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呈現中國故事 凝聚中國智慧
——《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研討會專家發言摘要
更新時間:2019-03-05 來源:廣東文壇
編者按:2019年1月12日上午,《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研討會在中國作協舉行。中國作協副主席何建明,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吳義勤,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張知干,《文藝報》總編輯梁鴻鷹,《中國作家》雜志社副主編程紹武、高偉,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專家李朝全、李炳銀、黃傳會、李鳴生、徐劍,《新華文摘》文學版主編梁彬,珠海市文聯副主席吳洪,花城出版社社長詹秀敏、總編輯程士慶等參加了研討會?!吨袊骷摇犯敝骶幊探B武主持會議。與會專家作了精彩發言,現摘其精要,以饗讀者。
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何建明:
“以港珠澳大橋為題材的書中,廣東作家曾平標的《中國橋》最扎實,是今年廣東最出彩的報告文學作品,可作為港珠澳大橋的一部百科全書,因為它內容的豐富性和翔實性達到了一個境界?!?/span>
寫港珠澳大橋的三本書里,曾平標這本書寫得最扎實,在這幾年廣東的報告文學中也是非常出彩的一部。?
在推薦語里我非常認真地寫道:“除了物質上的海水、鋼筋和水泥等組合的那些跨海的結構以外,可以把《中國橋》作為港珠澳大橋的一部百科全書,因為它內容的豐富性和翔實性達到了一個境界。這是這部作品的全部意義。一個作者能把時間用夠、把感情用夠,再把才情用夠,那他一定可以創造出屬于他自己高峰的好作品。本作品的作者做到了這一點。作為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長,我欣喜地認為,作者曾平標為我們祖國的又一奇跡譜寫了一部壯麗的時代詩篇,值得推薦?!?/span>
這是我說的真話,在這個時候推出這樣的作品我覺得是非常好的時機。習近平總書記在新年賀詞里還專門講到港珠澳大橋,港珠澳大橋里面的故事無限精彩,我主要寫的是世界難題的問題,技術難題、攻關難題、工程師的形象,曾平標寫的是大橋完整的形象,是非常完整的報告文學作品,也是廣東報告文學出現的好苗子。
讀這本書的時候不要光盯著橋,曾平標用了很大篇幅敘述這座橋籌建時復雜的過程,是這本書最精彩的一部分,如果光寫橋就是我寫的那部分島隧,而這座橋的難度就在于三個地方決策的過程,恰恰就是這三地特殊的復雜性決定了這本書具有史詩性的意義。港珠澳大橋不是簡單的橋,不僅是物理上的橋,而且是精神上的,民族上的,是海上面架起的心靈橋,這才是作品意義所在。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中國作家出版集團管委會主任吳義勤:
“曾平標的《中國橋》反映了國家的巨大成就,是一部史詩性的作品,講今天的中國故事的典型作品?!?/span>
曾平標給我們奉獻了一部非常具有時代感、很有溫度、很有情懷的現實主義力作,這也是一部以現實主義回應時代關切的問題,所謂無愧于時代很重要的大作品。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2019年又是共和國建國70年,我們一直期待著這樣反映我們這個時代的巨大成就、巨大變革的優秀作品。
港珠澳大橋這個題材應該是中國速度、中國力量或者說中國成就的一個標志,中國今天巨大的發展,令世界驚嘆的發展奇跡,港珠澳大橋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我讀了以后確實有一種驚心動魄和心潮澎湃的感覺,這是作為一個中國人的自豪感,對我們國家民族發展成就的一種自豪感。他寫這本書的時候確實是百科全書的寫法,這座橋從醞釀到最后建成是一個30年的過程,他把30年過程里面的起起伏伏,波瀾壯闊的歷史呈現出來了。他寫出了這座橋的前世今生。
整體敘述分兩個角度,現實和歷史交織,把從遠古開始整個伶仃洋,整個港珠澳三地歷史文化對這座橋的渴望都寫了。關鍵是現實怎么建?攻克一道道難關,解決一個個問題,從科技史上也好,從橋梁史上也好,攻克各種各樣的難題,從這個方面看橋梁的建設具有很強知識性,我看了以后長了很多知識。另外還有人文的歷史,建一個橋,實際上具體到香港、澳門他們本身的政治、文化、歷史對這座橋的看法與分歧,建一座橋的過程其實也是解決民心、人心、精神、文化相通的問題,因此我覺得它既是一個工藝難題,又是一個文化難題,還是一個政治難題,實際上寫橋超越了橋的視野。我想評價《中國橋》是百科全書,這具有非常豐富的內涵,一座橋把歷史、現實、政治、經濟、文化、心靈所有的東西都聯系起來思考,這是這本書內容豐富的地方。
這本書還是講今天中國故事的一個典型,港珠澳大橋就是一個非常精彩的中國故事,但是中國故事又是由普通人的故事構成的,我們今天講中國故事都是講宏大的、華麗的一面,但是華麗、宏大由什么構成?由每個人的汗水,每個人的犧牲、奮斗來澆鑄的。因此我們講港珠澳大橋由一塊塊鋼筋水泥組成,實際上也是由我們中國建設者汗水、心血、犧牲澆鑄的,我覺得他采訪了130多個人,寫了那么多建設者的故事,科學家、橋梁專家、政治家、普通的工人、普通的市民,有各種各樣的中國人的故事才構成了我們今天故事的精彩。我想他一方面寫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國人的奮斗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贊歌,也是一種新的闡述,賦予了民族精神新的內涵;另一方面我覺得他實際上寫了很多個體的情懷,特別是工匠精神,在中國人形象塑造方面呈現了新的經驗,新的嘗試,讀了可以加深對中國人的理解。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李炳銀:
“2018年是報告文學豐收的一年,題材、內容、文學的表達方面都有所進步,而《中國橋》是其中優秀的作品之一,作者采用了沉浸其中的感性的表達,很能打動人。”
去年開始我覺得報告文學形勢非常好。這些作品都在“講大事”,說國家的大事,說民生的大事,其中包括曾平標的《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這種書寫體現了中國報告文學作家一種國家的情懷,使命的承擔,堅守自己作為一個文化人,作為一個作家對民族和國家的一種責任,令人感動。
曾平標在寫作過程中,不是作為一個外來者來寫港珠澳大橋,他是在那個現場里面確確實實被這些設計者、施工者感動,他彎下腰像拾麥穗一樣,在這些人面前感動了,臣服了,對他們產生一種崇敬的感情。我覺得在這部作品敘述當中,我們看到了作家沉浸感動過程當中的文字表達,這些東西作為一個文學作品來講很重要。很多作家寫作看不到自己在里面的投入,所以容易干巴容易枯燥,或者說寫別人的悲喜像年輕人玩游戲一樣,別人前面玩得花里胡哨,與自己沒有關系,但是文學作品最重要的是作家與書寫對象融合,相互溝通,我覺得曾平標這個作品當中體現得比較好。
廣東省作協黨組書記、專職副主席張知干:
“《中國橋》是現實主義題材的厚重之作,以崇高的藝術追求書寫中國故事,以文學的工匠精神書寫大國重器?!?/span>
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迎接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應運而生。作品縱橫捭闔、氣魄雄闊,用藝術的眼光捕捉創造之美,以恢宏的視角再現被稱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跡”、交通工程界“珠穆朗瑪峰”的港珠澳大橋建設歷程,記述粵港澳三地合作共筑中國橋的精彩故事,生動展示激蕩人心的創造奇跡、創業英雄和創新故事,謳歌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民族之魂,以高度熱情和理性思辨深刻反映了時代社會進步的必然性和人民創造歷史的真理性,具有大氣磅礴的藝術震撼。可以說,這是廣東優秀作家自覺為改革開放事業著書立傳奉獻的一份文學厚禮,是廣東文學新世紀誕生的又一部現實主義題材厚重之作。
其厚重,一是在于以崇高的藝術追求書寫中國故事。曾平標同志積多年創作的功力,迎難而上勇于嘗試史詩性、全景式寫作,以文學夢真誠表達中國夢。作品一方面通過描述一個經濟特區和兩個特別行政區首次合作共建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以“中國力量”構筑海上長城、共圓中國夢的大事件,闡釋了“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展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定信心,揭示了中國崛起與世界發展的具有歷史意義的辯證關系,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作家滿懷愛國熱情、關注國家命運、抒寫歷史風云、弘揚民族精神的拳拳赤子之心。
其厚重,二是在于以文學的工匠精神書寫大國重器。曾平標同志歷時5年輾轉奔波于京粵港澳各地走訪130余人,從方案構想者到項目管理者到大橋建設者等,筆觸細膩地刻畫了眾多人物形象。作家為真實還原反映“中國制造”“中國跨度”,搜集掌握資料內容之豐富翔實令人嘆為觀止,在某種程度上作品也堪稱一部港珠澳大橋的百科全書。正所謂“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文學創作的不畏艱辛、千錘百煉與百年大計、質量第一的大國重器內在契合,相得益彰。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不乏生動的故事,關鍵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中國不乏史詩般的實踐,關鍵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古今中外,文藝無不因時而興,乘勢而變,隨時代而前行,與時代同頻共振。在人類發展的每一個重大歷史關頭,文藝都能發時代之先聲、開社會之先風、啟智慧之先河,成為時代變遷與社會變革的先導。一部作品也許不足以完全記錄下港珠澳大橋建設的種種事件,但一部優秀的作品卻足以激蕩起人們對“中國智慧”“國家工程”的成就感、自豪感,激發人民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譜寫中華民族壯麗史詩的責任感、使命感。
廣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中國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地,擁有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極其豐富的文學遺產,題材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值得大寫特寫。長期以來,廣東省作協重視深挖文學“富礦”,扶持重點文學創作。特別是近年來,大力實施“廣東文學攀登高峰”戰略,精心策劃重大文學創作選題,制定精品扶持項目規劃,切實提高文學創作生產的組織化程度,努力形成“策劃一批、創作一批、儲備一批”的梯次推進格局。以《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的出版為起點,相信今后一段時間廣東文學創作將迎來一個新的收獲期。
中國作協創研部副主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朝全:
“《中國橋》采用規范的報告文學寫法來還原橋的前世今生,難度很大,有文獻價值?!?/span>
曾平標的作品是比較規整的,比較完整的報告文學,是報告文學作家的視角,紀事、寫人,做史立傳,所要承擔的功能不只是回應老百姓關切什么,新聞熱點在哪里。更重要是希望通過我們的書寫留下一份史志報告,能夠流傳下來作為史料參考,讓老百姓了解珠港澳大橋。作品還原這座大橋的來龍去脈,如何動意的?誰創意的?這個過程里又經過多少曲折?像這樣的一種寫法,我認為是一種比較規矩的或者比較規范的報告文學的寫法,這樣寫了以后這個書不僅僅有文學價值,還有文獻價值,將來的人想了解這座大橋的歷史,了解這座大橋建造過程,了解這座大橋當時曲折的過程就需要讀《中國橋》這樣的作品。
曾平標的寫作特別注重包括語言、情節、細節上的生動、傳神、形象,他運用了大量非常生動的比喻,比如說珠江漁女優美的傳說。珠海有一條路叫情侶路,大橋建成讓原來被分割兩地的情侶牽起手來,讓港珠澳三地能夠牽起手來。還有用精衛填海的神話傳說故事,比喻今天建造這座大橋的艱巨程度。還有伶仃洋上搭積木的比喻,都非常形象,海洋搭積木難度太大,周期太長,很艱巨,也充滿了風險。我覺得這個作家的書寫有別于其他人,他用“打通任督二脈”來比喻把港珠澳三地的物流、財流各方面流動的血脈打通了,這種比喻我認為都很傳神。因此這座大橋的建設無疑對大灣區一體化建設,或者港珠澳三地命運共同體建設很重要,這座橋的意義作家也做了很深入的探討,三地互聯互通,財富效應等各方面的成果,各方面的影響力作家也都做了生動的描寫。
花城出版社社長詹秀敏:
“《中國橋》是一部磨出來的作品,幾經審讀、不斷修改,它體現了作者的擔當和文學的力量——書寫超級工程的中國故事,記錄建設者的奮斗精神?!?/span>
一座大橋成就了這樣一本書,也是這樣一本書將橋的故事帶給我們的讀者?!吨袊鴺颉愤@部作品是伴隨著港珠澳大橋的修建而創作的,也是伴隨著港珠澳大橋的正式通車而出版的,是一部有著特殊意義的作品。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舉行通車儀式之后,花城馬上將《中國橋》推出上市,讓讀者可以及時了解關于港珠澳大橋的相關細節。
習總書記說:“我們都在努力奔跑,我們都是追夢人。”港珠澳大橋的成功建造,堅定了我們的信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終將在不懈的奮斗中變為現實?!吨袊鴺颉芬彩且徊磕コ鰜淼淖髌?,幾經審讀、不斷修改,它體現了作者的擔當和文學的力量——書寫超級工程的中國故事,記錄建設者的奮斗精神。我們相信,這樣一部具有豐富細節和深刻內涵的作品,能夠傳播時代的聲音,能夠感染讀者的內心。造橋和寫書,其實都是追夢的過程?!吨袊鴺颉返某霭?,讓我們看到了一位有抱負的廣東作家在報告文學創作方面所做的努力,也感受到廣東文學在奔跑中執著追夢的決心。
三屆魯迅文學獎得主、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李鳴生:
“《中國橋》是一次高難度寫作,為讀者‘架’起一座建橋者與大時代相通的精神橋梁。從一部作品看到大橋的歷史,以及文明發展的意義?!?/span>
題材難,采訪難,寫作難,審稿難。
盡管這么艱難,但是作者和出版社終于向我們推出了這部作品,而且這部作品盡管可以說是在整個過程當中是帶著“鐐銬”和“枷鎖”甚至頭上頂著緊箍咒在寫作,但是終于完成了,這個作品完成得非常好,像一個優秀的運動員完成了一次非常漂亮的跨越。這個作品既有現實的風云激蕩又有歷史厚重的深邃;既有扎實豐厚的寫作功底又有一定水準和一定的美學品質;既有表層的邏輯敘事又有內在的思想勾連,既書寫了創建者心路歷程,又注入了自己生活體驗,人生感悟,甚至注入了自己的心血。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很多作家靠外層走馬觀花采訪就完了,但是作家的情感并沒有注入進去,心血并沒有注入進去。曾平標是本土作家,他有幾十年的生活體驗,而且還有自己對人生的感悟,所以他有區別于別的作家,有別的作家寫不出來的東西。
《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是一部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以及珍貴文獻價值的作品。這部作品不僅展示了大國情懷,還彰顯了中國人的智慧,同時讓我們看到中國人的活力、耐力、毅力、實力以及創新的能力。所以這部作品不僅增強了中國民族的自信,同時讓我們看到中國民族的希望和未來。
《新華文摘》文學版主編梁彬:
“《中國橋》書中很多細節讓人感同身受,讓讀者感覺到科技的力量。建議作者面對豐富的材料要在剪裁方面下更大的功夫。”
曾平標這篇長篇報告文學是一個全景式的,全方位展示港珠澳大橋從論證到施工到建設過程的作品,其中他還有很多細節的描寫讓我們感同身受,或者讓我們有很多啟發,或者讓我們學到很多。
我說一些建議,我覺得曾平標的優勢是身處廣東,資料可能是最全的,但是我們怎么呈現它?人無我有,他有了,人有我精,怎么精?我認為還是有一個提高的過程。他有很多材料,太豐富了,太充分了,怎么把材料揀選出來,揀選更精一些,這是下一步修改值得好好深思的問題。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黃傳會:
“只有港珠澳大橋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橋’,所以《中國橋》的書名非常貼切,是標志性的報告文學作品。”
這本書的出版對于廣東的報告文學來說,對中國報告文學來說都是一個很好的標志性的作品。
我講點建議的話,這本書還是寫得太滿了,因為作者掌握的素材太多都舍不得丟掉,這本書42萬字,關于爭論寫了10萬字,作為一個普通讀者能不能有耐心?如果在選材上面更講究一些,結構上面更講究一些,可能它的效果會更好,40萬字寫成30萬字也會非常精彩。
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會長徐劍:
“《中國橋》采用全方位展示的方式難度很大,作者的完成度不錯。”
全書四部分,第一部分講爭論;第二部分講決策;第三部分講難點;第四個部分講成像,這種全方位的,一個人要把大橋舉起來的寫法真的不容易,所以你用全景式的展示我覺得還是寫得不錯的,剛才每個專家都給了很高的評價,我認為就橋寫橋,舉重若重地來寫,推土機坦克式的去推,一般的作家不敢這樣干,不是撞得粉身碎骨就是活著爬不出來,但他真的爬出來了,而且寫得不錯。
《中國作家》雜志社副主編高偉:
“《中國橋》是一首高揚中國人民民族自豪感的時代之歌,它像一座豐碑,長留精神在人間?!?/span>
寫科技、寫工程的題材是非??菰锏?,寫得不好味同嚼蠟,《中國橋》給我的閱讀感受是非常順暢的,這點非常不容易,作者完全是這方面的專家了,五年的采訪,把相關的知識完全內在于心,所以他寫得非常深入淺出,前世今生、各方面博弈暗戰、利益沖突,故事里面都講得明明白白,讀起來曉暢,里面有大量的鮮為人知的信息,分析夾雜其中讀起來非常有興趣,我覺得從紀事的這個層面寫得非常好。
《中國橋》作者曾平標:
“經歷了非常艱難的采訪過程,才將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的點滴故事匯聚成書,但是寫作的過程也是追夢的過程,收獲了許多感動。”
感謝花城出版社、中國作家雜志社、廣東作家協會給我舉辦了這次研討會。作品這一次真正翻越南嶺,我非常感謝。大家的意見對我來說是鼓勵,對未來的創作也是動力。
《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
內容簡介
長篇紀實文學《中國橋——港珠澳大橋圓夢之路》描述了從20世紀80年代初發軔到2018年夢想成真,港珠澳大橋的緣起、立項、論證、環評、施工的過程,對這座涉及一個經濟特區和兩個特別行政區的超級工程進行了全方位紀錄。作者用時5年,到京粵港澳各地深入采訪了方案構想者、項目管理者、大橋建設者等多位親歷的關鍵人物,極為真實且細膩地還原了大橋建設過程,懷有中國夢的人們,克服了無數來自建設管理、工程技術、施工安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挑戰,最終建成了世界橋梁史上的一座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