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nèi)容
楊光治的睿智與有趣
更新時間:2019-01-22 作者:蔡宗周來源:廣東文壇
丁酉之冬,寒冷且漫長。讓詩人們感到心頭之冷,莫過于聞知中國詩壇一個又一個大師級的詩人相繼離去。先是臺灣詩人余光中,接著是詩人、詩歌翻譯家屠岸,后來是國際詩人筆會主席野曼,再就是遼寧詩人高深、河北詩人浪波,隨后,楊光治兄在立春的門檻上也跟著走了。這么多詩人走在寒冬即將告別之時,莫非趕著去天國出席迎春詩會?
我與光治兄相識已有四十多年。那還是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文學創(chuàng)作沉寂十年之后,有了早春二月般的復蘇,廣州市文學刊物《廣州文藝》《廣東文藝》(即《作品》)相繼復刊,《青年文學》《花地》《南風》等文學報刊相繼推出,我和陳紹偉、羅銘恩、陳忠干、黃虹、朱光天、黃蒲生、楊光治等一批廣州“青年作者”常在一起聚會,給這些文學報刊投稿,討論創(chuàng)作、議論文藝形勢、期盼文學春天的到來,還成立了廣州市青年作家聯(lián)誼會。記得那時楊光治還在一所中學任教,每次聚會他都侃侃而談,語速不緊不慢,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幽默詼諧中帶著睿智,金邊眼鏡中閃爍真情。上世紀80年代初,楊光治調(diào)到花城出版社詩歌室工作,我與詩歌室先是易征、司馬玉裳、陳俊年,后是羅莎、楊光治,再后是鞠英、莫少云等都是詩友,常會到詩歌室坐坐,談詩歌、聊創(chuàng)作、聆聽指教,只是近年隨著年齡增大少于聯(lián)系了。記得1985年,花城出版社為廣東有潛力的七位青年詩人出版了一本厚重的詩合集《綠色的旋律》,我也忝列其中,編輯署名:“華成思”,很明顯是花城社詩歌室的諧音,這其中,定有楊光治的策劃和編選的辛勞。
楊光治到出版社工作,如魚兒得水,他博學的功底、獨到的見解、開闊的視野、精明的策劃、商業(yè)的頭腦和詩評家的睿智得到了很好的發(fā)揮。當時,正是中國詩歌最喧騰與騷動的時代:以艾青、綠原、曾卓等為代表的回歸者的歌唱,以北島、顧城、舒婷為代表的朦朧詩的崛起,以及各種流派爭相登臺令人眼花繚亂的亮相,可睿智的光治兄能從詩的本性,洞察出其真?zhèn)瘟驾N叶啻卧谠姇下牭剿麖娬{(diào):中國新詩,首先是寫給當代中國人看的,好詩是感情與知性的結(jié)合,詩是精煉的歌唱生活的藝術,詩永遠是生活的牧歌。經(jīng)歷三十多年的爭論與實踐,光治兄的詩觀是值得肯定的。
楊光治對推動廣東詩歌的發(fā)展,我感到有三方面的貢獻。一是他以作家詩人的身份,通過自己創(chuàng)作的實踐,挖掘了古典詩歌領域的珍寶。他出版的《野詩趣談》《唐宋詞辨》《詩藝.詩美.詩魂》,短小的文章中,在勾沉歷史、普及詩歌、增添意趣的同時,透出許多個人的真知灼見,有棱有角有個性,勇于探索求源,敢于向權威叫板。如提出“床前明月光”的“床”是指水井,并非指床;如指出屈原“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中的“落英”并非凋殘的花,恰是剛綻放的花朵;如對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意境”之說,敢于提出個人的質(zhì)疑與見解等等,體現(xiàn)了一個學人的思索和學養(yǎng)。
二是他以詩評家的身份,關注著廣東乃至中國詩壇的動向。通過一篇篇詩作的點評、推介,通過一篇篇為詩人出版的詩集作序,既扶持了一大批年輕詩人走上詩壇,抨擊了詩壇的亂象,也闡發(fā)了自己的詩觀,堅守了詩歌藝術真善美的追求。他常津津樂道地說,他先后為200多位詩人的詩集作序,甘當詩歌園地的園丁。這其中,也為我的詩集《人生旋律》寫過序。記得那是1996年初冬,廣東省作協(xié)組織向明、楊光治、郭玉山、黃蒲生、朱光天、本人和《當代》副主編何啟治等七人的詩人僑鄉(xiāng)采風團,先后走訪了臺山、開平、恩平、江門、新會等著名僑鄉(xiāng)。參觀訪問中他善于發(fā)現(xiàn)詩意,旅途小巴車上他妙語連珠,一路上給同伴帶來歡樂。在這次采風活動中,他針對當時詩歌越寫越長、越寫越散漫的景況,建議詩人們此行專寫十行詩,帶著鐐銬跳一回舞,嘗試開創(chuàng)十行的新格律。采風回來,我們每人都交了一二十首十行詩,由光治一一點評,分組發(fā)在《羊城晚報》《南方日報》《作品》《廣東僑報》《南風》上,造成了小小的影響,有人把其稱為十行詩派。嗣后,我和向明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十行詩寫作,分別出版了十行詩集。我先后出版十行詩集有《相思夢》《人生旋律》三部,這是在光治兄引導和鼓勵中寫成的。僅僅這件小事,就可看到楊光治對詩歌創(chuàng)作總是有思索、有追求,力求創(chuàng)新的。
三是他以編輯家的身份,樂于為詩歌的繁榮和發(fā)展架橋鋪路。楊光治從事詩歌編輯近三十年,以他的學識和睿智,一次次攪動了中國詩壇。留下許多佳話,并創(chuàng)造了詩歌出版業(yè)的幾個之最:他于1968年最早發(fā)表了推介臺灣著名女詩人席慕蓉的文章《流淚記下的微笑和含淚記下的悲傷》,編輯出版了席慕蓉的《七里香》《無的青春》《時光九篇》三部詩集,發(fā)行量高達100萬冊,這是當時全國詩集出版印數(shù)之最,頗有影響,既架起了溝通內(nèi)地與港澳臺地區(qū)的詩歌橋梁,又為詩歌的廣泛傳播做了有益的工作;最早發(fā)表評價汪國真的《植根于生活的紅薔薇——汪國真詩作印象》,出版了汪國真詩集《年輕的風》,印數(shù)達21.1萬冊,汪詩一時洛陽紙貴,在青年中掀起了汪國真熱;最早發(fā)現(xiàn)和推出了青年詩人洛湃詩集《浪子情懷》,印數(shù)達12.3萬冊。從席慕蓉——汪國真——洛湃現(xiàn)象,我們不得不佩服楊光治作為編輯家、出版家的睿智與前瞻性目光。他根據(jù)人們,尤其青年一代心靈渴望,以席慕蓉的“純情”、汪國真的“哲理”、洛湃的“浪漫”打出“熱潮詩”的牌子,受到眾多學生、青年的歡迎。由楊光治策劃、花城出版社先后出版發(fā)行的《花城袖珍詩》《如詩年華》《中國現(xiàn)代朦朧詩賞析》《過目難忘》詩歌系列,本本都極為暢銷,少則幾萬冊,多則十多萬冊,既有社會效益,也有經(jīng)濟效益。楊光治“創(chuàng)造18年暢銷詩3000萬冊神話”已在詩歌界廣為人知,他將這句話,醒目地印在自己出版的散文集《觸動心靈》封面上,可見他是引以為傲的,這是他對中國詩歌事業(yè)的貢獻。
楊光治歷任花城出版社編輯、詩歌室主任、副總編輯、副社長、顧問、編審,系榮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中國新詩學會理事、廣東嶺南詩社副社長兼《嶺南詩歌報》主編等職,為中國百年新詩的繁榮與發(fā)展,辛勤地耕耘了一生。如今,一代詩評家、編輯家楊光治走了,這是南方詩壇的重大損失。當我想到,再也聽不到他那詼諧話語和爽朗笑聲,再也不能與他結(jié)伴而行同桌共飲,再也讀不到他帶著靈性和個性的新作和新的詩評,心中格外沉重。望著書房書架上他先后簽名贈我的七八部著作,仿佛他還在我身旁,這些著作是他留給讀者們、詩友們的心里話,也該是他留給人世間過目難忘的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