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廣東軍旅作家“三劍客”學術研討會舉行
更新時間:2019-02-26 來源:廣東文壇
編者按: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廣東文壇迎來一個佳作迭出的高峰期,張永枚、金敬邁、梁信更是被譽為廣東軍旅作家“三劍客”。11月30日至12月2日,廣東省作家協會連續舉辦三場廣東文學名家學術研討會,研討首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張永枚、金敬邁和梁信的文學成就。與會專家學者一致認為,他們的文學成就既是時代的精神財富,也是中國當代文學的語文典范,同時為當下的文學創作提供了諸多啟迪。
張永枚:
軍歌嘹亮,他從戰場和軍營走來
“陽光在碧波上一耀一閃,海風把浪花卷上礁盤,金子似的沙土,白玉般的海灘,珠貝鋪滿地,鳥肥積如山……” 1974年,張永枚飽含激情創作了《西沙之戰》組詩,表達了對祖國深情的愛,迅速傳遍大江南北。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楊克回想起小時候讀過這些動人的詩,至今歷歷在目。
11月30日,廣東省作家協會舉辦廣東文學名家張永枚學術研討會。該研討會是“大家流芳”工程的系列活動之一,旨在總結首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張永枚的文藝成就,彰顯其高尚的藝德藝品,激勵當代文藝工作者潛心創作,服務人民。
廣東省作協秘書長、廣東文學院院長熊育群,原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報》社長吳大勇,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章以武,《作品》雜志社原副主編展峰,廣東省作協原組聯部主任艾云,廣東省社科院文學研究員鐘曉毅,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徐肖楠,廣東省作協副主席李國偉,廣州市作協副主席鮑十等近20位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會議由楊克主持。
三天三夜只吃4個湯圓寫下《西沙之戰》
張永枚1932年出生于四川,他參加過抗美援朝戰爭,在敵機瘋狂的轟炸中幸免于難。作為與張永枚相交半個多世紀的戰友,吳大勇在發言中大聲朗誦張永枚的詩篇,“清水河,清又清,我的丈夫是志愿軍,太陽下花開紅又紅,我的丈夫是英雄。”
“他是渾身帶著戰火硝煙的詩人,他是高唱軍歌的行吟詩人,他是緊貼戰士鑄造軍魂的詩人。”吳大勇透露,張永枚花了三天三夜只吃了四個湯圓,寫下了《西沙之戰》組詩。張永枚出版的23部詩集中,描寫戰士的詩約占一半,在退休前他每年都有兩三個月時間深入基層和海邊防連隊,同戰士生活在一起。他筆下的戰士形象,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風貌:上世紀五十年代詩“騎馬挎槍走天下”,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青春,露出紅石榴般的笑”。退休至今,張永枚每天創作幾個小時,完成了《左宗棠光復新疆》《朱德三個人軼事》等60多萬字的作品。
熊育群表示,張永枚是20世紀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的著名詩人,他見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當代文學藝術的發展演變,并參與了許多彪炳廣東文學史冊的重大事件,為人民群眾、為廣東文學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西沙之戰》《我的丈夫是英雄》,歌詞《井岡山上采楊梅》《廣東好》《人民軍隊忠于黨》《騎馬挎槍走天下》等作品均在全國和全軍有重要影響。”熊育群說。
章以武說,張永枚的詩思想境界高遠,經得起歷史和時代的考驗,體現了對革命戰士的禮贊。“他從戰場走來,從軍營走來,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好的詩歌都是來自于生活的沃土,這一點對今天的作家也非常有啟發作用。”
70多年來,張永枚筆耕不輟,除了詩歌,他還創作了中長篇小說和紀實文學《紅巾魂》《海角奇光》《省港奇雄》《粵海大戰》等,還創作了《紅松店》《風雨共傘》等多部劇本。
他的作品給人的震撼迄今難以超越
在創作之余,張永枚致力于做好文學藝術等傳承,堅持傳幫帶,為部隊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人才,現在活躍在文學一線的部隊文學骨干力量,有許多是張永枚的學生。“張永枚和他的學生共同為廣東文學發揮了光和熱,為廣東文學再攀高峰、向人民群眾展示文學的魅力貢獻了力量。”熊育群說。
徐肖楠認為,張永枚的作品寫出了詩化歷史感和詩化理想主義,通過詩歌激情訴說如歌歷史,讓理想主義的軍人生活風情和軍人生命氣質在詩歌中飄動飛揚,從抗美援朝的作品到《西沙之戰》,再到改革開放后的作品,所表現的軍人生活記錄了中國重要的歷史事件,成為一段段中國歷史的標志。
展鋒認為,不管詩歌、小說還是劇本,張永枚的創作中都有一個共同的創作核心“正義、良知、忠誠”,他的作品給當時的社會和人的心靈造成的震撼在廣東迄今無人能超越。這幾個方面也非常值得當下的文學創作者繼承和發揚。
廣東省作協原副書記王俊康則從兒童文學創作角度切入張永枚的作品。他舉出《白馬紅仙女》《寶馬》等例,認為張永枚擅長用生動形象的長詩(朗誦詩)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起來,對少年兒童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他善于把深刻重要的思想滲透到兒童游戲、兒童活動中,沒有枯燥的說教而讓軍民魚水情深入到讀者心里;不少詩歌在正能量的歌唱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童心童趣。
李國偉認為,張永枚的作品做出了一些藝術上的創新和嘗試,形成了嶄新的藝術形象。他將作品中的革命英雄主義發揮到極致,歌頌了抗美援朝中志愿軍戰士的無畏精神,展示了民族的精神坐標。
研討會上,作家黃茵(著名作家黃谷柳后人)還向張永枚、吳大勇贈送了《黃谷柳 朝鮮戰地攝影日記》,表示致敬。最后,張永枚對省作協舉辦這次研討會表示了衷心的感謝,他認為在座專家學者的發言讓自己受到了啟發。
金敬邁:
記錄了一個時代,影響了一代人
12月1日,廣東省作家協會舉辦廣東文學名家金敬邁學術研討會。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首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金敬邁的創作成就進行了積極、熱情的交流,對金敬邁的藝德藝品更是表達了由衷的稱贊和敬意。
廣東省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專職副主席范英妍,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章以武,廣東省作家協會原黨組書記蔡運桂,中國作協主席團委員、《作品》雜志社社長楊克,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李國偉,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郭小東,廣東省作家協會原組聯部主任艾云,廣東省社科院文學研究員鐘曉毅,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林崗,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徐肖楠,暨南大學中文系教授申霞艷等專家學者參加研討會。會議由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廖琪主持。
《歐陽海之歌》曾風行全國
“在海上油田,一說這是《歐陽海之歌》的作者,幾乎人人都知道。”楊克回憶和金敬邁在1995年的接觸時說。
《歐陽海之歌》這部在上世紀60年代發行超過3000萬冊的長篇紀實小說,是金敬邁僅用了28天創作出來的。小說講述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著名英模、共產主義戰士歐陽海烈士的生平及“舍身救列車”的事跡,謳歌了戰士歐陽海在其短暫一生中表現出的先人后己、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該小說曾被節選入教科書,在當時影響極大。
郭小東指出《歐陽海之歌》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在90年代,《歐陽海之歌》被列入中國100部經典作品之一。
林崗認為,金敬邁的小說記錄了一個時代,也影響了一代人。故事中洋溢的浪漫情懷背后也有大量細節支撐,這些細節能與他自身的生活體驗相通,讀起來有親切感。
“金敬邁絕不止是廣東文學名家,我認為他完全當得起中國文學大家的稱謂。”原《羊城晚報》記者韓平指出,“《歐陽海之歌》激勵了整整一代人的愛國主義情懷,他的作品為無數青少年樹立了鮮活的、有血有肉的、真實可信的崇高、勇敢、正義的人生榜樣。”
徐肖楠認為,《歐陽海之歌》當時流傳極廣,人們爭先恐后閱讀這部作品,也是在閱讀他們自己和閱讀整個時代。“金敬邁的作品告訴人們特定生命形態是怎么存在和為什么存在的,以個體生命細致體味20世紀60年代的中國生活精神,與其說寫出來的是個人生命形態,不如說是時代生活形式的標志,是整個時代凝聚在一個人生命中的表現。他塑造的生命形象在特定時代‘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深刻地融入了一代人的生活并成為那個時代的經典集體記憶,連接了我們不同時代的共同生活、理想、信仰、現在和未來。”徐肖楠說。
七十多歲仍冒著危險
深入“非典”一線采訪
1930年出生的金敬邁是江蘇南京人,1949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第四野戰軍后勤部文工團、西南軍區文工團演員,廣州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組創作員。金敬邁于1958年開始發表作品,創作領域跨越話劇劇本、電影文學劇本、報告文學、長篇小說等。2010年12月,金敬邁獲得廣東省首屆文藝終身成就獎。
《歐陽海之歌》里面的歐陽海既是現實中的英雄人物,也是金敬邁創作出來的一個藝術人物。金敬邁在寫作歐陽海的童年時,也將自己早年的身世與體驗放在作品中去表現。
李國偉指出,為了撰寫《歐陽海之歌》,金敬邁深入部隊基層,采訪非常扎實。金敬邁和戰士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出操,獲取了大量一手資料;他在小說中選取了60多個歐陽海的故事進行表現,而實際上搜集到的故事達到100多個。?
楊克同樣對金敬邁積極到一線采訪的事跡細節印象深刻。他回憶道,“非典”爆發時,金敬邁已七十多歲,而他依然冒著危險,深入醫療前線采訪,寫出了長篇報告文學《好人鄧練賢》。“這么高齡,還能這么熱情深入基層,深入第一線,非常值得我們學習。”楊克說。
章以武表示,金敬邁為人十分謙遜、大度。金敬邁參與創作以廣州治水為題材的《水的感動》時,初稿4萬5千字。章以武因為統稿需要,要將該部分壓縮成3萬字。他向金敬邁打招呼時,金敬邁回應道,可隨統稿需求刪減,“一點意見都沒有”,令章以武十分感動。
范英妍在作總結發言時提出,研究、探討金敬邁先生的文學成就和文學貢獻,可以為未來廣東文學創作提供有益的啟示,“年輕一輩的作家要像金敬邁先生所代表的老一輩文學名家一樣,不僅堅守藝術理想,還要有高尚的人格修為,有‘鐵肩擔道義’的社會責任感,努力追求德藝雙馨的境界。”
研討會結束前,范英妍通過金敬邁親屬向金敬邁表達了問候。金敬邁家屬對省作協舉辦這次研討會表示了感謝。
梁信:
一手拿筆,一手拿槍,成果斐然
?“向前進,向前進,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蘭,替父去從軍,今有娘子軍,扛槍為人民……”這首歌曲來自電影《紅色娘子軍》,曾傳遍大江南北,成為許多人的共同記憶。電影劇本創作者為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獎者梁信。
12月2日,廣東省作家協會舉辦了“廣東文學名家梁信學術成就研討會”。研討會上,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章以武,廣東省作家協會秘書長、廣東文學院院長熊育群,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李國偉,原《花城》雜志社長、主編肖建國,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張梅,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郭小東,廣東省作協原組聯部主任艾云等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梁信的文學藝術成就及特色,并發掘其作品對于當下的意義。
將宏大生活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
梁信原名郭良信,1926年生于吉林省扶余縣,19歲參軍并入黨,參加過不少著名戰役。梁信從小喜歡聽故事、評書,對文藝興趣濃厚。1953年,他調到中南軍區成為正式的創作人員,開始從事專業創作。1958年,梁信赴海南島體驗生活后創作了《紅色娘子軍》,塑造了吳瓊花、洪常青等人物形象,張揚了女性獨立和戰斗的精神,成為新中國電影史上不朽的經典。2010年,梁信獲得首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2016年,中國電影授予梁信金雞獎終身成就獎。2017年1月28日,梁信在廣州逝世,享年91歲。
“先生一手拿筆,一手拿槍,成果斐然。”熊育群總結梁信的藝術成就,“他從事戲劇、影視創作的時間超過60年,除了讀者耳熟能詳的代表作《紅色娘子軍》,還留下了《碧海丹心》《從奴隸到將軍》等許多優秀作品,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電影創作者。他的代表作《紅色娘子軍》獲得極大成功,不僅創下了8億人口有6億人觀看的盛況,還榮獲了第一屆百花獎的獎項及最佳編劇獎,在新的世紀,《紅色娘子軍》依然在舞臺上重演。”
張梅認為,《紅色娘子軍》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紅色娘子軍》作為中國當代文學中革命現實主義題材作品中的經典之作,在人物形象塑造和藝術表現力上有很大的突破。劇本不僅注重表現主人公吳瓊花身上帶有的無產階級英雄人物的共性,更成功刻畫了吳瓊花鮮明獨特的個性。”
李國偉也認為,梁信在創作中注意創設相應的典型環境、情節、細節、語言,賦予人物鮮明的個性特征。“勇敢、豪放是瓊花典型的個性特點。作者通過眼睛這個細節的不同描寫,表現了人物接受革命理想信念前后的變化,實現人物性格的個性化書寫。”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徐肖楠指出,梁信將自己的生命經歷與作品緊密相連。“梁信的作品讓生命風云際會于宏大生存,寫出一代人生命情懷中的國家命運、國家歷程、國家精神、民族脊梁和歷史轉折,其深度敘述視點不停留于單獨的個人瑣事,把宏大生活與個人生活結合得很緊,對信仰與生命情懷、藝術與理想主義、時代與革命精神的結合點聚焦得很精確。”
革命現實主義創作精神對今日仍有啟發
郭小東認為,梁信等老一輩作家在現代漢語的萌生時期成長、受教育,文學素養深厚,對文字的使用非常講究,在創作上精益求精。“梁信以一種純粹、‘孤絕’的精神投身藝術創作,這也對當下的創作有深刻啟示。”
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評論家李德南提出,梁信的藝術創作有幾點值得注意。他注重生活積累,把握時代變遷,不忽視真實的書寫;寫作過程中注重借鑒傳統小說尤其是《紅樓夢》《西游記》等章回體小說中的創作手法,把人物心理變化與環境變化融合起來,并用馬克思理論加以提升;創作的過程當中既能夠直面問題,不回避問題的存在,又始終充滿希望。“梁信等人作品中的革命現實主義,強調要有認識的總體視野,要有強大的信念,這樣的創作精神和創作手法,放在今天也有很大借鑒意義。”
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劉衛國指出,“文學中的理想主義是不能拋棄的。梁信的《紅色娘子軍》作為一部理想主義作品,可以為理想主義的回歸提供一些經驗。”
○本版撰文: 宋金緒 徐佩雯 ?攝影 陳忠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