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惠州文學的“她視角”
——“三八”國際婦女節前夕,記者采訪我市部分女作家,聽她們述說創作心聲和人生感悟
更新時間:2019-03-08 來源:惠州日報
俗話說,婦女能頂半邊天。在文學創作領域,女性以其獨特的視角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昨日,記者從惠州市作家協會獲悉,目前,該協會共有女性作家119人。近年來,惠州的女作家們堅持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創作出不少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精品力作。“三八”國際婦女節就要到了,一起來認識一下市作協部分女作家,聽聽她們的創作心聲和對人生的感悟。
周小婭:文字具有捕捉浮世而又脫塵的精神氣質
周小婭來自湖南,1993年寓惠,是個專欄作家,出版了散文集《女人的心事》《清水無蝦》等6部作品。不少惠州讀者讀過周小婭的文字。她的文章溫情睿智、親切自然。
近日,周小婭跟記者分享了自己的創作心得。周小婭自認為,她的文字介于文學與非文學之間,不高深,不唯美,不時尚,一任平凡天真純粹。有讀者曾對她說,“有時受了委屈,看看你的文章就覺得沒什么受不了的,欣賞你的心態。”周小婭認為,一個健全的心態就是最有力量的生活智慧。她的文字具有捕捉浮世而又脫出塵俗的精神氣質。生活樂趣或酸楚在煙火中足沉其味,不刻意注重觀念的灌輸卻自得其理。
苗理潔:水是惠州的靈魂 也是惠州人的財富
苗理潔是惠州本土人,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協會員。她寫短篇小說,寫得最多的是散文。她以真摯的情感和清麗的筆觸,描繪惠州的秀麗山水、市井生態以及歷史故舊。她的作品,從不同的側面反映惠州近百年的歷史風云、民俗民風,組成一幅幅描繪惠州百年來風土人情的長卷浮士繪。
苗理潔的散文離不開水,三本散文集被稱為“水系列”作品。“水是惠州的靈魂,也是惠州人的財富。水滋潤惠州人的生活,也溫柔地撫慰我的心靈,令我以平和的心境,去探視故鄉的山水,擁抱這片云蒸霞蔚的土地。”苗理潔說。
林麗華:寫作讓日子過得充實和滿足
林麗華,筆名田梨花,惠東平山人,現任惠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她是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惠州市和惠城區“非遺”專家評審委員會成員。
1995年5月,她出版個人作品集《終會有緣》,之后又先后出版散文集《梨花散文》、報告文學集《沉重的翅膀奮力飛翔》、中篇小說集《官道》、紀實文學集《民間紀事》、《萬樹梨花開》等個人文學專集。
林麗華向記者分享了她的人生感悟。她說:“我此生與寫作結下了不解之緣,我覺得只有這樣,日子才過得充實和滿足、眼前才充滿陽光。”
林藝燕:文字應呈現現代女性精神內涵
林藝燕,廣東梅州人,在惠州居住20余年。1996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以寫小說、散文為主,作品曾發表于《小說月刊》《女友》《佛山文藝》《惠州日報》等各種報刊。
林藝燕認為,身為女性,對寫作要有傳承、有擔當、有思想、有個性,文字應該呈現現代女性人文精神內涵,這種內涵既要有女性方面的微視角,也要有社會世相的大廣角。
林藝燕說,女作家應以細膩的女性視角,細觀社會發展的風向,接納各種美好,也迎面各種矛盾。“寫作者要致敬傳統文化、關注時尚潮流、把握時代脈搏。知識層面決定思維層次,從而決定寫作格局。”
木子紅:試著在詩歌中尋找自己的聲音
木子紅來自湖南,現任大亞灣區作協主席、《大亞灣文藝》主編,出版長篇小說《事隔多年》、中篇小說《最后底線》、散文集《萬葉千聲》等。
木子紅說,她一直把自己稱為階段性的作者,如候鳥。這只候鳥,既是現實世界中的候鳥,同時也是幻想世界中的候鳥。她的文學主張是“在小說散文和詩歌中跳一曲每節三拍的圓舞”。木子紅也非常喜歡詩歌。“我試著在詩歌中尋找自己的聲音,挖掘出個人經驗,與此同時,我也下意識地把個人經驗提升到整個時代的共性經驗的高度上來。”木子紅說,她希望自己的詩歌立足于生活基礎,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
徐英:花5年時間創作長篇小說《筑巢》
徐英祖籍內蒙古,現居惠州,省、市作協會員。從小就有文學夢的她一邊工作一邊學習,并利用業余時間讀了大量國內外文學書籍并在一些刊物上發表作品。上世紀90年代下海經商,后從事物業管理。工作之余,徐英憑著自己對行業的了解和熱愛,用了5年創作出長篇小說《筑巢》。此書榮獲粵港澳大灣區(惠州)改革開放40周年最具影響力長篇小說獎。
《筑巢》講述了大學生金夢懷著美好的夢想從北京來到陌生的沿海城市追夢的故事。雖然遭遇感情的挫折和命運的折磨,但她最終以頑強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難,重新筑起新的愛巢。
李艷:既能在生產一線忙碌又能在書桌伏案寫作
李燕霞,筆名李艷,祖籍河南焦作,上世紀90年代末南下追夢。
李艷2016年接觸到惠州文學圈,次年初加入惠城區作協。在作協領導和老師文友們的關懷下,2018年,李艷的作品《斗茶》《尾部掛燈籠的人》等作品榮獲全國各類征文大賽獎項,多篇作品陸續發表于《惠州日報》《惠州文藝》《東江文學》等。
李艷說,作為新惠州人,雖常年在東莞創業,卻心系惠州,一直拋不下對文學的愛好。生活中,她是一個既能在生產一線忙碌,又能在書桌伏案寫作的平凡人,以內心對文學創作的熱情,追逐自己的文學夢。
林秋萍:文學讓自己永遠保持少女情懷
林秋萍是惠東人,2014年出版了長篇小說《把一片愛掛樹梢》。用她的話說,自己在創作上還是一個新人,需要不斷加強學習。
林秋萍說,因為喜歡讀書,喜歡上寫作。“我覺得寫作可以讓人遠離浮躁,讓自己的心變得寧靜。因為寫作,河流也變得很美,花開讓人心醉。”林秋萍說,在寫作的過程中,會有一些意外的收獲,每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發表在報刊上,都會給她帶來一些淡淡的喜悅。
“春天了,我寫那些花兒;夏天了,我寫陽光的熱烈;秋天了,我寫收獲的甜蜜;冬天了,我寫太陽的溫暖。”林秋萍說,文學和寫作就像春天的甘泉雨露,讓她永遠保持著一份少女情懷,靜潔甜蜜,遠離喧囂。
陳文端:不斷努力找回自己的文學夢
陳文端來自潮汕,在惠城區工作,2017年出版了散文集《采集香味》。
陳文端說,她從小酷愛看書,像許多沉迷書本的人一樣,自然而然就做起文學夢。后來因為種種原因,“漸漸把我的夢丟了”。
2006年陳文端意外在網上發現了“惠州文學論壇”,里面有很多惠州的文學發燒友,深深地吸引了她。“當時的我,獨行了漫長寂寞的路,突然發現一群志同道合的人聚集在這里,驚喜交加,就跌跌撞撞闖了進去。”努力終于收獲了果實,2017年,陳文端出版散文集《采集香味》。“終于沒有與那個愛文學、做過文學夢的自己徹底失散,這對我是最大的安慰。”陳文端說。
文/圖 宮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