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文學就是海上的那輪明月讓心靈相通之路”文學發展論壇上的主旨演講
——中國作協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在“21世紀海上絲綢
更新時間:2019-02-26 來源:廣東文壇
尊敬的許瑞生副省長,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上午好!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中國作家協會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學發展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出席論壇的各國友人、文學家、翻譯家們表示誠摯的問候!
在一千三百年前的中國唐代,有一位詩人,他的名字叫張九齡。張九齡的家鄉就在離廣州不遠的地方,他有兩句詩至今被很多中國人傳頌,就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說的就是:大海把人們分割開來,但是,在空間上相隔遙遠的人們望著海上升起的明月。面對這同一輪明月,他們的心是相通的。之所以引用這兩句詩,就是因為今天召開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文學發展論壇,在我看來,文學就是海上升起的那輪明月。它使我們從廣州穿過南海、印度洋、地中海、直到摩洛哥,這么多國家和地區的朋友們連接在一起。盡管我們相距遙遠,但我們的心是相通的。我們同屬于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也同屬于世界文學共同體。
在廣州附近,有一個博物館,叫“南海一號”博物館。那里面陳列著一艘距今八百多年前的南宋時期貨船。這艘船上滿載著瓷器,他本來可能是往印尼或印度的某個港口,也可能出現在約旦的佩特拉的集市上,或者歐洲的某一個城堡里。但是這艘船沒有能夠完成它的旅途,它沉睡在海底。我覺得也許這艘船的真正使命其實并不是抵達遠方的某一個港口,它的真實使命就是要穿越八百年的時光隧道,來到21世紀,向我們證明一條古老的而且偉大的道路的存在,這條路我們現在叫它海上絲綢之路。在兩千年的時間里,在這條海路上,無數商船、水手、旅行家在千難萬險中航行,絲綢、瓷器、香料和珠寶在中國、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和歐洲之間輾轉流通。現在我們知道,激勵他們冒險前行的不僅是財富,“物”在不同地區和民族之間流通,這同時也是不同的地區和民族之間的人們,在交換著、分享著各自對于美好生活的想象和夢想。這條絲綢之路因此見證著我們共同真實的人類價值,跨越千里萬里,我們也要互相走進、互相認識。我們是如此的不同,但正是這種不同和差異,令我們對對方心懷神往,世界之美好正在于它的多姿多彩。當如此多姿多彩的人們相互走近、相互認識,我們就會離繁榮更近一些,離美更近一些,離幸福更近一些。
八百年前或者一千年前,一艘海船從廣州駛往印度或者阿拉伯需要一年或者兩年的時間?,F在,朋友們坐上飛機只需要幾個小時,十多個小時。兩千年來,人類已經獲得了我們的前人不可想象的速度,遠在天涯的人,現在也近如比鄰。但是,也正是在這樣的時代,在21世紀,曾經激勵著我們的前人開辟絲綢之路的信念重新煥發出新的巨大活力。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是對古老記憶的回望,更是對現在的承擔和對未來的展望。他有力地表達了邁進新時代的中國人民的信念和承諾,我們將堅定不移地推進世界的經濟全球化進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我們將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民合作共贏、同舟共濟、共享繁榮與發展。
因此,海上絲綢之路這條古老的路,在21世紀正在成為通向更美好未來的路,這條路會讓我們更加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在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很少有文人,很少有作家。當然,我讀過《蘇萊曼東游記》,這位一千二百年前的阿拉伯商人曾經在唐代造訪過廣州。我還必須提到我特別喜歡的一本書,就是《白普泰游記》,這位偉大的摩洛哥旅行家曾在七百年前的中國元朝來到過廣州。所以在這里,我要特別向來自摩洛哥的朋友們致敬,看到你們,我就好像看到了我所尊敬的白普泰??偟膩碚f,古代的文人和現代的文人是差不多的,我們游泳也游不遠,我們劃船也不太好,我們長于思想和書寫,但并不長于行動。所以,對于古代的海上絲綢之路,我們并沒有留下很多的文字記述,我們都生活在現代,不必冒風濤之險,也不必冒跋涉之苦,可以充分地頻繁地相互交流。通過這種交流我們可以完成前人沒有充分完成的使命,使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貿易的路,而且成為文化的文學的路,進而使人們在精神上更深刻地聯系在一起,也使我們各自用不同的語言講述的故事在更寬闊和更豐富的世界背景中展開,使我們的寫作不僅滿足更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同時,也真正像海上升起的那輪明月一樣推進我們之間交流互建。為此,中國作家協會將一如既往地推動中外文學交流,特別是中國作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之間的文學交流,支持中外文學作品的互譯。我看到今天在座的外國朋友,有一些是熟悉的老朋友,也有一些是新朋友,第一次見面。在這里,我想我可以代表中國作家協會,也代表中國作家們感謝你們,為我們之間的文學交流所做的一切,謝謝你們!
最后,祝論壇圓滿成功。謝謝大家!
(本文根據錄音整理,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