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阿菩:網絡文學仍在表現人類命運共同體
更新時間:2019-03-01 作者:阿菩來源:文藝報
我是一名網絡文學創作者,同時也是網絡文學研究者。我從事網絡文學的創作和研究已經有14年了。按照我自己對網絡文學的定義,我屬于第二代網絡文學寫作者。如果再往上算,比我更早的網絡文學先驅,以在1997年發表了第一篇華語長篇網絡小說《風姿物語》,以及在網絡上發起了中國玄幻武俠啟蒙運動的羅森先生為起點的話,那么中國的網絡文學滿打滿算,已經有22年了。
22年,對一個人的生命來說很長,幾乎能夠占據人生黃金期的一半,但是,這段時間如果放到整個文學史,從時間比例上來講,它就很短很短。
如果我們按照《呂氏春秋》的說法,把《候人兮猗》這首詩作為我們中國文學的開端,如果《候人兮猗》這首詩真的是大禹的夫人涂山氏所歌唱的話,那么中國的文學史至少已有4200年以上的歷史了。
網絡文學的歷史,僅僅是中國文學史的1/200。我們這幫人所創作的網絡文學,文字的數量雖然巨大,但是客觀來說,無論是頂級經典的數量,或者說我們的作品所達到的高度,可能連1/200都還算不上。
但是,我仍然要說,我們不能因為網絡文學現階段的粗糙與不成熟,就只是將它當作整個文學史的1/200來看待。因為任何新文學的誕生,在萌發初始通常都是粗糙的、不成熟的。我們看待網絡文學,必須從歷史的維度來觀察它,如果這樣,我們就會發現它的產生是一個重大的文學事件,是一個劃時代的開端。
而且這個劃時代,還不止是百年意義上的劃時代,而是千年意義上的劃時代,是4200年中國文學史上的五座里程碑之一。
如果我們將歌謠傳唱時代到倉頡造字之后的甲骨金文時代作為文學史上的第一次巨變,將甲骨金文時代到春秋戰國的竹簡創作時代作為文學史上的第二次巨變,將竹簡創作時代到造紙術被發明后的紙張創作時代作為文學史上的第三次巨變,將紙張創作時代到印刷品時代的變化作為文學史上的第四次巨變,那么,從22年前開始,中國文學史就迎來了它的第五次巨變,那就是,文學的載體從實體化的書寫到虛擬化的創作這樣一次重大的變革。
網絡文學的這次變革,是要逐步地將所有文學網絡化,或者說虛擬化。不但新的閱讀、創作和改編將越來越往網絡上走,而且前網絡時代的所有文學內容都將遷移到網上,以數據的形式保存。在可預見的未來,實體圖書大概不會消亡,但它將越來越成為一種奢侈品,若干年后甚至會變成古董供人懷念。這跟紙張普及之后,竹簡金文的命運是一樣的。
而且,網絡文學的這次變革,還不僅僅是將文學的載體從印刷體上遷移到網絡上。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載體的變化帶來的將是從內到外的全面變化。
在現階段,網絡文學所達到的高度與深度,還沒有真正逼近印刷體時代的頂級經典,但是我們已經看到,網絡文學已經站在傳統文學的肩膀上,大大地拓展了文學的邊界。
我們寫作的文體會改變,有一些新媒體的文學樣式,已經很難用傳統的文學樣式來定義了。
我們寫作的內容會改變,因為我們要表現的不僅僅是線下世界的現實,還有虛擬世界的現實。
甚至我們的思想也會改變。讀者的閱讀體驗變了,作者的創作體驗變了,隨著萬物互聯時代的到來,我們的思想怎么可能不發生變化呢。
不過,我們不需要害怕這種變化,因為中國4200年的文學經驗告訴我們:網絡文學的這種變化不是不可測和不可控的,因為網絡文學本身,必然是在傳統文學基礎上的繼承與發展,就是整個網絡文化,也是在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繼承與發展。
網絡文學中能夠成為現象級的作品、產生廣泛社會影響力的作品:描寫的依然是真善美,表達的依然是家國天下,思考的仍然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終極理念與理想的方向。
這一點,在過去4200年的中國文學歷史中,它不曾改變,那我們就有理由相信,在中國文字存在著的未來,它也不會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