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讓文學在場 ——序林璇報告文學《時代印記》
更新時間:2019-03-05 作者:李春雷來源:廣東文壇
曹魏時期,文壇大咖曹丕雖貴為皇帝,卻十分看重文學在國家治理之中的作用。曹皇帝旗幟鮮明地指出:“文章乃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在這里,文章即文學。
時下,文學參與時代變革,書寫社會主體生活,同樣必不可少。
時代大潮,洶涌澎湃,伴隨著走近中國夢,講好精彩的“中國故事”,以真實、真情的紀實類題材為主的報告文學創作顯得尤為重要。肩負時代“新史記”之重任,可謂責無旁貸。
所以,講述中國故事,報告文學大有用武之地!
汕頭女作家林璇,就是這么一位用報告文學講述中國故事的能手和高手。
出生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的林璇,和藹可親,溫婉清雅,是一位典型的知識女性,又像一位熱情的鄰家大姐。幾十年來,她潛心于文學,寫過散文,椰風海韻,寫過雜文,有筋有骨,寫過報告文學,本真感人,分別出版過作品集。
這些年,林大姐立足汕頭,為這片熱土鼓與呼。在報告文學創作上,收獲頗豐,可謂當地報告文學創作的一面旗幟。
狗年春日,她的又一部報告文學集將要付梓,寄來樣稿,雅囑為序。
透過一篇篇文字,宛若為我打開了一扇扇窗口,讓我走進汕頭濱海新區,也走進歷史悠久、中外兼容的潮汕文化。
林璇大姐生于斯、長于斯、工作于斯,對這個東南沿海港口城市有著深厚的感情。過去,繁華的小公園,雅致的騎樓群,街邊小販的糖蔥薄餅、無米粿等等,給她留下了美好的回憶。今日,華僑試驗區的崛起,創文活動的突破,英模人物的涌現等等,更喚起了她創作的激情。于是,她撲進生活的海洋里暢游,紀錄時代的發展,見證城市文明的進步。
林璇報告文學的特點,首先是具有現實性,紀錄社會生活事實。
《崛起》是關于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誕生的紀實,挖掘反映了東海岸新城——華僑試驗區建設過程的感人故事;《突破》則是長篇報告文學《汕頭創文,2016》的第三章,畫龍點睛報道了汕頭創文活動中,在城市建設上的重點突破;《夢圓南海灣》和《舞臺清官張長城》分別講述了中國第一位女引航員李正容和潮劇名伶張長城的成長歷程;《尖山的姜薯熟了》是關于精準扶貧的故事,等等。面對社會生活中的重大題材、重要事情、重點人物,林大姐及時在場,讓時代精神的晴雨表,及時閃爍在字里行間,凸顯一個報告文學作家的責任與擔當。
其次,具有史料性,為時代文明留鑒。
4萬多字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全景式再現恢宏壯闊的2017年汕頭創文畫卷,弘揚時代主旋律,講述了一個個鮮活生動的真人實事,全文分為五個章節:“在創文路上”“提振精氣神”“重民生福祉”“引來金鳳凰”“顏值大提升”,真實反映汕頭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創建文明城市的艱辛付出和顯著成果。從文中可感受到林璇的采訪深度和廣度,她冒著酷暑進農村、入工廠,記錄下各種層面的創文細節,捕捉創文強管的動人故事,感情真摯、樸實無華、內容豐富,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其高度的責任感令人感動。
林璇熱愛生活,熱愛這片土地。于是她不斷地走進基層、深入采訪,真實、客觀而又詳實地為發生在汕頭特區的人和事紀實,點點滴滴,方方面面,真真實實。這是汕頭文明進程的縮影,從中即可窺探到汕頭人艱辛的創業史和追求。
也許是我對報告文學情有偏愛,故用心較多,苛求也高。
而林大姐為文有豪情,為人更坦蕩,幾次在電話中叮囑我要直言不諱,不要贊歌要意見。
于是,我也想就此直言幾句。
有些作品,存在著紀實性有余而文學性不足的問題,語言、結構等還有待于進一步突破和提升。
當然,這絕不是林璇大姐一個人的問題,而是當下中國報告文學創作的普遍現象。
報告文學是用文學的語言及結構、敘事技巧去報告生活事實。文學語言具有“言外之意”,它能營造文學的意境,常能超于象外,氣韻流瀉于筆墨未到之處。所謂“在心言志,發言為詩”。從“志”到“言”,中間有一個傳譯過程,煞有難度。就像外文原著的翻譯,直譯未免直白生硬,意譯才能提煉升華。面對一堆堆事跡材料,首先要對原材料進行萃取并深加工。只有這樣,才能寫成“文學報告”。
因此,從新聞宣傳過渡到真正的報告文學,需要一個涅槃、蛻變的過程。
在此,欽佩林大姐的誠意與勇氣,不要溢美之辭,想聽肺腑之言,難能可貴啊!通過她,我窺出中國報告文學的困局,更看出青蔥的希望!
林璇兼聽,姿態篤誠。我想,這樣的作家,在報告文學創作上,想不進步都難!
期望林大姐煥發報告文學創作的第二春!
讓我們共同走近和走進中國報告文學的春天!
(李春雷,河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