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洪永爭長篇兒童小說《搖啊搖,疍家船》分享會在省作協”嶺南文學空間”舉行
更新時間:2018-12-20 來源:南海文聯
12月16日下午,由廣東省作家協會指導,廣東文學院主辦,南海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南海區作家協會承辦的洪永爭長篇兒童小說《搖啊搖,疍家船》分享會在省作協”嶺南文學空間”舉行。廣東作協副主席、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主任、省小作家協會會長李國偉,暨南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暨南大學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副主任龍揚志,廣東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省作協散文創作委員會副主任黃金明,文學博士、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廣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李俏梅,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敏,廣東作協理事、南海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 、南海區作家協會主席吳彪華,南海區作家協會副主席黃觀水,南海區作家協會秘書長羅惜坤,《搖啊搖,疍家船》作者洪永爭以及來自廣佛兩地近50位文學愛好者參加了分享會。
洪永爭,廣東陽江市人,生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現居佛山市南海區。廣東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文學院第五屆簽約作家。曾獲首屆廣東省“大瀝杯”小說獎。2017年長篇小說《搖啊搖,疍家船》獲第二屆“青銅葵花兒童小說獎”最高獎“青銅獎”,入選‘’中版好書‘’榜。
《搖啊搖,疍家船》是洪永爭創作的第一部兒童長篇小說,也是他創作生涯中的一次轉折。在這部長篇小說里傾注了他不少心血,由于是第一次開拓“疍家人”這個寫作領域,洪永爭在前期作了很多調查和體驗,寫的時候也格外小心。這部小說能獲獎,特別是獲得最高獎“青銅獎”,讓他倍感振奮。一方面證明他二十多年來的堅持沒有白費;另一方面也讓他覺得自己的創作探索得到了承認。
《搖啊搖,疍家船》描寫了一位被疍家人收養的十歲男孩楊水活,如何在得知自己身世之后,面對復雜的人情世界,以及在與養父母相處和對待親生父母的過程中,最終完成心靈成長的故事。小說的場景安排在南粵沿海的漠陽江下游。一對貧窮的中年疍家夫婦在一座攔河大壩邊撿回了一個被人遺棄的男嬰。十多歲的大女兒既要照顧早已癱瘓的母親,又要扮演母親的角色,照顧這個天賜的弟弟。一家人含辛茹苦將孩子拉扯長大,其生父卻找來了。面對這突然的變故,孩子、姐姐、父母以及周圍的各種人物都面臨著一場人倫與人性的考驗。為了制造懸念,作家將故事的發生控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力爭通過小主人公楊水活的視角,為讀者展現一幀酣暢鮮活的鄉土民俗畫卷。
廣東作協副主席、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主任、省小作家協會會長李國偉認為,《搖啊搖,晝家船》不但填補了中國兒童鄉土小說敘事的空白,還在一定程度上搶救了已經基本消失的疍家民俗文化。因為,我們至今仍沒有看到一部完完全全描寫晝家孩子生活的兒童小說,甚至也沒有一部完完全金寫疍家人題材的成人小說。李國偉指出,在整部《搖啊搖,疍家船》里的疍家民俗元素十分突出。民俗元素就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國家文化基因,這個文化基因如果我們不傳承下去,會影響我們兒童的成長。李國偉認為,《搖啊搖,疍家船》在一定程度上,為中國疍家傳統民俗文化做出了搶救式的貢獻,不但填補了中國兒童鄉土小說敘事的空白,還在一定程度上搶救了已經基本消失的疍家民俗文化。
李國偉指出,疍家人數雖然不多,但在中國兒童小說鄉土敘事的語境中不可缺了疍家兒童這一章;少了疍家兒童的敘事,中國的兒童小說的鄉土敘事同樣也不完整。對于童年鄉土經驗的表現,中國的兒童小說已經留下了很多彌足珍貴的文本;同樣,面對當下的鄉村,兒童小說仍然存在很多空白,對正在發生著的鄉村兒童生活還沒有足夠的關注,沒有多視角的立體的表現,而這種缺失恰恰又是今后兒童小說發展的空間。風清云淡的《搖搖,疍家船》的問世,對打破目前中國兒童小說狹隘、重復和對娛樂、搞笑、言情等口味低俗迎合的格局也許會有所幫助。
文學博士、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廣府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李俏梅發言時表示,《搖啊搖,疍家船》挖掘嶺南地方資源,寫苦難和兩代人的成長,讓苦難和詩意進行很好的結合。這部小說也給我們很多啟發,希望本土資源成為兒童文學創作的一種符號,進行開發挖掘很有意義。
?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吳敏發言時表示,《搖啊搖,疍家船》描寫成長、苦難和人性,敘述中國少年兒童在苦難中成長的經歷,作者寫實的才華值得點贊,希望這部小說能夠成為留得下來的好作品。
?廣東作協會員、南海作協理事何偉鵬發言時表示,《搖啊搖 疍家船》以洪永爭的故鄉陽江雙捷鎮漠陽江疍家人為題材,翻閱作品,一股清新之風撲面而來,文筆超凡脫俗,流暢自然,鄉土氣息濃厚,特別是活靈活現的疍家兒童“水活”的描寫,水上人家的生活場景通過細膩描述深深印入我的腦海。他歌頌的是生我養我的土地和人民,歌頌了人性的真善美。永爭在他的作品中用深厚的感情描繪了他故鄉的漠陽江和疍家人,充滿同情與悲憫情懷,這正是一部好作品的品質所在。
隨后,青年作家黃金明、亞明、梁協平等也作了發言,作者洪永爭也發表感想,并對與會者表示感謝。
分享會主持人龍揚志教授肯定了洪永爭老師《搖啊搖,疍家船》作為本土文本的價值,他認為該作家走出了一條新的路子,他相信洪永爭的文學之路將越走越寬。
?南海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南海區作家協會主席吳彪華表示,今年八月,在南海舉辦了“洪永爭作品暨文學地理學視閾下的兒童文學研究學術討論會”,邀請了中國出版集團原總裁、韜奮基金會理事長聶震寧、廣東文學院院長熊育群和在座的吳敏、李俏梅、龍揚志等30多位省內外文學專家,對洪永爭的長篇小說《搖啊搖,疍家船》的美學品質、敘事技巧、地域特色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討。今天,我們又來到廣東文學的最高殿堂——廣東文學藝術中心“嶺南文學空間”,參加由省文學院主辦的洪永爭作品《搖啊搖,疍家船》的分享會,在此,我謹代表承辦單位對大家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并對一直以來關注、鼓勵和支持南海文學事業的廣東省作家協會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吳彪華表示,在座的嘉賓都對洪永爭作品進行詳細、深入的研討,我就不在這里班門弄斧了,說說別的吧。記得我今年為《大瀝文藝》寫卷首語,題目就叫“為什么還是大瀝?”
今年6月,大瀝作家亞明的中篇小說《羊兒在云朵里跑》獲得首屆接力杯曹文軒兒童小說獎銅獎,再聯想起去年洪永爭獲得第二屆全國“青銅葵花兒童小說獎”最高獎——青銅獎這事,相信大家會驚訝地問:“為什么還是大瀝?”但大家為何不用“又是”,而用“還是”呢?因為大家心里清楚,洪永爭去年獲得“青銅獎”后,今年5月他的小說《浮家》又獲得首屆“小十月文學獎”小說組金獎,再往上看,陳雄昌獲得首屆廣東省散文獎、洪永爭獲得首屆廣東省小說獎、曾欣蘭獲得第二屆廣東省詩歌獎、劉迅獲得第二屆廣東省小說獎,如此井噴式成果,如果再用“又是”已經不足以說明問題了。
這是我不用“又是大瀝”而用“還是大瀝”的理由。展開一點,我又想起了去年洪永爭這部作品獲獎后,我們在搞祝賀、表彰的時候,有個不了解南海情況的人在微信上說:“人家獲獎,跟你政府有什么關系,蹭什么熱點?”我們不跟他一般見識,只用事實說話。一個作家可以單靠自己的個人努力,可以創作出一部或者多部優秀的作品,因為創作是個體的活動,這從我們的中國文學史上有很多的例子。除了作家本人勤奮努力之外,如果一個群體、一個地方,又對這個作家給予關心、關懷,甚至扶持他的創作,那么,他就創作就會如虎添翼,成就也就更高。這好比,一個幼苗可以在一個惡劣的環境下生長,也可以在肥沃的土壤里茁壯成長一樣。
再回歸原來的話題。為什么屢屢獲獎的還是大瀝的作者呢?關于這個問題,我記得我在洪永爭獲獎作品頒獎會上是這樣說的:“一個作家的成長,固然離不開他自身的努力,但也與當地的重視密不可分。”洪永爭、亞明、曾欣蘭、陳雄昌、劉迅等大瀝作家的個人努力就不用多說了,那就說說大瀝鎮對文學的重視吧。大瀝鎮是中國經濟、商貿強鎮,位列全國百強鎮前五位。大瀝鎮的領導們清楚地認識到:文化是歷史的積淀,是城市的靈魂,也是城市升級的精神伴侶。因此。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斷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并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推動大瀝的文學事業繁榮發展。大瀝鎮宣傳、文化部門也對文學創作不遺余力,努力為大瀝的文學愛好者營造良好的創作氛圍。良好的文學氛圍對一個地方的文學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大瀝鎮宣傳、文化部門著力為廣大文學愛好者打造發表作品的園地、搭建更廣闊的空間平臺,鼓勵文學協會外出交流采風活動,及時為作者舉辦作品研討會等。近年更不遺余力,引進文學界專家、學者,成立“南風臺”文學工作室?!澳巷L臺”文學工作室現集結了多名我省著名的作家、詩人、評論家,成為南海文學創作的地標,輻射、影響著大瀝乃至整個南海的文學創作。在“南風臺”文學工作室的影響下,大瀝一大群文學作者迅速成長。在這樣的環境下,大瀝作者屢屢獲獎已不足為奇。
吳彪華表示,今天省作協對洪永爭的作品舉辦分享會,是對洪永爭這位作家的努力和他這部作品的價值的肯定。我們要以此為動力,要再加把勁,希望日后有更多的作家作品在這里研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