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八旬教授送文學到紅土地 ——“文學進校園”之精準扶貧主題系列活動走進海豐
更新時間:2019-02-12 來源:廣東文壇
9月20日、21日,廣東省作家協會“文學進校園”之精準扶貧主題系列活動來到了汕尾市海豐縣的華中海附中學和彭湃中學,第二屆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章以武和廣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鐘曉毅,為兩校的學生舉辦了兩場精彩的講座。
在活動開始的前一天晚上,便收到了章以武教授的短消息,告知感冒兩天,原本以他81歲的高齡還積極主動參加這種為貧困地區送文學的活動,作為組織者本身就已經非常不忍,擔心萬分,收到這條消息后,更是焦慮至極,一度想著要取消明天的活動。不料章教授再次發消息確認,只要今晚不發燒,明天的活動就照常參加。
20日早上,在去接章以武教授的路上,仍在進行著溝通,到了約定地點,只見章教授已筆直地站在清早的陽光下等待了,但仍能看出略有精神上的疲憊。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小插曲,使得此次進校園活動尤其地不容易且意義非凡。
到了海豐縣之后,放下行李稍事休息,便來到了華中海附中學開始了下午的講座。章以武教授與鐘曉毅所長兩人采取對談形式,圍繞文學創作的“觀察力、想象力、表現力”這個主題,分別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既有相互的認可與發揮,也有從不同角度對各自觀點的闡釋。
21日,經過了一夜的休整,重新登上講壇的兩位嘉賓精神抖擻,為彭湃中學的師生們再次奉上一場精彩絕倫、靈感倍出的講座,講座中臨時加入了許多案例與素材,以及對于海豐的觀感。
講座結束后,同學們爭相提問,既有關于創作靈感的來源問題,又有對青春期的困惑問題,兩位教授都給予了耐心細致的解答。后來提問的同學排起了隊,因時間所限,主持老師不得不強行結束提問,而興猶未盡的同學們仍不罷休,在散場后圍在兩位老師身邊,久久不肯散去。
參加此次進校園活動的還有海豐縣作協主席石磊及民俗專家許宇帆。在他們的介紹下,讓我們重新認識了這個海濱小城。回來后,章以武教授感慨地寫道:“對海豐,歷來被偏見左右,民風強悍,連司機都怕去。這次去講學,才發現過去的看法謬矣。此地十分文明,是馬思聰等名人的老家。民風古樸醇厚豪放,詩禮傳家,門前紅對聯,壯美遒勁,與眾不同。百姓熱情好客捧以擂茶。尤其,男士方臉劍眉高鼻深眼窩,甚是英俊,女生白皙高挑陽光,粵地罕見。吾觀站立禮堂迎接排隊而入的彭湃中學學生,個個英武姣美啊。總之,深感,人總是在自以為是的偏見中生活的,若能在現實面前擺正自省,那就是比較客觀的明白人了。” (王璐)
>>相關新聞
梅州站 與大山里的孩子分享閱讀與創作
9月18日、19日,廣東省作家協會“文學進校園”之精準扶貧主題系列活動分別來到了梅州市下轄的興寧市和豐順縣的兩所學校,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張梅和著名的辭賦專家、學者、詩人雍平,為兩校的學生舉辦了兩場精彩的講座。
臺風“山竹”剛剛過境,上班的路還沒有完全通暢,9月18日的早上,本次“文學進校園”之精準扶貧主題系列活動便踏上征程,經過一個上午的長途奔波,來到了興寧市的沐彬中學,主講嘉賓雍平和張梅先后就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的閱讀、創作等心得,與大家進行交流分享。
雍平借鑒古人的詩句,根據自己文學創作語言的活性方面,列舉了實踐中的例子,向文學愛好者們提出現代作詩需要的語言活性,不能一味重復古人的詞匯;在探索古詩的同時也要具有創作新詩詞的思維,并結合個人在創作《廣州塔賦》、《文心雕龍解詁舉隅》等文學著作的經歷,與在場的師生分享了在文學創作中的心得體會。
張梅先介紹了一些世界名著中塑造的經典人物形象,如《紅樓夢》《呼嘯山莊》《悲慘世界》等,這些形象中的人性之美。她認為文學是很有趣的,就像那些名著,它的產生必定會帶動其它的藝術門類。張梅還介紹了她自己的小說改編成的電影《周漁的火車》,談到了改編的心路歷程及拍攝趣事。
因臺風的來襲,使得此次活動行程安排特別緊湊,為了不影響第二天上午的講課活動,一行人又不辭辛苦地連夜趕到了豐順縣城。
9月19日早上,兩位主講嘉賓又在當地作協工作人員的帶領下,沿著斑駁而狹窄的山路盤旋深入,道路兩邊,一側是高山,一側是深水,沿著34公里的山路足足行駛了一個多小時,才來到了此次講課的目的地——黃金鎮的黃金中學。
黃金鎮是老紅軍、老一輩革命家李堅真的故鄉,是一塊紅色土地,黃金中學是由旅新加坡僑領、梅州市榮譽市民、南粵慈善之星何僑生先生捐建的一所完全中學。我們到達時,學生們已經滿滿當當地坐在禮堂中等著我們了,這也是我們組織進校園活動中最大規模的一次講座,到場的學生和老師、縣作協會員足有上千人。
這場講座因會場投影所限,遂臨時機變,梅州市作協副主席游子衿配合我們兩位嘉賓,采取了三人對談形式,為全體師生奉上了一場精彩的文學講座,豐順作協的羅曉珊還深情地朗誦了張梅的散文《給我未來的孩子》。
臺下聽講的學生們,都非常認真,求知的眼神中充滿著專注與向往,有的還仔細地做著筆記,因為他們知道,這次和知名作家們近距離接觸的機會特別難得,這些作家們代表著一個有著無限可能的外部世界。
在梅州的兩場講座都取得了圓滿成功,另外,兩位主講嘉賓的祖籍均是梅州,因此兩位嘉賓都表示,能為家鄉人做點事情,能給家鄉中那些住在大山里的孩子描繪一下外面的精彩世界,實在是一件非常有意義又義不容辭的事情。
這也正是我們文學進校園之精準扶貧系列主題活動的出發點與意義所在。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