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陳璽:探索跨越時空的現實主義創作
更新時間:2018-11-16 作者:陳琬瑩 龔名揚來源:南方+
“陳璽就是茨威格所講的‘以敘事手法塑造世界’的人。”11月11日,陳璽長篇小說《塬上童年》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作家》雜志社主編宗仁發如此評價。
去年6月,陳璽近八十萬字的煌煌大著《一抹滄桑》由作家出版社付梓發行。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主席蔣述卓給予了高度評價,他認為該作品的主題格調高雅,故事性強,語言純正,人物形象生動。文學就是人學,《一抹滄桑》最重要的收獲,是在人和歷史的結合描寫中,塑造了幾個真實又具有獨創意義的中國農民形象,這些人個性鮮明,構成了獨特的中國百姓的群像。?
《一抹滄桑》是東莞市文化精品項目。節選的中篇小說序列,先后在《中國作家》《北京文學》《作家》和《飛天》等雜志刊發。小說《一抹煙塵》被《小說選刊》轉載。憑著這些厚重的成果,2018年7月,陳璽被列入2018年度“藝起來—東莞文藝名家推廣計劃”。?
近日,南方+對陳璽進行了專訪,他向記者分享了自己對于文學的體悟,以及新的創作計劃。?
因代際疏離感創作兒童文學作品?
《一抹滄桑》厚重大氣,繽紛萬端。小說時空跨度長,人物多,底色是關中塬上的文化韻脈。?
“內心一直涌動著對于故鄉的眷戀,那方水土上伴著我成長,賦予我人生底色的人和事,一愣神的間隙,就會在我的眼前飄動。我的生命記憶,幸運地契合了中國從‘文革’后期的政治風暴,到改革開放前期的僵化沉悶,又見證了開放的過程,還有南粵文化和關中文明的交融。”談及文學創作的時候,陳璽說。?
陳璽在陜西乾縣的黃土地上度過了童年和少年。從記事起,他便跟著身為飼養員的爺爺走街串巷,聽老一輩人講歷史、話家常。《一抹滄桑》的人物中,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到,文本浸泡著生活的本真,契合著往昔記憶,好像將我們拉回童年。?
今年6月,陳璽長篇小說《塬上童年》刊發在《中國作家》文學版2018年5期,作品發表后引起文壇廣泛關注。小說以懵懂少年的視角,勾勒出了鄉間孩童嬉戲的童年歲月,描繪了一幅具有時代特色的塬上全景風情畫。
在研討會上,陜西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小說評論》主編李國平談到,作為同屬一個時代、都經歷了鄉村1970年代的人,讀這部小說有些篇章幾近落淚。“書中所寫的不僅是一種文明與文化地理,更是一種童年與鄉村的記憶,充滿了泥土的氣息、童年的苦澀與陶醉,細節細膩之外更有厚重。”
“父親跟我所講的童年,我感覺那就在身邊。中國農業社會時間很長,爺爺的童年、父親的童年和我的童年是高度契合的,因為社會是處于漸變、相對穩定的狀態。但如今我們和孩子講童年的時候,由于社會的劇變,幾十年就把我們以往的童年,變成一個遙遠的過去,找不到痕跡,我們給孩子講述的童年,在他們的生活中體悟不到。”陳璽說。
在他看來,社會進步是好事,但是代際的傳遞已經產生了割裂。他寫這部小說的初衷,是想告訴現在的青年人,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中國社會孩子他們的鄉村故事,他們的困苦、期待、饑餓和朦朧的憂郁,通過兒童的視角,去反映歡樂和悲傷的生活狀態。
以現實主義邏輯思考未來“仿真人”問題?
作為一個有追求的作家,陳璽并沒有一直在自己的舒適區呆著。
“東莞市一直在講機器換人,這種理念我在日常的工作中經常接觸到,這讓我想到很多東西,潛在的思考被激發出來了,我要寫一部作品,主題是科技的發展讓人類產生的困惑。”陳璽說,他把這部作品命名為《搗開上帝的魔盒》。
作品描述的是100年后,有一家高科技公司,在仿真人領域具有壟斷地位。仿真人已經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作品中所展現的,是仿真人與人類一起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細節,其中涉及到法律、宗教、觀念和社會控制的問題,是未來生活場景想象的圖解。
?“仿真人和人類越來越接近、高度融合時候,會有各種各樣的沖突,包括臉譜的使用權、感情的問題、宗教沖突的問題。”陳璽說,他一直在思考人工智能的未來是怎樣的狀況,很多年以來機器人從理性的層面都遠強于人類,而在情感、信仰、藝術等非理性的方面,如果未來能夠通過邏輯和運算來進行模擬,那將產生怎樣的問題??
在他看來,自己的這部新作并非一部穿越的、完全虛構的作品,而是基于思考、還有科學推演而創作的,是有邏輯和思考的。
“比如儒爾·凡爾納的科幻小說,,都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對未來進行科學的論證和猜想。現在的一些作品只專注于故事的精彩,而對未來社會構筑的科學性、實證性和理性有所忽視。”陳璽說,他是用比較嚴謹、有邏輯的方式去寫,對情節做理性的過濾。
陳璽以前寫的都是過往的故事,而這次寫的是未來,他希望藉此不斷挑戰自己。?
寫作改變作家的人生體悟
在《一抹滄桑》后記中,陳璽寫道:一稿落筆,我長長地喘了口氣。兩年間,我仿佛重新走了遍成長之路,解開了數個少年時懵懂的困惑。我感到生命厚重了一些,因為我書寫了赤黃大地上,如蟻一樣千百年來支撐著民族前行,并被歷史的印記長期忽視的一隅蒼生。
?談及自己的寫作體悟,陳璽說他寫作這些年通過作品里面的故事和人物,向讀者展現一幅幅的過去的、現在的或者是未來的畫卷,希望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體會到文本的豐富、多彩,以及作者對問題的思考。?
“作者寫作到了一定的程度時,要有大愛之心。比如我寫悲劇的過程中,對人物、事件的動因等,都融入社會的愛在里面。在分解那些看似悲涼的,讓人心痛的故事的時候,希望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體悟。”他說。?
陳璽希望大家通過讀書,能夠勾起對社會過去的回憶、感悟。而他在作品中,含有淡淡的或明或暗的人性光芒,這都是他人生的體悟。通過寫作,作者能夠感受到生命的多彩,這些都將傳遞給讀者。
他說,每個作者都在觀察社會,觀察每個人物命運的潮起潮落,而自己的生命意識、感悟,可能不自覺地會發生改變。“用通俗的話來說,活開了。”
陳璽認為,在構建人物事件的過程中,自己的情感、思考,融入了作品中的人物的人生中。“在若干個輪回后,你就知道生命是怎么一回事。通過寫作,可以在多個坐標里面對生命的歷程進行思考,從而拋棄偏執、單一和程序化的東西。”?
東莞為文學創作者提供良好土壤
10月下旬,東莞市文聯黨組書記到任,正是熱愛文學、為東莞文化筆耕不輟的陳璽。“要像雕琢一塊玉、打磨一顆鉆石那樣,讓東莞作家的每一個面都發出光芒。”
東莞作家“打磨計劃”開始了。在陳璽看來,東莞具有深厚的文學土壤,東莞的作家群來自全國各地,正如東莞城市精神“海納百川”。而東莞作家群落的構成,充分彰顯了東莞這座城市的精神,“地方文學有了層次感,城市形象就出來了”。
“東莞的作家來自各個階層,從事不同的職業,有著各種經歷。而東莞不像一些省會城市有專業作家,東莞的作家多是在工作之余進行寫作。各個鎮街對文學事業的重視、厚愛和扶持,為來自五湖四海的各個階層、不同寫作偏好的文學愛好者在東莞的立足、生活和寫作,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他說。
陳璽表示,東莞文聯接下來將通過推出新媒體版名家精品、沙龍論壇等舉措,加強對作家和文學愛好者的關愛和扶持。
“計劃通過新媒體,摘錄東莞名家作品的經典段落,以短快精美、接近生活的內容吸引讀者,擴大影響力。另外是擬邀請中國文學界的名家來東莞舉辦沙龍論壇,把頂尖活動帶到東莞,也讓東莞文學與全國接軌。”他說。
對于入選東莞文藝名家推廣計劃,陳璽對東莞市的重視和厚愛表示感謝,更是積極承擔起了推動東莞文藝創作的責任。
“我會通過自己一點一滴的寫作,通過文聯的實際舉措,以不辜負這個名家的稱號,為東莞擦亮文學這個城市文化名片,盡自己的一分努力。”他說。?
人物簡介
陳璽,1966年生,1989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經濟學碩士,中作協會員,律師。1989年起在華南師大任教,2007年至2018年10月任東莞市工商局副局長,2018年10月至今任東莞市文聯黨組書記。著有長篇小說《暮陽解套》和《一抹滄桑》,其中《一抹滄桑》是東莞市2016年度的文化精品項目,獲東莞荷花文學獎。在《中國作家》《北京文學》《作家》和《飛天》雜志發表多篇小說、電影文學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