮州,客居中山,互聯網從業者。現為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很宅,愛讀文史和閑書。對其文字影響最大的,是周氏兄弟和汪曾祺。
《半近古村半近城》收錄了25篇篇幅不長的散文。文章薈萃了現代人對于“古村落”的記憶與展望,既有對中山最美鄉村風光、淳樸生活的贊美,又反映了在當下城市化節奏不斷加快的情境之下,古村與新城的悄然交替以及對人事逐漸消逝的留戀。
●作品點評
越之在朋友圈說過,他愿意做一位回望傳統的現代人,新與舊的雜糅在他的讀書生涯中尤為突出。回到這本書上來,昔日寧靜鄉村成為今日繁華城市,流年暗換,新舊交替,匯聚與沖突處自然滋生了許許多多值得記錄的風景與人物,這樣的寫作,大概也是他試圖化雜糅為貫通的一次有益的嘗試吧。 ??
——楊克
從他的行文中,看得出他很喜歡民國,很喜歡中國古典文學,并深受其影響。經常性地,我會在他的文章中看到一些陌生的詩詞,而且他引用得非常自然,可見是一位熟讀詩詞的人。惟其如此,他的文章才不會像很多人那樣,出現很多古怪的用法,不中不西,不倫不類。雖然他在書中也有些出格的用法,用了一些網絡流行的詞,如“刷存在感”之類,還有一些粵語方言,但都在規矩之中。
——豆瓣作者花見
他的文字流淌著的那種純凈自然,對街頭巷尾的小心揣摩,是一個新中山人內心堅持的矜持與自守,好像訴說著所有新中山人的內心:我們熱愛自己的故鄉,曾經的童年記憶也會偶然浮現在眼前,但對中山這座城,我們也有獨屬于自己的城市語言。 ?
?——豆瓣作者糖人青
●精華選讀
十里東風吹市聲
知堂曾經提及一本舊書《一歲貨聲》,記錄一年中北京市面上叫賣的各種詞句與聲音,成書大概是清末,作者自署閑園鞠農,生平不可考。《一歲貨聲》的小序,將這些叫賣聲推崇為天籟:“可以辨鄉味,知勤苦,紀風土,存節令,自食乎其力,而益人于常行日用間者固非淺鮮也。”這里自有一種俗世的豐盈與回甘。
對包括叫賣聲在內的市井喧鬧之聲的描述,在我的記憶中,唐詩中很少,到了北宋,突然地多起來。如楊萬里的“水與天爭一輪玉,市聲人語兩街燈”,這是愛聽市聲一類,起碼是抱著審美的態度來欣賞的;如仇遠的“瓦霜磚日合寒晴,最愛幽窗遠市聲”,這是喜歡安靜不愛喧鬧的。但不管如何,宋人比前人對市聲更加注意,一方面因為城市經濟的發達,市井比以前繁華;一方面可能是宋朝的詩人,大多是純正的儒家士大夫,比起唐人的高邁,他們對于紛擾的紅塵,萬家的哀樂更為注意了。
我對于小時候的市聲,印象最深刻的是收破爛的,他們的呼聲是:“舊銅錫來收……”尾音拖得長長的,在老城區蕭條的街巷中回旋,更添幾分寂靜。我記得,收舊銅錫的,收的最多的卻是舊紙箱,價格非常低,但也可為居民免去丟棄的麻煩——那時候扔個垃圾,要走完大半條巷子去扔。之后,還有賣草果的路過,他們不喊,卻用銅匙敲一個大碗,發出當當當的聲音,傳得很遠。裝草果的碗又扁又淺,近似于古代茶碗的形制,草果味道微苦,要加一勺白色的糖粉,可以消暑。很多年之后,我來到大城市念書和生活,去到臺式奶茶店喝東西,他們的燒仙草,就是草果呀!
來到中山之后,這里的朋友們向我講述他們小時候聽過的市聲:“煤餅……有煤餅賣!當當當當……盲公賣醬油!噠噠……噠噠噠……噠噠,賣云吞!爛銅爛鐵,收買爛銅爛鐵!米仔頭糕,祛濕解毒!”“磨剪子嘞……鏘菜刀!”我想象不出這個賣云吞這個“噠噠噠”是怎么來的,有隆都地區的朋友告訴我,賣云吞的是用兩根小竹板敲出節奏,原來如此!
中山地區在從八十年代開始又有一種別處所無的叫賣聲:“玻璃廠雪磚!”孫幸先生在《香山有味》里寫到,玻璃廠雪磚原來是石岐玻璃廠員工的內部福利,制作不計成本,在生產時加入花生、芝麻等果仁,用上真正的奶粉,香濃幼滑,吃過的人都稱贊。后來廠家發現銷路確實好,就擴大生產,走向市場。一時間,借助無數“雪糕佬””、“雪糕婆”的叫賣聲,玻璃廠雪磚風靡中山的大街小巷。
我來到中山,二十一世紀已經過去了十二個年頭,既聽不到賣云吞的噠噠聲,也沒嘗過玻璃廠雪磚的美味。本來,一時代也該有一時代的市聲。我最厭煩的市聲,就是臨近春節的時候,中山的大小超市從開門到關門單曲循環的“好一朵迎春花啊……人人都愛它……”真是洗腦的神曲,每到這個時候,我就眼觀鼻,鼻觀心,趕緊買了東西埋單走人。近年來,神州大地又興起了一波賣工廠倒閉老板跑路出來賣皮具的,遍布各種城中村的大街小巷。科技時代的人們吝于扯起喉嚨叫賣,都是錄制后用擴音機播出。有一次,我站在火炬開發區人來人往的街頭,靜靜的聽完了整個故事,抄錄出來,以饗同好,雖然估計不會有什么同好:
廣州最大的皮具廠,老甘皮具廠倒閉啦!老甘吃喝嫖賭,欠下幾千萬,帶著他的小老婆,跑啦!我們沒有辦法,幫他辛辛苦苦做了幾個月,不發我們工資。……今天,這些包包,我們不為了賺錢,只為了拿回我們的血汗錢,請大家放心地選,選好了,交錢就可以了……
舊日的市聲漸漸遠去,今日的市聲,逐漸變成大街小巷的山寨歌曲、汽車發動機的轟鳴,街頭小販的擴音廣告。這樣的變化令人感傷,但其實想想,即便市聲不變,感傷又何嘗會稍減幾分呢?逝者如斯,畢竟東流去,該變的其實已經變了。知堂畢竟是個豁達人,他說:“昔有今無,固可嘆慨,若今昔同然,亦未嘗無今昔之感,正不必待風景不殊舉目有河山之異也。”
《被淘空的村莊》
●作者簡介
周齊林,籍貫江西永新,85后,中國作協會員,廣東省文學院第五屆簽約作家,有作品100余萬字散見于《清明》《山花》《大家》《散文海外版》《青年文學》《北京文學》《散文選刊》等雜志。曾獲第四屆在場主義散文獎新銳獎,第四屆廣東省散文獎等,著有散文集《被淘空的村莊》《少年與河流》等。
《被淘空的村莊》,這部二十多萬字的散文集,字里行間彌漫著濃郁的南方工業生活氣息和厚重的鄉土情懷。工業生活氣息來源于作者在南方多年的漂泊經歷,而鄉土情懷并不是傳統意義上對鄉村田園牧歌式生活的贊歌和懷舊,而是深入到當下鄉村生活的內部,對工業時代下快速城鎮化過程中鄉村精神肌理和生存境況的剖析。其對南方漂泊經歷的深層抒寫具有豐富的文學內涵和社會意義,讀來令人觸動和深思。周齊林大學畢業后來到南方多年,輾轉漂泊于珠三角多個城市,最后在東莞穩定下來。對東莞有著很深的情感,這里已成為其第二故鄉。多年的漂泊狀態,作家用真誠的筆觸,通過對其自身個體命運和生存境遇的抒寫,來傳遞出當下工業時代底層邊緣人群的精神困境。
●作品點評
編發過齊林許多稿子。他善于營造氛圍。潮濕,陰冷。小說視野相對狹窄,迷戀于抒寫死亡和孤獨。我更喜歡他的散文,那些來自肉身與靈魂的痛感更真切,有個體的漂泊感,也有對底層人物生存的深層思考。
——王十月
《被淘空的村莊》以從容清新的筆觸形成獨特的語言感覺和散文氛圍,在簡潔干凈的抒情感受與敘事趣味中,包含悠長的生命情懷和淳樸的人性懷戀,把時代變遷與命運經歷細密地編織在一起,以深摯的生命體驗和敏感的美學觸覺重述歷史與記憶,在整體感帶動的諸多述說中,層層流出生活深處的幽深情韻、詩性意味和悠遠懷想,濃郁的南方氣息和厚重的鄉土情味與時代交錯在一起,既表達歷史中的挽歌意味,又表達生活激進中的平靜之處,真摯的生命感直入心靈深處。
?——徐肖楠
與其它鄉村主題寫作不一樣的是,周齊林對工業化進程中鄉村命運的抒寫,是身體時時在場的書寫。那么多身體觸目驚心的疾病、疼痛、傷口、死亡,指認出了工業化進程中中國鄉村日益凋敝的現實,具有震撼人心的真實力量,讓讀者讀來有臨淵之感。——江子
●精華選讀
1、唱歌的女人 ?
天剛擦亮時,女人就醒了。女人一骨碌起床,緊接著去米桶里舀了兩大碗米,米洗好放在火爐上時,女人仿佛發現了什么似地,又從飯鍋里舀出一大半米放在一旁。?
走出廚房,女人搬了個凳子坐在院子里。清晨的風從山谷里吹來,吹在庭院的小柳枝上,吹落了柳枝上的最后一片枯黃的葉子。女人坐在板凳上望著那一片枯黃的葉子在風里搖擺著落下地來,起身走上去把那片葉子撿起來,放在手心。女人右手托著葉子匆匆跑進屋,把它夾在一本還散發著油墨香的書里。?
天完全亮起來時,女人終于把這幾天積累起來的一大盆衣服洗完了。女人把衣服沖洗了幾遍,然后細心地把它們晾曬在院子里。衣服不怎么臟,女人卻失了神似地沖洗了五六遍。
吃完早飯,女人站在門前張望了一會,又進屋去了。四周靜悄悄地,偶爾有一聲犬吠聲從小巷深處傳來。女人打開黑白電視機,整個身子凹陷在不遠處的椅子里,電視機里三個女人正唧唧喳喳在說什么。女人看了一會兒不知怎么就睡著了,醒來時電視機里一對情侶正親吻著。?
女人啪嗒一聲把電視機關了就出門了。女人這是去找小蘭玩。到小蘭家,卻看見門緊閉著。人去哪了?昨天還看見她呢。女人疑惑著往回走,回到家扛著鋤頭就上山了。?
山上靜悄悄地,只聽見山風呼呼地吹著,從這個角落跑到那個角落。女人鋤了一小片雜草,額頭上就滿是汗水。自從那年動了大手術,女人已經好幾年沒下地了。女人動幾下鋤頭,就望一眼四周。山上就她一個人,此外就是密密麻麻的墳墓,女人不知道村里人都跑哪里去了。女人想著想著就唱起歌來,女人一閑下來就唱歌,女人覺得那是青春的延續。只是女人的聲音變了樣,歌聲在山谷里回蕩著,帶著一抹蒼涼。 ?
2、撿破爛的老人 ?
晨曦微露,老人就起床了。菜園子里的辣椒還帶著露水,老人挑著摘了幾只,又挖了棵大白菜。屋子還淹沒在黑暗里,老人沒拉燈,點了根蠟燭。豆子炒辣椒,大白菜炒肉,這兩道菜一會兒的功夫就弄好了。老人把菜端上桌,就著大白菜下飯,夾雜在大白菜里的肉一筷子都沒動。豆子炒辣椒,她牙齒咬不動,就一直擱放著。?
吃完飯,把菜放在鍋里熱著,老人就挑著兩個竹籃出門了。老人每天都出去撿破爛,這是她的營生。一天下來,少能拿個八塊,多的時候能拿個十幾塊。?
出來大半天了,老人只撿到三雙掉了底的鞋。“收破爛了,收破爛!”老人只好扯起嗓子吆喝起來。沒人應,只聽見風在村里的各個角落四處游蕩的聲音。老人挑著籃子繼續走了幾步,發現前面那家人家的院子里擺放著一堆啤酒瓶。老人走上前剛想問有人不,一條黃毛大狗從狗洞里竄了出來,敵人似地向老人吠著。老人見了,慌忙離開。?
一天下來,老人從這個村穿到隔壁那個村,看見許多人家的門都緊閉著。老人不知道這些人都跑哪里去了。老人只看見幾個年紀和他相仿的老人坐在院子里曬太陽。?
黃昏時分,老人把撿到的破爛賣了,得了六塊錢。老人匆匆往家趕,回到家,正見兩個孫子把鍋里熱的菜端上來。?
大的孫子見了老人,說,奶奶,我爸剛才打電話來了,說他今天給我們寄了六百塊錢。?
滿臉疲憊的老人只哦了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