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元上都的前世今生
更新時間:2018-09-26 作者:魏微來源:廣東文壇
忽必列汗在上都
下令造一座堂皇的安樂殿堂:
這地方有圣河亞佛流奔,
穿過深不可測的洞門,
直流入不見陽光的海洋。
有方圓五英里肥沃的土壤,
四周給圍上樓塔和城墻。
那里有花園,蜿蜒的溪河在其間閃耀,
園里樹枝上鮮花盛開,一片芬芳;
這里有森林,跟山巒同樣古老,
圍住了灑滿陽光的一塊塊青青草場。
……
安樂的宮殿有倒影
宛在水波的中央漂動;
這兒能聽見和諧的音韻
來自那地泉和巖洞。
這是個奇跡呀,算得上稀有的技巧,
陽光燦爛的安樂宮,連同那雪窘冰窖!
……
? ? ? ? ? ? ?——柯勒律治《忽必烈汗》,屠岸 譯
1
我對于元朝的想象,最先是來自英國詩人柯勒律治的著名詩篇《忽必烈汗》。此詩寫于1798年,一經發表,便在英帝國風行一時,曾被《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譽為“英國文學最偉大的詩篇”。詩人以奇崛瑰麗的語言,把讀者帶進了夢一般的元代都城,其繁華、堂皇、神秘,大抵也切合西方人對于東方的浪漫想象。
無論如何,這首關于中國的詩篇,本來也是想象、夢境的產物。有傳此詩的得來,是詩人因病痛吞食鴉片,此時他正在披閱英國地理學家帕切斯的《東方游記》,讀到“忽必烈汗下令興建皇宮和豪華御苑,于是十里膏腴之地都被圈入圍墻”時,突然藥性發作,昏睡不醒。睡夢中他文思泉涌,作詩不下二三百行,醒來時記憶甚為清晰,遂取筆一一記下。后因有客人來訪,寫作中斷,待客人走后再續寫時,夢中的詩句已飄然而逝。柯勒律治曾幾次試圖補續,無奈總不得句,為后世留下了這著名的殘篇斷章。
此詩的社會學意義,便是再次引發歐美上流人士對東方的狂熱,他們照著詩篇,將這座由宮殿、草原、森林、溪流構成的都城,稱為Xanadu(夢幻都城),至今,西方人仍用這個詞匯來形容神秘美麗的地方,有宛如仙境、世外桃源之意。
柯勒律治的靈感是來自本國人帕切斯的東方游記,也有說是來自意大利人馬可·波羅。早在13世紀,馬可·波羅即跟隨親人來到中國,在上都的宮殿里,受到了忽必烈大帝的隆重接見,此后,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了十七年,撰寫了《馬可·波羅游記》。書里詳細記述了上都的宮殿、寺院、宮廷禮儀、民情風俗,第一次向世界介紹了上都,能想見當時尚處在中世紀的歐洲是怎樣的驚艷。《馬可·波羅游記》直接引發后來的“大航海時代”,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陸續開始了他們向東方的探險,忙中出錯,竟意外發現了美洲,想想這一切是多么的奇妙而不可思議。往遠一點說,世界近代史即發端于一本書、一個人,一個都城。而這個都城的遺址,現正座落于內蒙古的錫林郭勒藍旗營。
2
2017年夏秋時節,我有幸隨廣東作家代表團,首次登上元上都遺址,此前雖做了諸多攻略,及至親臨現場,仍禁不住一陣唏噓感嘆,又是震撼,又是蒼涼。一方面是初秋時節盎然的草原風貌,一方面是整飾而荒蕪的上都遺址,兩相映照,怎能不叫人感發惆悵,心生對于時間、歷史之幽情?
從選址上,元上都北依臥龍山,南臨閃電河,東南西三面為遼闊的金蓮川草原所環繞,河山相映,氣勢宏偉,確為不可多得的皇家風水。1251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受其兄長指令,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組建了蒙元歷史上著名的“金蓮川幕府”,并命漢人劉秉忠在此地建城,歷時三年先建得宮城,命名“開平府”。就在同一年,他的兄長、蒙古大汗蒙哥在征伐南宋時中箭身亡,忽必烈宣布繼位,是為元世祖,在以后的歲月里,他對內平叛動亂,對外統一中國,并以自己的大本營——開平府,作為“大蒙古國”的首都,此為元上都的原型。
及至統一全國后,他又建都北京,稱之為“大都”(元大都遺址現位于北京城內),由此開啟了兩都制度,即,北京為正都,上都為陪都,這就是著名的“兩都巡幸制”。每年春夏之交,元朝的皇室和達官貴人便都離開北京,千里奔赴上都,并在那里辦公生活,秋冬時節返回北京。
雖然是陪都,但忽必烈很顯見是更心儀上都的。有資料說,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他都駐扎上都。不妨說,正都北京對于忽必烈而言只是政治需要,而作為陪都的上都才是他一生感情所系,——這里是他的故土、發跡地;在這里他黃袍加身,初登大汗位,指點江山,意氣風發,開始了他金戈鐵馬的帝王生涯。后來他又下令擴建元上都,宮城之外,更添皇城、外城等,其金碧輝煌、宏偉瑰麗,直令馬可·波羅驚嘆不已,乃至用“東方神話”來形容。這里暫且引用一段:終抵一城,名曰上都,今在位大汗之師建也。內有大理石宮殿,甚美。其房屋皆涂金,繪種種鳥獸花木,工巧之極,技術之佳,見之足以如人心目。由此可想象當年上都之繁華。
總之,元上都是當時中國乃至世界的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中心,被稱為“世界的心臟”,名副其實是一座國際大都會,堪與歷史上的羅馬、巴黎等比肩。元王朝在1256年至1358年統治的百年間成為橫跨歐亞的強大帝國,征服了四十國,擁有三千萬平方公里的疆域,在人類歷史上產生的影響是空前的。也是在元朝,中國四大發明中的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及元代創制的火銃(最早的火炮)等傳到歐洲;而西亞、歐洲的數學、天文學、宗教、藝術、醫藥學也在同一時期傳到了中國。
這樣一個龐大帝國的首都,建筑風格上也是兼容并包,呈現了別樣的多樣性而又相得益彰。具體地說,上都城是集合了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和漢文明“背山面水”的農耕文明于一身,它是由宮城、皇城、外城、四關城郊等組成。總體上呈方形,格局清晰,功能齊全,比如宮城是皇帝和嬪妃之所,皇城則是達官貴人的駐扎地,多寺廟和游樂場所……關于上都城的林林總總,還是馬可·波羅,給后世的我們一個遠鏡頭的全局的俯視:忽必烈汗在這里建了一座宏偉的宮殿,他經常來這里駐蹕。這座城市的周圍有許多湖泊和河流,水上天鵝云集,還有成群的鶴、雉、鷓鴣等來此棲息,也有野獸供人行圍狩獵……這就是名聞遐邇的元上都,元代的11位皇帝中,有6位是在這里登基。每年皇帝駐夏時,前來朝覲的各國使節、王公貴族、百官及護衛將士云集上都,氈車如雨、牛馬如云。商人、傳教士、旅行家紛至沓來,端的是:
百戲游城又及時,西方佛子閱宏規。
彩云隱隱旌旗過,翠閣深深玉笛吹。
又或是:
偶因試馬小盤桓,明德門前御道寬。
樓下綠楊樓上酒,年年萬國會衣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