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石頭里找記憶,祠堂中聽歷史
——廣東散文詩學會花都采風行記
更新時間:2019-03-29 作者:譚曉瑜來源:廣東散文詩學會
初春的南國,萬物復蘇,草木新綠,風清氣爽,陽光剛好,最適合戶外出行,賞春踏青。廣東散文詩學會一行20名作家,借著春色之美,從各處匯聚到位于廣州北部的花都,開啟了北回歸線上追逐記憶的文化采風之行。
作家們在當地文化人士的安排下,首先來到久負盛名的石頭記礦物園。花都石頭記礦物園位于花都區珠寶城內,園區占地面積70畝,地上石雕公園,地下奇石世界,是一座以奇石、化石、寶石為主題的樂園,也是目前世界上首座以礦物為概念所建的主題樂園。據介紹,迄今為止,礦物園地下寶藏內展出各類礦物品種超過2000種,數量達萬件之多。新春剛至,園區內布置得喜慶時尚,鮮花滿園,幾個金球元寶像海邊的浮標,在水晶主題餐廳門前蜿蜒展開,十分壯觀,可愛的“小豬”雕塑,預示著豬年吉慶祥和,旁邊新建的曼谷園金碧輝煌,頗具異國風情,吸引著眾多游客來游玩拍照。
地面上精致有趣的石雕公園深深將作家們吸引,大家爭相拍照留念,緊接著進入地下奇石世界,更讓所有人大開眼界。清涼,幽暗,古樸,深邃,大家經歷了一段探索地球奧妙的行程。步入時光隧道,仿如置身宇宙空間,流星光影在身邊、腳下來回穿梭,更增添了神秘感,大家隨著解說員的講解,與億萬年前的石頭靜靜地對視,感覺距離那么遙遠卻又觸手可及,那些神奇的石頭,散發著以光年為計算單位的時間味道,默默地停留在我們身邊,展示著地球一個個不同時期的生命,并告訴我們關于地球和宇宙的故事。那些停留在石頭里的生命令人動情,它們遇到了石頭,預示著生命的結束,同時也預示著在石頭里獲得了永生,才來到億萬年后的今天,展示在我們面前。
這個地下寶藏,包括時空隧道、流星石、琥珀蜜蠟、夜明珠、傳國玉璽、金玉滿堂、通靈寶玉等展區。其中滿漢全席是冠絕古今的石宴大全,各種餐桌上的食品全是足可亂真的石頭,令人拍案叫絕。講解員引領著大家在地下寶藏足足走了一上午,大家依舊興趣盎然,有人表示這輩子都沒看過這么多珍奇寶石,大呼過癮,臨走還津津悅道,依依不舍,覺得與動物園、植物園對比,這里更加別具一格,充滿神奇和科普趣味,值得再來“嘆寶”。
花都,是嶺南地區古村落之鄉,因此,作家們參觀完石頭記礦物園,又馬不停蹄前往遠近聞名的“資政大夫祠”。資政大夫祠建筑群包括資政大夫祠、南山書院、亨之徐公祠和國碧公祠,這次古建筑連建在一起,始建于清代同治2-3年(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它是廣州地區目前發現的建筑規模最大的祠堂,對研究清代的民間祠堂建筑有重要價值。
遠遠望去,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氣魄雄偉。走進它們,其前有廣場,后有花園,廳堂軒昂,庭院寬敞,周邊綠樹成蔭,曲徑通幽,既體現了嶺南建筑的傳統風格,又具有南方園林的特色。牌坊通體采用花崗巖條石砌成,坊上雕刻的人物、宮殿和各式花卉紋樣、文字記載均用鏤雕、浮雕、圓雕和陰刻等,手法夸張,工藝精細。走進祠堂廳堂,祠堂內集廣東民間建筑裝飾藝術之大成,磚雕、石雕、木雕、灰雕、陶雕、彩畫,活靈活現,細致玲瓏。上上下下,隨處可見一些民間藝術大師的藝術杰作,形色多樣風格別致的各種圖案花紋,花鳥書法等,充滿了濃厚的民間藝術氣息,美不勝收,令人嘆為觀止。
作家只有走出去,才能體會和積累更多的生活素材,創作出有價值和意義的作品。此次廣東散文詩學會作家們的花都文化采風行,觀奇石,賞祠堂,在億萬年前的石頭里追尋地球的記憶,在百年祠堂中感悟歷史變遷,皆體會深刻,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