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旻旻,事物維度的抒寫者
更新時間:2019-03-05 作者:黃昌成來源:廣東文壇
或許與那些認識旻旻的人不同,他們會覺得習慣獨處的旻旻是孤獨的,而我則認為旻旻無比熱鬧,她有她的世界,完全屬于自己的世界,對于一個寫作者而言,這就非常足夠了。需要佐證的,在旻旻的微信里,她有時會利用一些照片和文字“分享”她的世界,有陽臺、有各種各樣的盆栽植物,陽臺對面有山,有樹林,有陽光和陽光下的鳥鳴(旻旻直接標明鳥鳴),有書,電腦和電腦里面完成或未完成的詩歌,等等。旻旻能把她擁有的這一切展示出來,足以證明她對面前一切的認可甚或享受。當然,我們還可以為旻旻添加一些她未放出的事物,比如北風云霞雨霧等什么的,我們也可以試圖把旻旻擁有的這些組合起來,天氣、季節、動植物、建筑、人和書等等,于是一個空間一個縮小版的世界在眼前確立起來,因為這些無疑都是組成一個世界重要的部件,換言之,世界很大程度上就是人與事物的契合。事實上,作為旁觀者,我們只看見這些表面現象,甚至會給上一個平常的評語,但對于旻旻而言,這些既是所謂的現象,又是她的風景和實質、打開世界的窗口、她寫作和冥想的橋梁。而通過這些,旻旻打開了事物的隱秘,同時也打開自我和世界的隱秘,于是原本休眠的事物一直在靜止地活動著。
自然的,所有事物旻旻都熱愛著、珍藏著,所有事物也由此獲得了藏品展覽的契機。在一個冬日的午后,旻旻把陽臺上的三角梅帶進詩里,即便旻旻不點綴描述三角梅的“笑靨”,我也能記得那些三角梅的怒放,完美地展示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旻旻所言說的,是比生命力更高的友情友愛,通過三角梅懷念當年那些簇擁在三角梅也是簇擁在她周圍的朋友,即便“他們有的在路上,有的在天堂”,無疑,懷念也如三角梅一樣生生不息了。旻旻從事物的屬性出發,事實是對事物的深度理解,利用屬性生發合理想象,而這一種理解的獲得,甚至是“共同生活”的結果,與其說事物在對人發出啟示和通靈,不如說人在事物的身上已有了慣性的依賴。于是,事物輕易轉移為人類情感的寄托、美好借代和釋放。人類的大愛以至大美就這樣讓旻旻通過植物帶出。
冬日午后
午后陽光正好
仿佛春天提前來臨
我寫著詩,偶然抬起頭
淚水,不經意就滑了下來
陽臺上的三角梅,她的笑靨
明媚得要把冬天撐破
我想起了遠方的你
你還沒來過我繁花碎落的陽臺
沒看過我生生不息的三角梅
落在我身上的陽光,也落在三角梅上
時間止于此,陽光,也止于三角梅上
真想和你聊聊我的三角梅
她的柔韌,她高蹈于生命的愛
聊聊當年那些熱愛三角梅的朋友
如今,他們有的在路上,有的在天堂
所有的事物對于旻旻而言,都有著一種隱秘的珍貴,從秘而不宣到秘而可宣,是詩人對事物的感受過程,像瓜熟蒂落一樣自然而然,事物蘊含的隱喻也由此多角度地打開,所產生的結果有著擴展性的意義,這恰恰是事物的個性和品質的上揚,事物由此進入精神的層面;某種程度上,這是詩歌及物性的一種體現,但及物拓展的另一個重要性,并不是一直主動單向性及物下去;而反及物,即物對人施加影響,從物的角度,則是物的及物了。這就是旻旻的高超之處,她讓事物反作用了。而所有這一切的呈現,無疑通過人的表達來完成。事實上,我想說明的是,所有的事物在旻旻的眼里,都是可開拓和挖掘的,都是可對話的,都是平等互惠的;都是諦聽和反諦聽,傾訴和反傾訴,理解和反理解,都是相互存在價值遞增的推手。而在植物眼里,人類的隱秘同樣也經此打開,人同樣是植物的對象,換言之,旻旻和事物能各自聽懂對方的聲音,甚至說,她們掌握著各自的命脈,為存在而相互依存,從而達到人與物的共同升華;她們取消了兩者間所謂的主動與被動關系。這樣,人與物達到了一種內在的統一,她們合二為一;事物是被人性演繹的,或者干脆說,事物有著人性的內涵。
植物
好天氣或壞天氣
我習慣給你念詩
看見聲音落在你身上
泛起淡淡的光,我就安心
那些詩,當然是寫給某個人的
也可能,只是寫給另一個我
有時候你好像聽懂了
大多時候,你并不作任何回應
我喜歡這樣的安靜,仿佛一種默契
有些話,我們不必說出來
正如你明白流云和巖石
我懂你的沉默
有一天我會化為塵土
你會從我身上長出來。會開花
最好是白色。紅色也挺好
那時候你眼里含的,是我的淚水
旻旻總在尋找事物與自己的關系,她還對事物的實質作著更深的尋求。這一回,她瞄準了自己的身體,像哲學一樣把自己的身體看成物質,看成事物,看成審美對象。這一方面源于旻旻對事物的關注和敏感。另一方面其所理解的事物的終極任務與表達相關。因而事物”就有了多重符號的含義:事物本身、我(人類)以及我和事物的態度、虛擬現實和寫作的遠景等。它們形成了同一個密碼,解構其中之一都能獲得答案。
親愛的身體
親愛的身體,我的肉身
我任性的姑娘
我們不再較勁了可以嗎?
我已經原諒了你當天
告別神的時候,粗心慌亂
倉促里穿了一身不合體的衣裳
我也原諒了你,這一生無法抵達
到水面上起舞,在光中奔跑
以及所有愛的庇護和憂傷……
我原諒了你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
天空蔚藍,我光著腳丫坐在云上,輕輕一笑
這是你亂花漸入的紅塵。親愛的身體
不是我的
旻旻的意圖很簡單,復雜的簡單,通過肉身確立一種第三者的事物的身份,讓“我”對自己作一次透視,讓自我真實地顯現,用靈魂的自己認識物質的自己,對自己痛苦的現狀不抱怨,對生命的不幸泰然處之,從而獲得更高的啟示和靈魂的高蹈。當肉身作為一種事物,事物也去到了它的極致—— 一個散發著光芒的新事物——一首神示的詩篇,美得令人心碎,從詩句到意蘊。
夢境
喜歡在黑暗里呆著。伸手不見五指
永不停頓的迷宮,夢魘的走廊,暈眩的樓梯
空氣里有紅酒和死神的氣息
夢里我做了個夢,金蓮花
在水中開了
夢境
在我的葬禮上
終于見到你了
你看著我,沉默
神情悲傷,若有所思
一陣風吹過,一月里
我鮮花簇擁,衣衫單薄
卻再也聽不到
你大聲喊我的名字
從后面遠遠追上來
問一句:冷不冷?
這是兩首與夢相關的同題詩,隸屬于虛幻性的,前者寫了夢境的形成過程,后者則是夢境的細節和內容。第一首,“夢里我做了個夢”,夢中之夢,讓夢產生了背景和依靠,這樣一來頓時使夢變得堅實而產生現實和實物的感覺,而這夢最后也形成了一個事物式的隱喻:常常長于高山上的金蓮花在水中盛開了。第二首與其說是夢,不如說是詩人對自己遙遠葬禮的一次遐想或假想,詩中的“你”既可以是某個特定的對象,又可以是夢境中的自己,作者臆想性地把夢境敘述成具體的事情與場景,猶如現實中的所見所聞。夢由此而變得真實,或者說,這個夢本來就是一次真實情景的演繹。旻旻用這兩首詩開啟了一種與非物質的對話,使之產生一種非物質的物質性,其用意無非想表明:夢境也是事物,甚至不一定是形而上的事物。這對事物的理解無疑有著超越性質的意義。以此角度去看,這個應該是詩歌及物性的最高級別了。如果連虛幻的事情都能物質化事物化,那么世界上所有存在的現象就都有了落腳點和實物效應,意象、敘述與情感的方向便變得有跡可尋,甚至產生了概念化的結果。
事物是旻旻寫作的根基,是她與世界對話的根基。旻旻把控和掌握著各類虛實的事物,一方面讓事物產生隱喻和寓意,另方面拓展了事物的維度,從而擴充了認知的可能性,擴展了詩歌的層面以及寫作的存在面。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曾說過:他珍愛自己的孤獨,把它視做生命里最后的惟一自由。但我卻不認為旻旻是孤獨的,擁有化解事物能力和想象力的旻旻怎么可能孤獨呢。當然旻旻肯定是自由的,肯定是她世界的主人,可以天馬行空,癡迷地把玩事物,癡迷地用語言造物,做一個用事物和語言造物的造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