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崔昕平:用文學的現實關懷,擁抱“孤島”中的心靈
——評陳華清長篇兒童小說《走出“孤島”》
更新時間:2019-03-21 作者:崔昕平來源:廣東作家網
兒童文學,因文學受眾異于成人文學而獨立于文學家園。優秀的兒童文學,常常發揮著對兒童的心靈陪伴與成長陪伴功能;優秀的兒童文學,也常常因為異于成人的創作視角,發揮著引導成人反觀自我,深入認識兒童的功能。兒童文學視野中的兒童,多數是“常態”的兒童,也有一些“邊緣”的兒童,如留守兒童,離異家庭兒童,但病中的兒童,尤其是精神性疾病中的兒童,在創作中還極為稀有。他們雖然也是一個相當數量的現實存在,但其素材獲得與創作兩方面都極具難度。正因如此,希望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現實主義題材兒童小說《走出“孤島”》(陳華清),就顯得頗為醒目。
自閉癥兒童受到文學創作者關注,是近年來的事,集中出現了幾部精彩的作品。巧合的是,在《走出“孤島”》封底的推薦語中,看到了胡永紅的推薦。胡永紅的《我的影子在奔跑》,同樣取材于自閉癥兒童,并曾入圍第十屆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給評委留下了深刻印象。胡永紅與陳華清,同樣來自廣東,先后對這個群體投入了創作關注。但兩部作品的視角又是各具特色的。胡永紅的《我的影子在奔跑》,是深入自閉癥兒童內心,將視角圈定于這個兒童所感知的世界,重在自閉癥患兒心靈與情感的刻畫,是“向內轉”的創作。這構成了一種高難度的創作,如同戴著鐐銬跳舞,對閱讀者的文字轉換與情感轉換能力,也提出了挑戰。而陳華清的這部《走出“孤島”》,則采取了第三人稱的視角,并將描寫對象選定為一個患有輕度自閉癥的孩子。陳華清所選取的視角,較為明晰地展現了這個孩子努力適應周遭世界、與周遭世界互動,與公眾交流,并最終實現了走出自閉的“成長”。
選擇這樣的題材,是非常有意義的。正如姚國軍《序》中所說:“特殊的題材可以讓人知曉不一樣的人生,體會陌生化的情感。”書寫這樣的故事,也始終是非常有難度的,必須有極大量的、一手的創作資料積累,是必須要真正深入生活的寫作。陳華清為創作這部作品,必然是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作品取材于真實的人和事,塑造了一個患有輕度自閉癥的孩子“夏多吉”,和圍繞在他身邊的家長、老師、同學的人物群像。作品以最為近距離的、白描生活的手法,展現了這樣一種病癥,展現了這種病癥的孩子和家庭面臨的內外多重的壓力。作品從病例的確診一步步講起,講家長與老師如何磨合,如何嘗試“融合教育”,“藝術療愈”。其中有大量極為真實的 生活場景、學習場景,如寫作文、講故事、游覽、做夢等情節,都太“生活態”了,顯得有些事無巨細,缺乏取舍。但作品真實復演了這個輕度自閉癥的孩子如何與外界摩擦、互動、交流,并最終克服病癥,走出心靈孤島,實現真正的融合。相信這部作品對同類型家庭的家長或者這類家庭周遭的人,都是很有意義的,會幫助他們解決很多實際的問題。
這部作品最大的價值,就在于其充分發揮了文學的社會認識功能。作品以文學之力,呼喚外部世界對自閉癥兒童的更多的認識、理解,對這些“來自星星的孩子”,這些苦苦抗爭的父母以更多的寬容與支持。作品中,對夏多吉這個輕度自閉癥的孩子,醫生提出了采取“融合教育”的方式。作品以夏多吉一次轉學的經歷,真實刻畫了人們站在自我角度對這些孩子曾經或正在采取的非常自私的抗拒。夏多吉的故事啟示我們,這樣的孩子,不應簡單地被拋到特殊教育學校。對他們而言,最好的恢復,就是融入正常的孩子們當中。作品以最真切的關愛,為他們呼吁一份理解和寬容。同時,誠如陳詩哥在封底的推薦語中所說:“成長,不只是孩子的事,家長和老師也在成長。”作家在《后記》中也提到,這部作品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患有自閉癥兒童的成長歷程,還有他的同學、老師、家長,以及相關人員的成長故事。”獨特的孩子,觸發了他身邊的成人的盡快成長。善良知性、奮力擔當的媽媽,冷淡、未成熟態的爸爸,富有愛心的班主任云韻老師,簡單粗暴的數學老師等,圍繞在孩子周圍。不同形象的反差,共同講述了成人應該如何承擔對這個另類兒童的“陪伴”責任。對美娘與夏多吉之間的多處描寫,傳達出柔弱而堅韌的母愛的動人力量,而父親的形象,從人物塑造角度而言是有始無終的,倒恰恰印證了現實中許多父親在兒童教育與陪伴中的實際缺席。
如前所述,這部作品創作的最大難度,是始終貼著自閉癥兒童這樣的特殊的人物去寫。一旦游離,這個孩子就與一個普通的孩子無異;這個故事就與普通的校園小說無異。作品最精彩的部分,在第18章之后,一個患癌癥的孩子“周圍圍”的出現,極大地觸動了善良的夏多吉,促使他與母親下定決心,走出“孤島”,幫助周圍圍。畫,是夏多吉心路歷程的記錄,也是夏多吉孤獨自閉時候的心靈慰藉和伴侶。結尾處,夏多吉終于鼓起勇氣,參加繪畫大賽,在眾人面前作畫。他靜坐良久,動筆繪出一幅映照內心的畫作——《島》:一群人看著一個孤島上的孩子,有的在呼喚他,有的在向他招手,有的張開雙臂要擁抱他。海中駛來一艘小船,猶豫之后的孩子,向小船走去。大團圓的結局,傳達了作者對自閉癥兒童都能走出心靈的孤島,健康快樂地融入社會的美好愿望。
每年的4月2日,是“世界自閉癥關注日”。很慶幸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到來前,讀到了這樣一部作品,借助文學之力,深入了自閉癥孩子的心靈世界。期待作品能啟發、喚起更多自閉癥孩子和他們的家長走出“孤島”,期待越來越多的自閉癥孩子盡快融入正常的生活。
崔昕平,太原學院中文系教授,北京師范大學兒童文學博士,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西省作家協會簽約文學評論家。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全國師范院校兒童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曾任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等多項兒童文學獎評委。著有《出版傳播視域中的兒童文學》《中國童書出版紀事》《兒童文學批評現場》《兒童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