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李國偉:匠心獨具的《海邊的珊蝴屋》
更新時間:2018-11-27 來源:廣東作家網
陳華清是一個很有思想,且很勤奮的廣東兒童文學作家。她最近在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的兒童長篇小說《海邊的珊蝴屋》呈現出三大亮點。
一,《海邊的珊瑚屋》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中國兒童鄉土小說敘事的空白。
目前中國的兒童鄉土小說,較集中的地域表現在山野、平原、林海、江河湖泊,鮮見海邊漁村生活的兒童敘事,更鮮見南海漁村兒童的生活敘事。而《海邊的珊瑚屋》鄉土味濃烈,通過妹頭、李蝦仔、張立冬等漁村孩子在灘涂趕海、挖沙蟲、捉螃蟹、刨下長在樹上的蠔肉生吃、以及漁村珊瑚屋、珊瑚屋旁邊的英公岸樹、還有漁民的蜈蚣舞等等物像和細節,充分展現了南海漁村生活以及海邊人家獨特的風土人情,再現了漁村孩子純真的童心、童趣,展示出南海漁村兒童生活的無限詩意。
中國留守兒童是新時期經濟大潮下的產物,鄉村留守兒童的生存、生活狀態,無疑是新時期中國兒童文學鄉土敘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而漁村留守兒童,更是中國留守兒童不可或缺的一個斷片。中國兒童小說鄉土敘事的語境中,不可缺了留守兒童這一章;少了海邊漁村留守兒童的敘事,同樣也不完整。
所以,《海邊的珊瑚屋》的出現,一定程度地填補了中國兒童鄉土小說敘事的空白。從這個意義來說,與其說《海邊的珊瑚屋》是一部農村留守兒童的小說,不如說這是一部鄉土題材的兒童小說。
二、陳華清的《海邊的珊瑚屋》充分體現了珠江文化的地方生活特色。
?“地方生活”是我們觀照《海邊的珊瑚屋》的一個重要視角。在廣東兒童文學作品敘事話語的背后經常散發出一種獨特的珠江流域地方文化氣息。這種氣息彌散和蘊藉在作品的每個細節之中,蘊涵了十分豐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和內涵。
廣東兒童文學作家作為珠江文化內部的直接感知者、持有者和傳承者,總是先驗性地以文化持有者的內部視界去審視和體悟珠江文化,并在對珠江文化不斷的敘述中逐漸生成一種無可替代的“地方感”,這種地方感在某種程度上對作家的敘事選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陳華清長期生活在珠江流域,特別是南海海邊這片土地上的人生經歷和文化背景,使其一直處于珠江文化的影響之中。因此,她能夠對珠江文化有著更為敏銳的觀察力和更為直接、深刻的體悟,對珠江文化有著極為深刻的感知和思考。在別人能看見一處細節的地方,陳華清能找出多處細節; 在別人能感到一種情感的地方,陳華清能發現多種情感; 在一個文化符號上,陳華清能體會到多重含義。因此,在她的《海邊的珊瑚屋》中,我們能感知到作家始終在珠江文化內部進行敘事,時刻保持著向珠江文化本質接近的欲望,并不斷為我們呈現出珠江文化的知識細節和整體形態。
在兒童文學中始終存在兩種相互纏繞的敘事方式: 一種是兒童文學所具有的共同審美特質的“兒童本位”敘事,一種是地方文化在兒童文學中彌散所帶來的相異于一般兒童文學的 “地方敘事”,二者在文本中以顯性和隱形的方式存在。
《海邊的珊瑚屋》可以說是一個兩種敘事方式相契合的成功個案。作者的一切 “地方敘事”都是從兒童文學視角去觀察、體驗和闡釋,并將其融合在講述兒童事件的具體文本情境中,從具體兒童事件發生的社會環境、時代語境、情節關聯和文本關系中進行“地方敘事”。《海邊的珊瑚屋》行走在南海漁村社會的肌理與血肉中,又通過童年視角剝去了社會歷史政治情境的雜糅與渾濁,重在寫童年記憶的純凈與斑斕。小說中出現了許多珠江文化特有的地方語境、風土人情和地方兒童游戲等細節。作者通過深入珠江文化的具體情景中去講述故事,強化了作品所敘述故事的時代性和地域特色。在富有傳奇性的現實生活描寫的基礎上,又不乏浪漫主義的藝術色彩,構成了《海邊的珊瑚屋》別樣的情趣。
三、敏銳地捕捉中國社會的新變化,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帶來新希望,這是《海邊的珊瑚屋》的中第三個亮點。
留守兒童是經濟大潮下的產物,隨著農民工外出打工,留守兒童的問題越來越凸顯。那些孤獨、逆反、心理扭曲的幼小心靈,那些本該在游戲中快樂成長卻過早承擔家庭重擔的雙肩,那些本該沐浴陽光卻過早經受磨難童年伙伴,在已見的不少同類作品中,一些作家往往更多地只是披露苦難,最后在扼腕嘆息之余,只能悲天憫人的呼吁“救救孩子”,卻沒有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
我曾聽一位經常當評委的作家說起,時下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于是,以留守兒童為題材的影視、文學作品紛紛涌現,而且這些作品都以能否賺得受眾的眼淚為目標,仿佛把留守兒童的故事寫得越凄慘,流的淚水越多,就越能得獎。這位作家說,在又一次評獎中,當他看到這種用“催淚彈”手法處理的作品時,突然有一種想嘔吐的感覺。
陳華清是一個有著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的作家,她直面留守兒童苦難的同時,通過社會變改大勢、人文關懷等不同的視角,努力消除悲劇對漁村留守兒童生存希望的摧毀性的力量,凸現中國社會出現的新形態對留守兒童帶來的正面影響和新希望。同時以愛和生命的力量,給讀者的是一種熱愛生命、豁達處世、珍惜親情的積極而美好的審美體驗。
陳華清在小說中,塑造了支教女教師東方多美、以及志愿者李麗的形象。特別是東方老師,雖然工資微薄,但卻用一顆愛心,精心呵護著留守兒童這些脆弱的花朵。給孩子們上生理衛生課,開生日會,在學校建圖書館,策劃孩子與父母的視頻見面等,她們的關懷,給孩子們渴望親情的心靈帶來了一抹陽光。
但是,留守兒童是中國的一個社會問題,僅有這些關愛,是不能徹底解決問題。正是中國開放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給問題的徹底解決帶來了機會。陳華清以敏銳的社會視覺,發現并挖掘了中國農村,包括漁村的這一新變化。她在小說中,構建了東北人秦大漢在海邊賺了錢,轉讓蝦場回家創業;以及在城里打工,學到了技術,并有一定積蓄的留守兒童李大蝦的父親李大龍,重返漁村買下蝦場這一事件,告訴人們,除了關愛,鄉村(漁村)的人轉變思想,回鄉創業,讓留守兒童不再留守,讓親情在孩子心中成為永遠的依靠,是徹底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這樣的處理手法顯然比僅僅賺取眼淚更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陳華清在她的小說結尾,讓我們看到了這感人的一幕:問題兒童李蝦仔在父親回鄉后,性情大變,在父愛的滋潤下,從通過欺負弱小、偷竊惹事發泄孤獨,變得愛心滿滿。他熱心幫助以前經常欺負的妹頭,主動給東方老師送沙蟲……這些細節,不但給人們帶來希望,也令小說擁有更富張力的審美內涵。
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要給讀者帶來閱讀的快樂,更應該帶來閱讀的記憶,這樣的作品才具有生命力,而不會成為過眼云煙。匠心獨具的《海邊的珊瑚屋》,無疑就是這樣一部優秀的作品,非常值得家長和孩子一起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