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標題

標題
內容
霍俊明:日常佛,或心靈彼岸的擺渡
——讀王曉波的近作
更新時間:2018-09-13 來源:廣東作家網
回到當下的詩歌現場,這似乎是一個熱鬧無比的時代,尤其在在新媒體和自媒體的推波助瀾之下。詩人的自信、野心和自戀癖空前爆棚。面對著難以計數的詩歌生產和日益多元和流行的詩歌“跨界”傳播,詩歌似乎又重新“火”起來了,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公眾”身邊。但是憑我的觀感,在看似回暖的詩歌情勢下我們必須對當下的詩歌現象予以適時的反思甚至批評。因為在我看來,當下是有“詩歌”而缺乏“好詩”的時代,是有大量的“分行寫作者”而缺乏“詩人”的時代,是有熱捧、棒喝而缺乏真正意義上的“批評家”的時代。即使是那些被公認的“詩人”也是缺乏應有的“文格”與“人格”的。正因如此,這是一個“螢火”的詩歌時代,這些微暗的一閃而逝的亮光不足以照亮黑夜。而只有那些真正偉大的詩歌閃電才足以照徹,但是,這是一個被刻意縮小閃電的時刻。
王曉波的一部分詩涉及當下現場和回溯性記憶交織的“鄉土經驗”,比如《南行車流》《問月》《家書》《新月》《心雨》。這對于王曉波而言帶有本源意義上的根性,甚至成了命脈。在體會到這類詩歌的情感容量和精神勢能的同時,包括王曉波在內的詩人也要注意此類詩歌在當下的寫作難度。當新世紀以來詩歌中不斷出現黑色的“離鄉”意識和尷尬的“異鄉人”的鄉愁,不斷出現那些在城鄉結合部和城市奔走的人流與不斷疏離和遠去的“鄉村”、“鄉土”時的焦慮、尷尬和分裂的“集體性”的面影,我們不能不正視這作為一種分層激烈社會的顯豁“現實”以及這種“現實”對這些作為生存個體的詩人們的影響。由這些詩歌我愈益感受到“現實感”或“現實想象力”之于詩人和寫作的重要性。試圖貼近和呈現“現實”的詩作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而相應的具有提升度的來自于現實又超越現實的具有理想、熱度、冷度和情懷的詩歌卻真的是越來越稀有了。在眾多的寫作者都開始抒寫城市化境遇下的鄉土經驗和回溯性記憶的時候,原鄉和地方寫的抒寫難度被不斷提升,而我們看到的卻是越來越多的同類詩歌的同質化、類型化,這進一步導致了詩歌之間的相互抵消。具言之,很多詩人沒有注意到“日常現實”轉換為“詩歌現實”的難度,大抵忘記了日?,F實和詩歌“現實感”之間的差別。過于明顯的題材化、倫理化、道德化和新聞化也使得詩歌的思想深度、想象力和詩意提升能力受到挑戰。這不是建立于個體主體性和感受力基礎之上的“靈魂的激蕩”,而是淪為“記錄表皮疼痛的日記”。很多詩人寫作現實的時候缺乏必要的轉換、過濾、變形和提升的能力。而這需要的就是一種詩人重新發現的能力,再寫作什么勞作、母親、偉大、眼淚、炊煙就顯得有些滑稽,說得在嚴重些就是詩歌寫作的無效性。確實,當下中國的社會與文化轉型(比如城市化進程、生態危機、鄉村問題)使得詩歌寫作必須做出調整和應對,甚至一定程度上對賡續的根深蒂固的寫作模式和詩歌觀念進行校正。
王曉波處理的多是與個體視域相關的城市化境遇下的日常性場景以及關聯其上的精神生活,而日常生活多像是一杯撒了鹽花的清水!我們更多的是看到了這杯水的顏色——與一般的清水無異——但是很少有人去喝一口。陰影往往是寂靜的!顏色的清和苦澀的重之間我們的人們更愿意選擇前者。而詩人卻選擇的是喝下那一口苦澀,現實的苦澀,也是當下的苦澀。當然,還有歷史的苦澀!而詩歌只有苦澀也還遠遠不夠!而具體到王曉波的詩歌,他的詩歌更多的是處理個體的生命經驗和精神生活。這方面的代表作是長詩《雨殤》和組詩《另一種鄉愁》《他鄉》。值得注意的是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的對應關系,在很多人看來二者是各自獨立的,但是在我看來他們是彼此打開相互呼應的。尤其是對于詩歌寫作而言,日常生活和文本中的精神生活是有差異的,也就是說作為精神生活、語言和修辭化的文本生活空間有其特異之處。在我看來詩歌中的日常生活介于現實與寓言之間,更是像一場白日夢式的景觀。而王曉波近期的詩歌寫作就體現了這一點。日常佛或心靈的彼岸這是我閱讀王曉波這組詩歌的一個突出感受。日常佛,具體到王曉波的詩歌并不是題材意義上的,并不是說他的詩歌與佛教題材或宗教文化有著什么關系,而是要強調的是“日?!迸c“精神”(“佛”只是一個借喻和代稱而已)之間的復雜關系——精神和“佛”并不在日常生活之外。與此同時,心靈的彼岸意識又是生命詩學最為顯豁的命題。王曉波的詩歌大體離不開當下經驗和生命意識,而又有一條精神紅線在牽引著他向高處和遠方眺望。這既是情感性的,想象性和愿景式的,又是與城市化時代整體的生存境遇直接聯系的。而在詩歌的表達方式和修辭技藝上而言,王曉波也不是一個追新逐異者,而是一個老老實實的寫作者。他的詩歌不乏抒情性甚至不乏外在的耳感,這在以敘事為圭臬的時代多少顯得“老舊”,但是在另一個寫作向度上而言這又未嘗不是維護了詩歌話語的多元性。在一個尋求深度和復雜性以及寫作難度的今天,一部分詩人卻大體忽略了真實的生命體驗。就王曉波的今年的詩歌寫作而言,這些詩作大體呈現的是詩人的主體精神和情感狀態,是生命與語言以及存在在臨界點上的相互照應。當然,值得注意的是王曉波有的個別詩作顯然有古詩詞資源的借用,這是一把雙刃劍。尤其對于古詩詞和成語、固定意象的使用還是要謹慎和適度,反之容易被吸附進去而喪失了詩歌個性以及詩人的個體主體性。
在王曉波的詩歌中我感受到的是日常生活和精神圖景中的一次次嘆息,一次次返回,一次次不舍。也許,在詩歌的記憶和精神層面這些詩歌的精神能量不只是一個人的,而是具有了某種程度的普適性了。與此同時,王曉波的這些詩句的語調是緩慢的、日常的、不事張揚的,但是最終的效果卻熾如火焰和寒噤的并置。我們在感受到溫暖縈懷的詩人精神愿景的同時也不得不正視他提供的往日景象背后的化不開的情結。王曉波在屬于他的場景和形象中用文字澆筑成了一個紀念碑——生命個體的時間紀念碑。也許它不高大,但是卻足夠堅固,足夠容納一個人的時間和記憶的全部。這就足夠了!這就是日常神,這就是精神生活的彼岸。而詩歌就是其間的擺渡者!
(霍俊明:著名詩評家,中國作家協會創研部研究員,文學博士后,中國現代文學館首屆客座研究員、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臺灣屏東教育大學客座教授。)
附錄:王曉波詩歌近作選(15首)
新 月
背離山村的前夜
你沒有意恐兒遲歸的叨念
只有一滴渾濁的老淚
落入我的行囊
失落挫敗?
想到它
再苦再累也撐挺過去
八、九年的打拼
兒已不知
世上何事謂艱辛
?
離城返鄉的前夜
抱著才滿周歲的孫兒
你用粗拙的手
撫愛著她幼嫩的臉
望著我?
心疼的一句
“在外奔忙,別擔擱了孫兒!”
?
望著你漸彎的腰背
真害怕孫兒的體重
把它壓成半彎的新月
(原載《詩歌月刊》雜志2009年第9期;《中國作家》雜志2011年詩歌增刊(總第323期);《2010中國詩歌選》)
綻 放? ? ? ?
我要將漁期提前到來
我要將洋流回暖
我要將豐收在望的喜訊
告知那渴望趕海的漁民
洋流? 已經回暖
冰封的海平面生機勃勃
漁訊? 漁歌還有趕海吆喝的號子
瞬間傳遍漁村的每個角落
漁民僵硬的面容
在微拂的海風里逐一綻放
(原載《揚子江詩刊》2015年第5期)
家 書
家鄉地瘦水缺
供小兒讀大學
我孤身南下
賺錢維持家計
每逢小兒寒暑假期
老妻啊!
你夜不成眠
識字學習
盼早日能寫家書給我
?
今天
收你來信
淚水撲濕皺折信箋
三載相思苦淚
五十載歲月老淚橫秋
家書一封抵萬金
語句里? 字跡間
藏綿綿思念
帶家鄉黃土干澀氣息
過玉門? 跨陽關
攀山越嶺
來到四季如春嶺南
?
平日里
你鋤地挑擔
不讓須眉漢子
來自絲綢之路的字只
每一橫? ?每一豎
卻那么纖巧
是家鄉的石窟藝術
滋潤了你么
初寫家書的老妻
端坐土炕上
煤油燈下寫信的?
分明是那
西子湖畔的秀巧織女
(原載《詩歌月刊》雜志2009年第9期;《中國作家》雜志2011年詩歌增刊(總第323期);《2010中國詩歌選》)
南行車流
向南? 一路向南
南行的汽車駛向父親的村莊
南行的車流漂向母親的河
停泊的岸有我思念的父母鄉親
返鄉的路? 路途漫漫
三百六十五天的距離? 地球與月亮
我的鄉愁? 夢里
故里? 一直在我的心上生長
南行向南? 南行汽車
路途很遠? 可心的距離從沒有走遠?
(原載《詩林》2015年1期)
沉 香
你喊一句? ?桃花便開始
飄零? 水流湍急??
輕舟已遠??
相見恨太晚
茶香已冷? 雨線縹緲??
此刻? 再喊一句? ?
夕陽已西下? ?
何時重逢賦詩暖香
相聚或許是在天涯
你如沉香裊裊在心海
(原載《詩林》雜志2016年第1期;《詩歌月刊》雜志2016年第2期;香港《圓桌詩刊》總第51期(2016年3月);《2016年中國微信詩歌年鑒》)
問 月
回到故里回到父母身旁
我問星星? 問月亮
問門前屋后的桃樹 杏樹和海棠
是否還記得我舊日的模樣
今夜? 在故里鄉間
我問庭前的月光
這銀白如昨日的月光
這圓滿灑下清輝的月光
可是我昔日年少時的月光
(原載《詩林》雜志2015年1期)
另一種鄉愁
起風了
秋風漸涼時
驀然回首
歲月了無聲息的流走
日升日落的感觸
鄉愁又再占滿心頭
?
起風了
臨別時的叮嚀
無奈的歲月
去也不是
留也不是
落葉知秋
無喜的歲月
卻載滿了鄉愁
?
起風了
又是涼的秋
天邊歸雁披落霞
秋風吹不老的思念
樹和云難遮斷的鄉路
秋風捎來你的含笑問候
鄉情醇綿滿心頭
?
起風了
獨處寒秋
凝聽落葉墮地的巨響
凝聽故里山泉的汩汩流水
凝聽昔日早起的朗朗晨讀
凝聽黃昏屋檐
燕子相對的啾啾唏噓
失去的童心呵
競
如
平
靜
的
海
平
面
翻滾成濤
滾滾成濤
澎湃不休
(原載《中國作家》雜志2011年詩歌增刊(總第323期))
遙遠的美麗
愛戀竟在遠遠
你我相對茫然
為何? 為何我卻在
蛙鳴蟬唱的夏秋
才會想起
才會茫然追尋你的蹤影
你這寒風中裊娜的水仙
戀愛竟已是遙遠
似水流年? 流年似水
已是稻穗飄香的秋
我卻是道不盡的愁
不想你的冷傲綻放
使你我各在水的一方
愛戀竟在遠遠
一別經年? 似水流年
你這傲霜的凌波仙子
歲月之舟已進秋的蘆蕩
蘆葦茫茫? 秋意迷離
迷離的你卻
屹立在料峭的早春
慨然你我
相識在錯誤的季節
嘆息你的如約
竟然是我的遲到
(原載《中國作家》雜志2011年詩歌增刊(總第323期);《詩林》雜志2013年第1期;《2011—2012中國詩歌選》)
心 雨
南下五載
每逢嶺南雨季
淅瀝淅瀝的雨絲
朦朧了廠房?
朦朧了街道?
朦朧了城市
朦朧了我的眼睛
?
千年干渴的家鄉
滴水貴如油
嶺南的雨絲
何時
灑濕黃土高坡
灑濕莊稼野草
灑濕你和孩子的心窩
(原載《中國作家》雜志2011年詩歌增刊(總第323期))? ?
獅子座流星雨? ? ? ? ? ? ? ? ? ? ??
寂寞無告的梵谷
羅列著光譜
標點著黑暗
星斗闌干的奇詭圖案
浩瀚灼灼耀眼的天河
燦爛隱晦的神話之墟
?
凌晨二時十二分
東經113.3度?
北緯22.5度
萬千星辰? 綻放
生命最后的璀燦
獅子座流星雨? 刷亮
百年不遇情人節的夜空
是俗規? 還是夢境
流星劃落的一瞬
星語心愿將會美夢成真
?
在歷歷星宿來臨的一刻
在暖暖天河劃亮的一刻
在兆億星球燦爛的一刻
在千載難逢稍縱即逝的一瞬
在欲說還休心愿涌現的一瞬
在只能許下一個心愿的一瞬
主啊? 我祈求
無限的坐標下
永恒的隱喻下
冥冥星宿眾神的臉譜下
主啊? 我只有一個心愿
祈盼? 星空下
你我的心愿一樣
(原載《中國作家》雜志2011年詩歌增刊(總第323期);《2011—2012中國詩歌選》)
夜讀魯迅
我害怕深夜
孤獨無眠的漆黑
黑夜里的心跳聲
讓人更加戰栗
先生的吶喊聲
驚醒了
昏睡中的靈魂
夜色迷茫
在沒有星月的深夜
我害怕孤獨漆黑
曠野
傳來的吶喊聲
讓我不再感到孤獨
讓我不再害怕漆黑
摸索中
我努力
擦亮手中的火柴
我渴望手中這點燭火
能讓我找尋到光明
能讓我們不再害怕孤單
注:在某個無名書報地推,盜版的《魯迅全集》,隱現其中,捧起翻閱,感慨良多。是夜,夜半早醒,推窗遠眺,朗月當空,悠然想到,過去曾收錄在全日制課本的多篇魯迅作品,如《藥》、《為了忘卻的紀念》和《阿Q正傳》等,現已悄然“退出”教科書,而繁華街市的書報地推,卻見盜版的《魯迅全集》。
(原載《羊城晚報》2010年11月30日《花地》副刊;《詩林》雜志2013年第1期)
一條咳嗽的魚
如何? 做一條
素凈的魚
鯉把目光? 希望
??吭诎?/span>
?
蹦高
跳躍
逃離黏滯的積水
逃離腐臭的河流
?
躍龍門
鯉如愿? 成為
一條在城里
用腮呼吸的魚
?
在行人不見路
城中不見樓的
霧霾里
一條沒法
高興的魚? 終日
咳嗽不止
?
如何? 做回一條
河里的魚
忽忙中? 踏上歸程??
可別忘了
出門佩戴口罩
(原載《綠風》詩刊2015年第5期;《南方日報》2015年12月24日《海風》副刊;《2015年中國微信詩歌年鑒》)
菩 薩
鄉間千年傳說,到禪城祖廟祈福
能給五行缺水的人添福消災
返鄉前,母親誠心去了一趟祖廟
添了香油請了開光佛珠
念珠至今在我手腕,已近十年
穿連念珠的繩子斷了數次
每次我將這念珠串起佩戴手腕
總覺自己被一尊菩薩攙扶
(原載《詩潮》雜志2016年1月;《詩刊》雜志2016年8月(上半月刊);臺灣《乾坤詩刊》2016年夏季號;《2017年天天詩歷》;《中國當下詩歌現場(2016年卷)》)
江 南?
江南? 多荷多蓮
荷葉田田倚天碧
總是錯把每朵紅蓮
看成伊? 羞紅的笑臉
又把隨風的那朵白蓮
看成伊? 盈盈的背影
多蜻蜒 多蝴碟
又多燕子的江南
再仔細也分不清哪只是伊
好想? 問一問
那飄逸的風箏
伊卻纏著那根繩線不放手
(原載《詩林》雜志2017年第1期、《南方日報》2017年1月26日《海風》副刊)
相信愛情
在空山新雨后幾度悵望
在潯陽秋瑟中幾分相送
隔著多少春秋 千百度 遙望
枯禪苦等中
灑落了多少唐風宋雨
?
佛說緣定前生 幾多前塵往事
幾回人閑桂花落
千百次凝眸換來今生的擦肩
浮生多變
別問? 別再問
今生相遇是緣是劫
?
幾度彩霞滿天
幾許風雨滿途
撐傘默然走來
盼只盼 能與你途中遇見
相信愛情 相信未來
你我能在途中遇見
只盼與你途中遇見
(原載《綠風》詩刊2015年第5期;《詩歌月刊》雜志2016年第2期;《2016中國年度好詩三百首》)
(王曉波, 1968年出生于廣東廉江,中山市詩歌學會主席、中山市文聯主席團成員、《香山詩刊》主編。著有《騎著月亮飛行》《雨殤》《銀色的月光下》《生命·情感》;其詩學評論《吹掉泡沫 還詩歌以亮麗》(載《人民日報》2002年6月11日)和《不敢茍同的錯誤詩學》(載《作品與爭鳴》2003年7月)曾受到廣泛關注;有作品載于《人民文學》《中國作家》《詩刊》等刊物;有作品被《青年文摘》《意林》《詩選刊》等刊物選載;有作品入選《中國詩歌選》《中國詩歌年度選》《天天詩歷》《中國新詩日歷》等多種選本。)